从《说文》“衣”部字看古代服饰文化

时间:2022-08-15 05:02:03

从《说文》“衣”部字看古代服饰文化

“衣裳”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很常用的词,但我们读到《诗•邶风•绿衣》中的“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时,却发现古代可以把“衣裳”拆开来说,难道古时候“衣”和“裳”说的不是同一种东西吗?事实确实如此,古代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服饰制度的基本形式,与现代人的服装样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不仅“衣裳”如此,在《说文•衣部》中还有不少与古代服饰有关的字,通过对这些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领略别具特色的古代服饰文化。

“衣”字甲骨文作、,金文作。《说文》解释为“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徐灏《段注笺》:“上为曲领,左右象袂,中象交衽。”古文的“衣”字就像是简笔的写意画,字形上面像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像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古代的衣襟有两种样式,一为交领,今称旁襟。衣领直连左右衣襟,衣襟在胸前相交相叠,领子也随之相交相叠。这种领子的形制较为常见,现在常常出现在屏幕上的古装戏中男子服装大多便是交领。另一种为直领,现在也叫对襟,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直垂下来。就像古装戏里的女子服装或官员在家时穿的那种衣服。与衣领相连的是衣襟,衣襟又称衽。就衣襟遮掩的方向而言,汉民族一般以右衽为习俗,但死者的衣服则是左衽。《仪礼•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郑玄注:“左衽,衽乡(向)左,反生时也。”除死者外,当时的少数民族多左衽。《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说假使当时没有管仲,那我们早就变成野蛮民族,披发而左衽了。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便是“披发左衽”。后来也用这个成语指蛮荒、不开化地区的人民,或指不服从朝廷的远方敌人。

除了领和襟以外,上衣还有几个组成要素:衣袖、衣裾、衣带。“袖”在《说文》中是作为“”的俗字收录的,解释为“袂也”。而在“袂”下许慎又说是“袖也”,说明“袖”“袂”是完全同义的。古代上衣的“袖”与我们现在衣服的袖子不大一样,古代的“袖”更长更宽。《段注》:“袂上下径二尺二寸,至祛(袖口)上下径尺二寸。”“长袖善舞”本来说的是袖子长有利于起舞,但宽而长的袖子并非只是跳舞时才穿,《后汉书•马廖传》:“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可见长袖是一种社会风尚。“衣袂飘飘”原是形容行进间衣、袖随风飘摆的样子,袖子只有又长又宽才能飘摆得起来,如果古代的衣袖跟现代社会的衣袖一样的话,估计就没有这个词了。我们都知道的“断袖”的故事,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人袖子的特点。某日,汉哀帝与董贤一同午休,醒来时发现董贤枕在他的衣袖上睡得正酣,为不惊动他,皇帝毫不犹豫地抽出宝剑,把衣袖给割了。袖子被压住,可以将其割断而不吵醒枕袖而睡之人,可见袖子较长较宽。

有衣还得有裳,一套体衣才算基本完整。“裳”在《说文》中是作为“常”的异文出现的。《说文》:“常,下也。裳,常或从衣。”“,下裳也。”裳、互训,说明在许慎的时代裳和都是穿在下身的裙子。

了解到衣和裳是分开的以后,我们再读到《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就好理解了。《毛传》云:“绿,间色;黄,正色。”朱熹《诗集传》曰:“绿,苍胜黄之间色。黄,中央之土正色。间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裹,言皆失其所也。”“今以绿为衣而黄者自裹转而为裳,其失所益甚矣”。认为“以比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己也。”绿色是混合色、杂色,不够纯粹,在古人看来,是一种较为低贱的颜色;而黄色是原色,纯色,相对高贵;绿衣在此表示婢妾,黄裳表示嫡妻,现在卑贱者在上,而尊贵者在下,喻示尊卑颠倒,嫡妾易位。后代以绿衣黄裳作为侍妾显贵而正嫡卑微的典故。

古代也有“衣”和“裳”相连在一起的服饰,叫做深衣。《礼记•深衣篇》:“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尽管深衣是上下相连的样式,但在制作中,却是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深衣流行于先秦,当时以白色麻布为之,基本款式为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到汉代时,袍服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服装,袍服是深衣的变种,多为大袖,袖口部分紧缩;多为大襟斜领,衣襟开得较低,领口露出内衣;袍领口、袖口、前襟下摆处多有一个深色布的缘边。袍服的长短不一,有的长到踝骨,一般多为文官或长者穿;有的仅至膝下,或至膝上,多为武将或重体力劳动者穿。尽管深衣到魏晋时已不流行,但这种衣裳相连的衣式对后来服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现在的连衣裙,都是古代深衣制的沿革,其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襦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平时所穿的一种上衣。《说文》:“襦,短衣也。”其实“襦”本身也有长有短,长襦也叫褂子,短襦只到腰部,所以又叫腰襦。既然襦也有长款的,许慎为什么还说襦是短衣呢?朱骏声《通训定声》:“其长及,若今之短。”可见即使是长襦,也不过只是长至膝盖以上,相对于长至脚面的深衣来讲,襦也就只能算是短衣了。如果是用粗麻或其他粗陋的布所织成,就叫做“褐”。《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里的“褐”就是贫苦人家所穿的衣服,因此古代也用“褐”或“褐夫”来指代贫贱的人。为了走出“短褐不完”的困境,读书人一心想通过科举而“释褐”。鲁迅先生笔下的孔已己都穷困潦倒到吃不起饭的地步,但始终不愿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而“衣褐”,因为长衫是他精神上的寄托,是身份、地位、级别的象征。

今天我们所说的“裤”,古人是用“绔”“”来表示的。《说文》:“绔,胫衣也。”《段注》曰:“绔,今所谓套裤也。”《释名》:“,跨也。两股各跨别也。”可见古代的裤子形制与今天不同,它仅以两只裤管套在腿上,用带子系在腰间,却没有裆,样子像是现在婴儿穿的开裆裤。由于裤子没有裆部,外衣裹得不严时极易露丑。儒家经典中说到着装规矩时,一再强调虽暑热不得掀起外衣,不趟水不得提起外衣。中原人坐着的标准姿势是先跪后坐,名为“跽坐”,明文规定不许“箕坐”(即不能将两腿伸向前方,像个收物用的簸箕),实际上与当时裤子的样式有关,为的也是防止露丑。随后,由于中原人与西北骑马民族的密切交往,合裆裤渐渐为中原人所接受,并逐渐推广开来。到汉代时,已有有裆的裤子,叫做“”,也叫犊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说:“相如身自著犊鼻,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韦昭注曰:“今三尺布做形如犊鼻矣。”这样看来“犊鼻”类似现在的短裤,司马相如在肆中穿着这样的犊鼻,有意显出其贫贱,并与当垆卖酒的妻子一起劳作,实是为了出老丈人卓王孙的丑。有个成语叫“纨绔子弟”,字面意思是穿着华美裤子的年轻人。后来专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而“纨”是织造细致的生绢,能穿得起这种细绢裤的自然是非富即贵的人家。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陆游《书叹》:“布衣儒生例骨立,纨市儿皆瓠肥。”两首诗皆以纨与儒生对比,说明纨子弟不学习、不向善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的服饰并不仅仅是服饰本身的问题,而是往往跟古代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运用事例教学法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