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斯琴技艺的人文价值

时间:2022-08-22 03:44:30

论中国传统斯琴技艺的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38-01

中文摘要:中国传统琴技艺是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历代琴人的长时间玩味与不懈完善,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从浩如烟海的琴文献到一件件传世的古琴名器,都不难看出历代文人参与留下的文化痕迹。本文试图从琴技艺的工艺文本出发,探讨蕴藏于琴工艺背后的人文内涵。

关键词:传统琴工艺;中国传统哲学;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琴技艺是我国独有的审美理念与传统智慧的产物,在古琴制中,对良材的甄别、对尺度的确立、对各个部件的选择、对髹漆比例的严格要求、为实现不同音声品质追求而提炼出的一整套对应的工艺解决方法均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相生相克”、“崇尚自然”、“和谐统一”等理念。古琴是专属于中国传统文人阶层这一特殊群体的乐器,古琴制技艺的完善也是由众多文人参与其中合力完成的,与文人阶层的紧密结合,使传统琴工艺处处体现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自然与人的关系,古人敬畏自然,仿“自然”而“人造”,同时也十分注重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重视人的地位。《庄子》中写道“夫造物者为人”,强调人是造物的主体,所以人所造之物就不是单纯的物,而是包含了人的意志、人的追求,带有人的生命气韵的一种有生命活力的创造行为。古琴由人所造,为人弹奏而用,所以古琴最初的设计就是以人为范本。古琴身长三尺六寸五,正好符合人在弹奏时手臂自然伸展的长度,能以美观从容的姿势演奏同时又便于携带,可去幽谷、山川、河畔弹奏与自然相感应。就古琴的外形来说,古琴的各个部位正是模拟人体各个部位而制,也具有头、颈、肩、腰、尾几个部分。就古琴的形制来说,较常见的几种古琴形制都是以先贤的名字所命名的,如“伏羲式”、“仲尼式”、“神农氏”、“列子式”、“师旷式”、“师襄式”等均是为了纪念祖先、圣人与影响深远的琴师。再说古琴的七根弦的设置,最初的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着君、臣、民、事、物这人类社会的五个方面,后来为纪念文王和武王,增加了两根弦,成为今天的七弦琴。可见从古琴这一“物”本身的设计来看它就被附加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价值。

在具体的古琴制过程中,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生相克的哲学理念,古琴制中琴材的选择尤能体现这一辩证的智慧。古琴主要由上下两张中间被刨空的木材粘合形成音箱制成,而上下两张木材的选择对一把好琴的制成至关重要。一般来说琴面的木材选择桐木,琴底的木材选择梓木,桐木制成的琴面拟天,称之为“阳”,梓木制成的琴底拟地,称之为“阴”。桐木的木质较疏松,松透,而梓木的材质较坚实,紧密,疏松者为阳,坚实者为阴,体现的正是这种阴阳结合的道理。古琴制之所以要选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木材,是为了获得更优越的振动发声。琴面贴近弦,为了使琴弦所弹奏的每一个音符都得到有效的发散,就需要能够充分振动的琴面材料,桐木,尤其是梧桐木质弹性较好,很适合作琴面。但仅仅有振动充分的琴面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坚实厚密的琴底来将声波反弹回去,在音箱里回荡,楸梓这种树木,木质较坚硬、密度大,适合作琴底。这种不同材质辩证结合的做法正是由于古琴制技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阴阳结合乃生道,古琴是一个由多个部件,不同材质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存在在于其独有音声品质的美学追求,而其音声品质的存在在于琴人感受、呼应存在于苍茫宇宙中的天人之道。

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影响着古琴的制。例如古琴选桐木作木胎是为了充分的振动效果,而在木胎之外加以灰胎又抑制了振动。只有这样古琴的振动才能恰好,音色才能适中,达到儒家所说的“正音”。

古琴制行为还体现着一个始终贯穿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的追求。知行合一即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认识事物的方式指导着中国传统文人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漫长实践。古琴的制并不是单纯的工艺行为,从诸多记录琴工艺的文献上可看出琴技艺这一复杂浩大的体系不仅有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也有在这些具体实践中升华而来的缜密的理论系统,更有精深的文化内涵。古琴的制不似其他乐器的制作,参与古琴制作的多是有文化,能书写的文人,所以他们对琴这一行为不光停留在“做”的层面,更是有一番深刻的思考。由于不同琴人对古琴“清”、“微”、“淡”、“远”的音声品质的理解不同,审美追求不同,所以他们会亲自参与到古琴的设计、制作、改造中,文人的参与让古琴制技艺脱离了“匠”的层面,而进入到一个与琴曲操弄、琴论认识相融合的文化的层面。纵观琴史发展便能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古代的嵇康、蔡邕、李勉,近代的王露、阜西、管平湖等琴家,不仅是弹琴方面的大家同时也是琴方面的高手。除了专业的琴家参与到琴行为中,苏轼、沈括等文学家、科学家也积极参与到琴技艺的研究与改良之中,为琴技艺的完善助以一臂之力。琴技艺需要依靠弹奏来检验,弹奏中的不同音声品质,气质追求需要靠琴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体现着“知行合一”的传统。

传统琴工艺不仅负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还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单从观赏的角度来看,古琴形制优美,外观看上去端庄流畅,髹饰于琴体外部的大漆色泽醇厚,点缀于琴面上的十三徽洁白温润,整体给人以古朴、祥和之感。纵观历史上的古琴名器,有一部分古琴便是主要作欣赏装饰之用,比如日本正仓院的金银平脱琴,和明代流传的“璐王琴”。古琴的审美价值之高是和其制作工艺密不可分的。

从外形的审美上来看,古琴的体积、线条、髹漆等都起到美的功用。就古琴体形的设计来说,它薄厚适中,便于携带移动,与钢琴、古筝等乐器相比,它没有庞然大物所给人制造的压迫感,反而给人以平易近人之感,与小提琴、洞箫等乐器相比较,又给人一分庄重的感觉。古琴适中的体积体现出传统审美追求中的适度原则。古琴琴身的线条不是单一的直线或曲线,而是笔直中带着圆润,如伏羲式和仲尼式古琴,琴身裁制成笔直的形状,而琴肩处却是由浑圆的曲线构成;落霞式和蕉叶式琴,通体看来是笔直挺拔的,而这种笔直却是由琴身两侧起伏连缀的曲线构成。再看琴面和琴底,古琴琴底平滑如砥,给人以刚毅之感,而琴面却微微隆起给人以圆润之感,正相应了大地与苍穹。古琴中这种刚中有柔,曲直相和的审美特征正表现中国传统审美追求中的包容和谐之美。

髹漆是琴技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漆艺历史悠久,而古琴则是中国髹漆工艺的集大成体现。古琴的髹漆不仅与其发音振动有着极密切的关系,而且漆的质地、颜色、光泽、触感、纹理本身也是极具审美价值的。大漆的凝重,沉着是美的,是体现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上深沉宁静,不浮华的内在审美追求,王世襄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漆器》一书中指出,中国漆艺内涵丰富,品种繁多,在古琴上有突出表现。大漆是漆树分泌的律液,其本身的网格状的高分子结构很适合于琴弦与琴面的振动传播,加之其本身抗潮、耐酸的特性又为古琴的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古人在充分利用大漆物理功效的同时又极大地发挥其审美功用,将其颜色本身――黑色,上升至中国人集体对黑色和红色的偏爱,并在后来的发展中,给大漆中添加了天然矿石硫化汞,使得大漆的颜色更加澄净,华美。

传统琴技艺发展已有千年历史,它所承载的丰富人文价值和审美意蕴是整个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就其自身独立的意义来看,也充分体现着我国传统造物思想的智慧结晶,它值得我们更深一步的挖掘。

上一篇:简析叶芝诗歌中象征主义的表现 下一篇:浅议行政诉讼质证的缺陷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