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例谈

时间:2022-08-22 02:13:39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例谈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认识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中,应适当抓住时机,精心制造课堂教学高潮,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参与: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主阵地。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然而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教学目标的预设空洞不实,教学过程的实施缺少智慧的生成,教学活动的展开浅尝辄止,教学评价的运用单一、泛化,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刻意追求”、“生般硬套”、“热热闹闹”等低效、无效,甚至有负效的现象。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获取最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让学生在期待中积极参与

这就是所谓的设置悬念,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

例如,《论求知》一课的导入,上课一开始,老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老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思考。然后,把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这样就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产生情感、激发相象,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

二、让学生在思辨中积极参与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独特见解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例如:几个文句中的“逼”字为什么用得好?

1、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朱自清《春》,“逼”字渲染雨中小草青绿的色彩,这种色彩能夺人眼目。)

2、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陆定一《老山界》,“逼”字突出了寒气的威力,写出了红军战士寒冷的感觉和红军长征遇到的困难。)

3、特别是乙未(—八九五年)那—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回忆我的母亲》,“逼”字写出了地主的铁石心肠,反映了地主的狠毒和无情。)

通过讨论,他们纷纷抢着发言,互相补充,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得到发挥,同时也克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品质。

三、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效参与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开放型的问题,引导学生争鸣,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以此来制造教学高潮,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观点的冲突博采众长,开拓思维的空间。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提取一个片段或展开想象设计一个剧情,让学生自编自演。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示想法和探究,此时老师的教“似平并不显得很突出”,更多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去实践;学生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感受和体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有效参与的过程。

四、让学生在竞争中有效参与

学习竞赛对激发学习动机,鼓励斗志,克服困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学习竞赛被看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种有效手段。学习竞赛,不仅体现在生生竞赛,也可以体现在师生之间的竞赛。

例如,在文言文“古今异义词”(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古今义完全不同)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内容给予列举,引入竞争机制。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太行、工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已成为河流的统称,词义比过去扩大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中“妻子”在古代指女子和儿女,今仅指男子的配偶;“致词”古义是对……说话,今义是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所说的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词义比古代显然缩小了。

3、“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涕”古指眼泪,今指异涕;“烈士”本指抱负远大,建功立业的人,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的人,词义发生了转移。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山穷水尽、没有出路的境地:“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今指品行恶劣,问义在古今完全不同。

这样,课堂上适当的竞赛,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使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了高潮。

五、让学生在兴趣中积极参与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高效能的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好奇心,既可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又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何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学生可用喜闻乐见的五彩笔,画出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以及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一幅幅画画出了学生们的心声和向往,这其中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深深体味到了。有了乐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总之,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要通过学业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全面落实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业的角度,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经验水平出发,提供密切相关的素材,提出适当的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新知识或问题的目标靠拢,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

上一篇:ESP课程设计研究—以绍兴纺织行业为例 下一篇:浅议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