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时间:2022-08-22 01:25:38

浅析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及特点

[摘 要] 历经了数次的改革与探索之后,日本高等教育模式逐渐得以形成。在其探索的过程中,外来的影响因素不可小觑。日本高等教育模式在探索与形成的过程中,曾先后受到来自德、美等国的影响。日本在本国教育传统、外来高等教育模式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 日本;高等教育模式;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649.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2)03—0082—04

所谓教育模式(educational pattern),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涵,第一,是指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第二,主要是指反映某个国家教育制度特点的教育式样;第三,主要指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1]。本文所提到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多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存。许多国家虽然在不同时期主动或被动地受到了某一相同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但因其随后在消化、吸收以及本土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就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史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学术中心的几经变迁,最具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模式尤其是大学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19世纪后半期,日本受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参与创建高等教育体系,自明治时代至今,日本的高等教育曾主动或被动地受到不同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正是在本国教育传统、外来高等教育模式的双重影响下,日本逐渐探索与形成了“东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特色兼备的高等教育模式。

一、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外来高等教育模式

纵观世界大学的发展,几个影响较大的大学模式跃入眼帘:13世纪的巴黎大学模式、19世纪的德国大学模式、20世纪的美国大学模式。有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的国际移植中,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及美国模式为历史上形成的四个具有威力的中心模式[2]。艾瑞克·阿什比(Eric Ashby)曾指出,自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大学模式的输出(the model for export)经历了四大浪潮,第一大浪潮是十五世纪大学在欧洲遍地开花,第二大浪潮是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大学由欧洲传至美洲新大陆,第三大浪潮是19世纪,大学由基督教世界向非基督教世界传播,第四大浪潮则发生于二十世纪后半叶[3]。仔细探寻,不难发现,巴黎大学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教授会位于大学组织的中枢位置,在制定校园制度、形成文化倾向以及校园惯例等重要问题方面,教授们发挥了主导作用。巴黎大学模式出现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地的大学纷纷仿效巴黎大学的模式。下面我们就着重探讨一下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几种大学模式。

(一)德国的大学模式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为,将研究活动作为重中之重,即柏林大学在教学的基础上赋予了大学崭新的职能——科研。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在19世纪的后半期,德国的大学为了促进国家发展与产业进步而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研究经费方面则主要由政府充分保障。正因为如此,在科学研究中自然科学的新兴学科倍受瞩目,大学的组织中也自然而然地创立了讲座制等与研究活动相适应的体制。这种重视科研体制的大学模式迅速在美国、日本等国家推广开来。

(二)美国的大学模式

美国的大学模式正是在巴黎大学、柏林大学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形成。美国的大学模式体系庞大且种类多样,其最突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确立了“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第三项职能。概而言之,美国的大学模式主要具有多样性、市场性较为突出等几个特点。

二、日本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

许多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特点都是从国外搬来的,对接受国来说,通过这种途径引起的重大变革具有两种类型:一是外部强加的变革,二是自愿引进的变革[4]。说到自愿引进与学习别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成功的例子除了美国之外,日本也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正如日本高等教育家天野郁夫所说,我们的分析必须从这样一个事实开始:日本是以西方大学为样板而建立起自己的高等教育系统的[5]。的确,19世纪下半叶,日本开始创建近代高等教育体系,而这一时期,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大学为适应民主国家的建立及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日本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从欧洲众多的大学模式中采撷适合自身环境的大学模式;二是如何将撷取出来的大学模式在日本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本土化。于是,为了迅速实现近代化,培养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日本政府目的明确地选择了适合本国发展的大学模式。

(一)明治时代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

1868年明治维新成功,日本国家得以确保,这又使日本政府在选择西方高等教育模式时具有更大的自主性,甚至可以根据本国的要求自主选择某一国的其中一种学校类型加以引进。正如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所说,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地投入到西方式的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很快认识到,他们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高等教育模式并迅速发展一种适合于传递西方知识的大学体系[6]。“为国家之需而立”,这正是日本的大学尤其是国立大学的真实写照。明治时代,东京大学正是应国家发展之需要而设立,她是国家的大学,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精英的大学。综合而全面地考虑了几种西方的大学模式,日本政府最终选用了德国的大学模式,因为19世纪德国在发展目标方面与日本比较接近,而且德国的大学模式在当时的欧洲最有活力、最具创新精神[7]。故而,东京大学在创立之初是以德国的大学模式为参照的,正如中山茂所说,在“文明开化”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当然首选德国[8]。

具体说来,1877年创建的东京大学,其法、理、文三个学部可以说取自英美模式,而医学部则为德国模式。后来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时,又先后加上了工科与农科,而这两科在传统的欧洲大学中是找不到的,这便是日本在本土化过程中添加的特色。除了东京大学以外,日本的工科大学校可谓是欧洲技术学院的移植,而札幌农学校的原型则是美国19世纪刚刚出现的赠地学院,驹场农学校则是先取法英国模式、后又转向德国模式,司法省的法学校则主要进行法国式的法学教育[9]。这种选择性的模式移植没有明确的大学理念,只是本着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崇尚实学的传统。正如伯顿·R·克拉克(Burton·R·Clark)在其著作中所指出的那样,日本在引进国外组织形式时非常讲求实效:大学内部的讲座组织深受德国模式的影响,但是由于国家政权是现代化的推动力,故而日本采用了国家教育部(即文部科学省)这样的上层结构。此外,瑞士的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的赠地学院等均对日本的高等教育模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所有这一切导致了一个混血儿结构的产生:国立院校部门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比较相似;而私立院校又颇似美国的学院体制[10]。至1886年前后,留学德国学学理念的日本精英们学成归国,以德国的大学模式为蓝本创建了日本第一所帝国大学,取法德国,让日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日本的大学凸现了“研究”这一大学职能。

上一篇:关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财政支持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