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8-21 10:31:37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环境下,如何建设、深化毕业生就业市场现在也已成了各大高校就业部门思考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上海大学在对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同时,在实践上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思考;实践

在高等教育“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对搭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选择的平台,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等社会大环境的显著影响下,如何建设和深化毕业生就业市场更是成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各大高校就业部门思考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意义

(一)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平台

自20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就业工作体制开始改革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递增的大环境下,在毕业生就业形式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到如今的人才市场供需双方互相选择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与维护显得格外重要,这对于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对于高校就业部门发挥好部门职能,更有效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建立相对稳定的就业市场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维护,可以与用人单位、相关主管部门和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相互信任的关系,这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信心、保障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高校的教育教学如专业设置、培养方式等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现状,才能培养和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情况对于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是否符合社会所需有着重要的作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着十分直接和有效的检验作用。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可以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对有效和可信的参考依据。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现状

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含义尚不统一,但基本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含义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常设市场为目标,主要包括校园市场、公益市场、社会市场和网络市场。狭义的仅指校园市场。

不管是广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是狭义的,市场的供应方都是高等院校中准备走向社会谋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择业意向、工作能力等条件选择工作单位。需求方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国营单位、外资及民营企业等用人单位,他们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择优选择所需人员。供求双方的选择结果由供求规律决定。而所谓的校园市场、公益市场、社会市场和网络市场,都是在不同平台的基础上,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就业推荐等就业综合服务。

自高校就业工作体制开始改革以来,各大高校就业部门纷纷开始加强就业市场的开发与建设,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渐渐从简单的校园市场向公益市场、社会市场和网络市场等复合市场转换,从而更全面的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三、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校内建立三联动机制保障,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学校将学生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招生宣传、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结合,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对各类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分层分类进行的合作,将招生宣传、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融入到基地建设和合作中去,全面开发资源。从而形成了建设和维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机制保障。

(二)校内外各种形式共同发展,拓展就业市场内涵

上海大学就业市场的建设坚持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目前,已建立起A、B、C三类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校―区―企合作服务平台、长期友好合作单位、家长和校友资源、网络就业市场等多层就业市场网络。

A、B、C三类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上海大学根据学生实践实习教育要求,建立了A(全方位合作)、B(多方位合作)、C(实习与就业合作)三类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已建立包括参与学校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共同培养、科研、就业与实习等全方面合作的A类基地32家,其他各类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近300家。基地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05年后,基地数量大幅度增加。基地行业分布较集中,企业属性分布较均衡,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海,占91%,基地中世界500强企业占12%,上海九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占31%,其中12家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基地并签约挂牌。同时,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逐渐增多,欧美澳等地已建立13个海外实习基地,4年共有500多名学生赴海外实习。

校―区―企合作服务平台。由政府牵线,学校加强与区县人事局、行业协会、职介中心等社会团体的联系。目前已与宝山、闸北、虹口、侨知联等建立就业与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实践和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例如宝山区在上海大学挂牌成立辅导站,每周派咨询师前来授课指导。

长期友好合作单位。在用人单位方面,一方面加强与历年招收我校毕业生人数最多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尤其是一些集团公司,如宝钢、上汽、银行、城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拓展近两年的一些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单位,并还鼓励和引导学院及教师走访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为学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

家长和校友资源。上海大学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长联谊会的形式充分调动家长在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并将家长效用积极扩展;另外定期邀请校友为学生开展各类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培训、就业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授课等活动,既有助于各院(系)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有利于加强和校友及所在用人单位的联系。经过几年的积累,校友在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在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反馈意见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网络就业市场。随着信息化时代特征日益明显,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也更加凸显,为更快更方便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相关服务,学校大力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目前,学校已经建立起了校院两级的网络体系,学校将通过走访和电话联系征集到需求信息在网上公布。另外,学校就业网还与国内大型人才招聘网、知名企业集团招聘网站和一些行业网站建立了双向链接,针对我校学生生源地域覆盖面越来越广的特点,校招毕办还开拓了以“长三角”为中心的网络市场,并积极与其它各省市的人才网站建立了链接。

(三)继续拓展外地就业市场,适应学校整体发展需求

上海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开展形式丰富多样,但开展地区主要局限在上海本地和部分长三角地区,但随着生源结构的逐渐调整和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开拓和维护外地就业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上海大学将本着维护长三角市场、开拓其他省市的原则,通过走访、调研、推荐、座谈等多种形式开拓和维护外地就业市场,提高外地生源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从而促进上海大学就业工作的整体良好开展。

总之,上海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具体系,但是随着学校整体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上海大学仍需从实践中继续摸索,并向其他兄弟院校学习,从而促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就业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志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于鹏,周振宝,李晶才.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8).

[3]宋志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模式概述及特点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4]赵彩瑞,孙长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9).

[5]赖艳,舒福灵.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策略分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培训工作创新突破点 下一篇: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