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时间:2022-08-09 12:34:26

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综合素质;对策

200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也从原本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另外,近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就业形势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迫使老师和同学都在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超越对手,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如何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解决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可归结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来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外部竞争力和内部竞争力。外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学校的知名度、家庭背景、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生户籍区别等。内部竞争力主要包括就业观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一个人的外部竞争力是不可变因素,因此只能从内部竞争力方面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就业竞争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合作意识、适应能力、个性心理品质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和高校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1.知识缺乏及结构不合理

学生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专业知识的缺乏和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迫于就业的压力,学生片面重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技能,热衷于考证考级,一部分学生因此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好基础;第二,受到不合理的大学学习观点的影响,学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造成学习领域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导致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修养。这种知识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吸纳能力弱、更新能力慢,缺乏创新思维,也就制约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2.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

高考的压力,让学生和家长几乎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影响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表达交际能力。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有的甚至不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应付日常生活的各种交际,缺乏灵活处理的能力。另外,当今大学生个性特点愈加明显,我行我素,做事、说话不太注意别人的感受,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不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表达交际、合作沟通能力不够直接导致一方面能力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欠缺合作精神,制约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能力的发挥。

3.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

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课,天气稍有变化,就会感冒发烧,每年的新生军训,总有学生晕倒送医院的事发生。有些大学的校运会记录还是80年代的,至今无人打破。正如北师大一位校领导所说的,“大学生中看球的多,踢球的少;化妆的多,健美的少;讲营养的多,讲锻炼的少。”现代社会快而多变的生活节奏,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失衡。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适应控制能力,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管理,不能承受压力,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情绪,遇事不冷静思考,一片慌乱。身体、心理素质不完备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信心,说话不诚实,做事马虎,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高校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结构单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陈旧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社会大背景下都在实施学分制,这无疑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原因,很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延续原来的结构单一、重复低效,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脱离实际。另外,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校园文化缺乏实效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风格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具有塑造良好的性格、高尚品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存在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实效的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或者出于被迫参加。主要因为一方面是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单调,缺乏新意,是为了搞活动而活动,参加活动学生可能收到的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参加的积极性减退。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而没有老师去积极引导。

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在培养方案上,根据社会、学科发展适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得专业教学计划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需要。其次,是在教学模式上,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也要注重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能好进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更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就是:需要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整合,建立多方向、系统化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建构新的学科体系和概念框架,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深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学科之间相互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交叉,并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开设学科交叉的课程。

(二)高校推行非专业素质学分改革

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计划就是考虑到学生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全面的素质,即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完善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非专业素质计划应包括“活动内容设计、建立评价体系、认证、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在活动内容设计方面更多的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也要考虑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环节要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得到用人单位的支持,提高《大学生非专业素质认证证书》的认可度。

第二,依托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应考虑如何深化“挑战杯”竞赛,利用好社会、企业、媒体等资源,将学生的纸质计划付诸于实践,使竞赛真正成为增强学生实践经验、就业竞争力、创业激情的源泉。

第三,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坚持校园文化活动走精品化、品牌化的方向,开展深受广大学生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平台。

(三)学生自身努力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1.营造自我综合素质提升的有利环境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活动能力,学校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和其他身心技能。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都极利于学生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

2.学生学会积极的综合素质自我强化

一是学校要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多去鼓励学生,减轻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学生建立信心。二是学生学会驾驭自己的负面情绪,努力发掘、利用每一种情绪的积极因素,锻炼自己的承压能力和适应能力。三是学生在平时的学生干部和实践工作中要培养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细心、勤奋、敬业的良好品质。四是在平时注重锻炼自己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3.大学生自己有计划开展综合素质提升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运用于实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要有计划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包括外出参观、社会调查、社区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组织专题活动、参与学生社团、学生会干部等等,在这些具有多功能的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职业角色和就业心理强化。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体会到工作的艰辛,知道生活的不易,不仅会增加其对工作的责任感,更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参考文献

[1]张炳武.注重素质培养 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2]王雷.浅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科教文汇,2009(6).

[3]刘玉琢,齐乐.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34).

[4]张建政,等.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就业竞争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

[5]陈澎.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7(4).

作者简介:郭瑞鹏(1982-),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现供职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浅谈大学班级学生干部工作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让双语教学不只是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