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时间:2022-08-21 09:40:05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方法 通过对目前胰岛素注射工具的种类、胰岛素注射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胰岛素笔注射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胰岛素需要注意的事项。结果 胰岛素注射工具的正确使用,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良反应有效减少,并发症得到延缓,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结论 随着胰岛素的更新换代及不断改进的注射工具,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自身应当具备娴熟的操作技术,同时应当指导患者胰岛素注射相关注意事项,从而使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胰岛素;注射;管理;现状

2010年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达到9.7%,糖尿病患者不包含由于症状不明显而未检出者总数已高达9000万[1]。病程>10年的在2型糖尿病中占20%,给予其降糖药口服失效,需采取胰岛素进行治疗。目前,在医院及家庭中已广泛使用胰岛素注射进行血糖控制,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并发症得到有效减少[2]。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中,注射技术占据重要地位[3]。随着胰岛素的更新换代及不断改进的注射工具,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胰岛素注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从而使胰岛素能够发挥最佳治疗效果,从而使胰岛素剂量被吸收得到确保,患上不良感降至最低,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得到尽可能减少。现将胰岛素注射技术的相关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胰岛素注射工具的种类

1.1 一次性胰岛素注射器 现临床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1ml注射器;近几年国际上出现了新型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每支40U,容量1ml。两者的区别是:新型注射器针管刻度直接为胰岛素单位,不需换算,针尖与针管二者直接连接,剂量准确,不存在死腔、漏液,针尖涂有特殊剂,且经电子磨光成307角,注射时能够有效使患者痛苦降低。李琨[4]等研究也显示,在剂量准确性、精密度方面,两种注射器之间存在着不同。在进行中小剂量注射时,相比普通一次性1mL注射器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而言,胰岛素注射器更高,在胰岛素注射中,可将针头卸下的普通一次性注射器是最新胰岛素注射技术指南[5]所推荐,但在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l版》[6]中又指出,胰岛素注射并不适宜采用可将针头卸下的普通一次性注射器,虽然其价格仅需0.2元/支,相比2元/支的胰岛素注射器便宜很多,但在小剂量胰岛素注射时并不适用,难以达到所需剂量。

1.2胰岛素笔 胰岛素笔是将胰岛素和注射器合二为一的注射装置,由于它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剂量准确,越来越多的被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笔按生产厂家分为:诺和笔、优伴笔、得时笔和东宝笔;按其性能分为特充型、耐用型以及儿童型 。特充型:为一次性使用,此笔型易掌握、适合于初次使用患者及老年患者;耐用型:能够终生使用,但需要对胰岛素笔芯仅需更换,对于胰岛素需要长期注射的患者更为适用;童型:色彩鲜明,装置灵巧,让儿童糖尿病患者更易接受[3]。

1.3 胰岛素泵(CSII) 在世界范围内,CSII被广泛应用,在我国范围内也被各大医院及糖尿病患者逐渐认可并应用。CSII根据其自动控制操作可以分为开环式和闭环式,但由于闭环式便携性差、装置结构复杂以及费用高的缺点,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开环式胰岛素泵,但需要事先对开环式泵的注射控制进行设定。根据胰岛素泵所放置的部位,可将其分为体外泵和植入泵,但体外泵对于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不便,而采用植入泵则对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泵植入腹腔内壁后,其释放的胰岛素在腹腔内的吸收类似于生理状态,其发展前景相比更好。

2 胰岛素注射技术的研究现状

2.1 注射部位的选择 胰岛素注射最适合的人体部位依次是:腹部、手臂外上1/4处、大腿外侧和臀部。但不同的注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情况各不相同。郭公慧等[7]研究表明:腹部吸收率最好且操作方便,其中腹前壁最为理想因为腹前壁胰岛素吸收快而均衡,其浓度不会随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并且若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相比其他部位,腹前壁更具可视性。因此,在本研究中腹部距脐眼5cm以上部位是首先的注射部位,同时注射时必须避开疤痕组织,且两次注射点之间的距离>2cm,血糖得到了满意控制。

2.2合理使用注射部位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胰岛素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此患者会长期终身使用胰岛素,若不合理使用注射部位,则容易导致注射区域硬结、红肿或皮下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对患者注射胰岛素的依从性和胰岛素的吸收均造成影响[8]。陈灵芝等[9]研究将注射部位采用网格式划分注射区,一般腹部的吸收效果较好。注射部位根据患者的腹围制作大、中、小3种不同规格定位板,高海波等[13]将腹部以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分为12个区域。采用以上方法均能够使同一部位短时间内重复注射得到有效避免。

2.3正确使用胰岛素笔

2.3.1混匀胰岛素 使用预混胰岛素钱首先应当将笔置于两手掌中间,进行10次水平搓动,再通过前臂和肘关节进行10次上下翻动,直至胰岛素混合均匀。

2.3.2 正确捏皮 以左手拇指、食指或中指捏扯合适的皮肤褶,禁止采用五指对皮肤一起捏起,若用五指一起则容易拉起肌肉层,从而将胰岛素注射进肌肉层,切记应当将针头拔出后方可松开皮褶。

2.3.3 垂直进针 右手呈握笔式持针迅速垂直刺入皮下。何艳荣[14]研究表明:采用垂直皮下注射,不仅可以使疗效得到保证,同时能够使由于药物注射导致的疼痛程度得到有效减轻,使治疗的依从性及疗效均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2.3.4 拔针停留时间 临床操作中按要求针头应当在皮下做10s停留,但拔针后仍然具有很高的滴液现象发生。导致其因素可以使胰岛素注射剂量引起。胰岛素针头滴液量约1个单位/滴,可与6g葡萄糖对抗,同时每次针头滴液量不同,使血糖出现明显波动[14]。林明芳[13]等通过观察针头不同时间停留的滴液率得出:在皮下,针头停留时间≥15s后拔出,针头的滴液率可由停留10s时的76.37%降至9.89%。由此不仅能够使胰岛素剂量的准确性得到保证,疗效更为稳定,同时有效避免浪费药液,使患者经济负担有效减轻。

2.3.5 拔针手法 拔针、进针二者方向保持一致,动作要果断、迅速[15]。胰岛素作为一种仅需微小剂量就能够让血糖下降的药物,在其注射完毕后禁止采用棉签按压,避免随着针眼将药液吸出。拔针、进针二者方向保持一致,能够有效避免速度过慢或针头在皮内扭曲而引起的疼痛。

3 胰岛素注射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2008~200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胰岛素的注射中,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较多问题,包括患者对皮下脂肪增生认识不足、注射部位、捏皮、针头的重复使用、物理消毒不完全、针头滴液、注射痛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和治疗的依从性[3]。

3.1 胰岛素笔问题

3.1.1 注射后针头有药水流出 注射后,有药水从针头流出,其主要是由于操作过程不规范、过快速度注射以及胰岛素笔放入冰箱所引起。若胰岛素笔正在使用,则最好在常温下保存,不将其放入冰箱,以缓慢平稳的速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注射,注射完毕后保持7~8s保留,直至药液吸收后再将其拔出。

3.1.2 注射疼痛 注射部位发生疼痛主要跟末及时更换针头、消毒棉球擦拭针头、消毒药水未干以及注射部位有硬块等有关。

3.1.3 笔芯有气泡 笔芯有气泡主要跟笔芯有裂纹、安装笔芯时操作不当以及针头及针杆未拧紧有关。正确安装笔芯排出气体,清洗笔杆内药液和及时更换新笔芯。

3.1.4 注射时胰岛素笔推不动或很难推动 其主要可能使由于笔芯裂纹、破损、针头堵塞、推杆头部有零件缺损、药物黏住推杆、药已用完等因素。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针头应当及时更换,先排气后注射,且需要对笔芯及推杆零件完整度进行检查,一旦发生破损需立即更换,注射结束后更换新笔芯并对笔杆进行及时清洗。

3.1.5 注射胰岛素过程中发现笔芯变色或有絮状物 其主要是由于笔芯保存不当、笔芯可能过期或注射时可能将毛细血管刺破,而导致血液倒流至笔芯内。因此在安装笔芯前,需要对笔芯保质期进行检查,严格保存,一旦发现笔芯变色需立即将其更换。

3.2 CSII问题

3.2.1 操作故障 CSII处于停止状态操作后未转为运行状态;基础率、追加量、还有可能发生电子故障和机械故障等。

3.2.2 输注系统 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泄露出导管外、空气或血块阻塞输注系统、皮下软管曲折、储液管活塞推动受限、储药器胰岛素不足或用光、针头脱离注射部位、针头扎入瘢痕组织、胰岛素结晶阻塞导管。

3.2.3 对饮食及运动的依从性降低 有少部分患者对于CSII过分的信赖,认为胰腺功能完全可以用CSII替代,从而过多进食,由此而引起餐后血糖升高,自行输注追加量后进食少或没有进食,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或空腹运动。医护工作者需与患者有针对性的对血糖与运动量大小、进食多少以及不规律用药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探讨。患者需要在进食后1~2h再进行规律运动,未进食前不可进行运动,这是为了使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期运动以及空腹运动得到有效避免,长效胰岛素使用中若剂量偏大,则需要指导其进行睡前加餐。

4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的紧张,最终不得不选用胰岛素治疗。因此,胰岛素笔随着人们对注射技术的关注日益增加而进行了越来越人性化的改进。就胰岛素笔注射安装前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应清洗双手,确认在注射前准备胰岛素笔芯、新针头、酒精棉。②安装注射笔芯。取下笔帽,将胰岛素笔芯的较小一端插入笔芯架,直线推进并旋转注射笔身和笔芯架,来回上下颠倒注射笔10次,使胰岛素混合均匀。③注射准备。安装针头,径直对准笔芯架,将针头旋紧在笔芯架上,取下针头内针套和外针套,调整2个单位的剂量,针头向上,轻轻用手指敲打笔芯使气派聚集在上部,推动注射按钮使一股胰岛素流出以去除气泡。④注射所需的剂量。转动剂量调节栓选择所需的剂量,插入针头,先将拇指放在注射按钮上,然后缓慢推注直至注射按钮不能再向前推进。⑤注射完毕。盖上针头外针套,旋下套好外套管针头,将其丢弃。同时,我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在"2010年国际糖尿病教育管理论坛"上为了规范胰岛素注射技术,将每年的11月7日确定为"糖尿病规范注射日"提出了"规范注射,安全达标"的口号。以此希望医护人员及患者能够引起重视,在胰岛素笔的注射技术上更为科学、安全的执行,从而使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血糖控制率得到提高,不良反应有效减少,并发症得到延缓,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Yang Wenying, Lu Juming, Weng Jianping,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Akalin S, Bemtorp K, Cefiello A, et al. Intensive glucose therap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recent data: a consensus satement from the Global Task Force on Glycaemic Control[J].Int J Clin Pract,2009,63(10):1421-1425.

[3]张红梅,于丽丽,孙翔.注射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得重要作用[J].中国实用医学,2011,6(11):251-252.

[4]李琨,王淘,海洁.注射器类型对胰岛素注射剂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5):2614.

[5]5Frid A, Himch L, Gaspar R, et al. New injection recommendations 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J].Diabetes Metab,2010,36(s2):18.

[6]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中国糖尿病护理及教育指南[EB/OL].[2012-01-18].

[7]郭公慧,王茂桂,李瑶.不同方法注射胰岛素对皮下脂肪萎缩和皮下硬结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5,22(11):92.

[8]于素云.护理干预胰岛素注射技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技能[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61-62.

[9]陈灵芝,肖天华,孟全平.胰岛素注射点间距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7-8.

[10]高海波,高海玉,郑月辉.腹部时针定位轮换法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l,26(1):32-33.

[11]李洪波,张玉玲.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9l-2192.

[12]刘泽洪,范妍,李韶今.胰岛素注射部位定位板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2008,31(4):289-290.

[13]张玉玲.不同注射方法对胰岛素注射剂量准确性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12):3352-3353.

[14]林明芳,朱晓燕,康春梅.应用优伴笔注射胰岛素后针头停留时间的观察[J].当代护士,2008,5:6-7.

[15]罗樱樱,纪立农.胰岛素注射技术误区解析及国际规范推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1,3(3):267-270.编辑/王敏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实例分析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