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

时间:2022-08-21 07:44:38

谈谈幼儿科学活动环境的创设

摘 要: 幼儿的探索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离不开环境创造。只有充分利用环境,才能促进幼儿发展。构筑丰富、有趣的物理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充分利用区角、材料及人文等,从“硬件”到“软件”进行环境创造,让幼儿在环境中互动,在互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 科学活动 物理环境 心理环境

幼儿的科学探索离不开环境的创造,只有在与环境、材料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才能体验、积累、构建科学经验。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不断落实,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由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幼儿主动的探索学习。由此,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知识探索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可见,新时期的幼儿教师应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互动、丰富的环境,激发幼儿探索兴趣,确保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之中。

一、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创造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往往是成人不注意的事情,是大多数幼儿的自发探索,特别是“偶发性科学活动”,教师要支持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并加以正确引导。在活动中,我们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让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做出回答和解释。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求知、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无数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

三、教师为幼儿创造可供探索活动的物质环境

环境是主要的教育资源。为了使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和活动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种植区和自然角

让幼儿自由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它们生长需要的条件。如让幼儿观察同种植物接受光的照射不同,而生长情况不同;不同种植物的叶子长得不同。

(二)创设饲养区

让幼儿饲养并观察小动物,如饲养小金鱼、大龙虾、小兔子等,并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创设实验区和操作区

在实验区和操作区投放弹性材料、磁性材料、浮力实验用品、放大镜、万花筒、雨花石等,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实验用品,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科学道理,启发幼儿观察它们的变化,引导幼儿进入科学圣地。

(四)创设幼儿园科学发现室

科学探索区的创设应充分考虑水源、光源与其他区域间的影响,尽量选择离水源近、光源充足、安静的角落作为科探区,这样不但方便幼儿取材,还能够让幼儿自由、安心地进行探索活动。设立科学发现室可以让幼儿独立或合作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索,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发现并肯定他们的创新思维,观察与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四、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宽松的心理环境意味着幼儿在学科学的过程中,心理需要得到及时和充分的满足,由此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进而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科学探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尊重孩子的发现

幼儿的科学活动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如果教师对幼儿的探索行为加以鼓励和支持,幼儿就会感到自己是被教师接受的,因而能够毫无疑义地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幼儿心目中,教师是权威的象征。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产生重大影响,教师要鼓励幼儿的发现,支持并引导幼儿正确、安全地进行观察,那么事情的结局才是我们想要的。

(二)善待孩子的错误

在科学探索中,幼儿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幼儿的年龄特征会让他们的观察存在局限、推理不合逻辑或解释不符合事实等。很多时候孩子观察到的东西也会存在错误,但只要老师给孩子纠正错误的空间,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幼儿的科学活动离不开探索过程,而探索过程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对幼儿探索科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不管是物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互动,在探索中体验快乐,在成功中拥有自信。

五、集体教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育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相信幼儿,大胆解放思想,从一开始就要放手,凡是幼儿能观察到的,就让他们自己观察,幼儿能说的就让他们自己说,幼儿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

六、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教师的引导要适度,不能把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变成教师讲解科学的活动,应以幼儿自己探索为主。如果我们觉得幼儿探索的内容确实很有价值,则可以进一步探索,把探索活动延伸到活动室继续进行,就此组织专门的正规性科学活动。

七、大自然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广阔天地

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组织幼儿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到田野里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到果园里发现各种各样的水果;到树林里采集树种;到河边观察游来游去的小鱼。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到四季的不同,让幼儿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妙,感觉无穷乐趣。

八、抓住时展的脉搏,丰富科学教育内容

信息时代,幼儿不断接受大量信息,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生活,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的、和现代科技有关的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方便,以开阔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总之,在进行科学教育时,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尝试、幻想,激发幼儿追求科学的欲望,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语言、身体、社会等方面得以全面、充分发展。让他们尽情遨游于科学的知识海洋,共创二十一世纪光辉灿烂的明天。

上一篇:关于指导学生开展昆山市养老保险建设调研活动... 下一篇:物流技能竞赛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