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析

时间:2022-08-21 07:35:24

我国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带动了餐饮行业的极速发展,这给行业本身带来了较大的竞争性。我国餐饮企业逐渐呈现规范式的经营趋势,看到一些领头企业改变了以往粗放式的经营方法,更加注重人性化、制度化的管理员工队伍。同时,不得不看到我国餐饮市场有来自国外的某些财团进驻,侵占了大块市场份额,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连锁扩张式经营策略,给我国本土餐饮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也带来餐业管理经营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本文针对我国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现状展开论述,剖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对策,借鉴国外优秀的人员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针对我国餐饮企业在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加以修正,最后提及对行业前景的前瞻性,能够提高我国餐饮业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餐饮业 人力资源 企业管理

企业是我国国民竞争当中最旺盛的经济主体,企业经营效益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餐饮业从兴起到繁盛是很复杂的过程,体现我国民生由温饱转富足的过渡,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目光集中到餐饮业这块大蛋糕上,各种特色美食,甜品小吃,高档饭店等等都已经铺天盖地的遍布在我们生活着的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的餐饮企业,在经营成果上却不尽相同,这与企业的人员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餐饮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大、员工社会存在感不高等因素已经成为阻碍企业规模发展的瓶颈。人力是现代企业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激励则是实现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我国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在企业管理的整体架构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我国目前对人资管理并没有重视起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激励,这一问题主导着企业内部的驱动力是否能够带动人员积极地从事一份共同的事业,餐饮业更需如此,以人为本式经营策略才能可持续发展规模经济。西方国家已经先行一步把企业经营管理的部分精力投放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上,例如著名企业百胜集团的管理模式,百胜是一家财富500强的美国餐饮集团,在中国的餐饮市场有着极大的市场占有率,我们耳熟能详的“肯德基”、“必胜客”等都是旗下的连锁品牌,分享到了一大块我国餐饮行业的“蛋糕”。相比之下,我国本土餐饮企业虽然在餐饮业占据了过半的江山,在管理方面较为薄弱,尤其是人力管理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如果不加强管理,就要为餐饮行业的后期发展埋下了定时炸弹。

经过长期市场调研和关注我国餐饮业的发展格局,从统计数据入手分析行业现状:餐饮行业的从业人员一般来自社会具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员,这些人对餐饮业有着或浅或深的了解和研究,由于步入社会比较早可能一些人的学历相对较低,多为初中、高中、职业学校毕业等,但是这些人员是行业内人力的主要支柱;也有一部分是刚毕业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里打工的人员;剩下的一部分是社会当中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闲散人员等等。根据分析数据得出:目前餐饮人员中,男女比例是1:3;厨房重地的男女比例为5:1;管理层面的性别差异不大,管理人员多以女性为主,男女比例为1:3;厨房的比例为5.6:1,性别结构的比例分析对人员的招聘和培养上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目前我国餐饮企业人力管理的现状,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节问题,最迫切需要关注的是员工管理的实施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很多餐饮企业几乎不做对人员的管理动作,只是顺其自然的粗狂式经营,任其发展。由于餐饮企业规模和人员数量各异,无法一概而论,但有一个特点是具有共性的――餐饮企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团队,从产品制作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后勤保障等基础环节都是人为的,可见人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企业经营要求不仅要对员工进行管理,还要进行着实有效的科学化管理。在很多外来的企业中,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已经形成体系,从人员的岗前培训到技能提升等等都是一套下来,人员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好,例如我国大中型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肯德基”、“麦当劳”。其管理模式是值得其他本土餐饮企业深入学习和借鉴的。我国本土餐饮企业的混乱状况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二、我国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餐饮业内现有的激励机制,往往过分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在员工责、权、利三者的界定中很难对员工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鼓励手段。这样往往会造成员工对工作的懈怠,再加上餐饮行业特有的工作性质,每天都是及其忙碌和繁杂的生活琐事,容易导致员工有一种看不到工作前景、付出和收获不平衡的感觉。很多员工心里有“干好干坏都一样”的错误想法,对企业人员管理带来了负面因素,这种消极的声音不利于企业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也会阻挡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人员福利待遇一般化

每个行业都有其大致的薪资标准和范围,不得不说现今国内的大部分餐饮行业的从业者的福利待遇是不高的,某些企业内部的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不正规,导致人员流失情况频频发生,这对企业自身发展来讲也是极为不利的。还有,社会对从事餐饮服务工作的认可度不高,这也会间接导致从业人员对行业失去信心,削弱其存在感和成就感。

厨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可替代性很低,但我国目前除了少数极具规模的餐饮企业能够有能力雇佣和培养特级厨师或一级厨师等以外,几乎厨师的薪资待遇也是不均等的,这也容易造成优秀厨师的频繁跳槽,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极为不利,顾客在光顾一家餐饮门店时,大多考虑这家店的菜品、口感如何,只有稳定了厨师队伍,才能稳住了一部分顾客,顾客才能对此餐饮企业有所了解,进而能够督促做出高品质的菜品。很多企业不重视厨师的薪酬待遇,往往会引起后厨的集体跳槽,即一个厨师的离开同时也带走了之前为其起到帮辅作用的徒弟。这对企业短期来讲会产生割肉式的阵痛。

(三)企业内部培训不到位

企业往往过于重视经营成果,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和员工的自我成长意愿,长此以往,日复一日的服务工作可能会导致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并且从企业的社会使命感的角度讲也是对员工的不负责任。日常工作之余加入适当的员工培训无论是对工作效率的提高还是对员工忠诚度的增加都是有一定益处的。目前市场中的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没有进行定时定量的培训工作,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技能得不到提升,餐饮企业的部分员工直接面对顾客,人员的素质和行为直接影响企业的品牌价值,长此以往,也容易造成企业人员的不稳定。

三、我国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员工激励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问,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大量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合理的借鉴是必要的,但切忌盲目照搬,依照葫芦画瓢,最后也只是“只见皮毛,不见精髓”而已。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激励政策的时候,考虑到人性化的因素,以员工的需求为出发点,展开一系列逐层递进式的管理政策,从正向激励到负面激励都应本着对员工负责任的态度来执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使用明晰制度条文来管理人,用感性的关怀呵护来感化人。在全程的餐饮服务中,每一个岗位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位员工的工作内容都将决定顾客的满意度。让员工在公司激励制度中找到服务客户的标准,同时也能完善员工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其自我管理比企业发挥管理职能去管人要好得多。

1.及时转变对企业员工激励的传统观念。企业高层管理要重视从基层员工到顶层员工的整体激励和管理工作,合理的制定企业管理策略,从思想上剔除旧有的粗放式经营理念,着手改进现有的人员管理漏洞,针对员工的思想建设投放更多更大的精力和物力,激励员工为企业服务。企业要做好对员工思想的引导,把人力资源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制定纳入到企业整体经营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规划中,明确企业目标,并且把员工激励管理与企业自身的规划结合到一起。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只有得到了企业核心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企业才能协同员工把激励的氛围铺垫好,上下齐心推动其执行力。

2.完善激励制度内容。在明确的激励的重要性之后,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也是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因素之一。制度本身是约束人的行为的没错,但是就以此来制定管制人员的条款未免会令企业失去人心,所以制定制度存在一定的艺术性,既能够把企业的文化和要求传承下去,又能够令人心所向,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所产生的逆反效应,将使企业陷入人员管理的僵局。企业平时要多关注员工,了解员工真正需求,重视员工的个性化发展,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积极进行双向沟通。

(二)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水平

薪酬是人们从事某项工作和生存生活的基本需求点,毫无疑问,高额稳定的薪资水平和良好的福利待遇一定会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三)加强餐饮企业员工培训

培训是对员工思想和精神的重新洗礼,是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对员工的管理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况且,经过完善的培训体系训练出来的员工所能够反馈给企业的价值也绝不仅仅是表面化的那一点改变,企业得到的回报会高于其付出的成本。企业可以借助培训的方式可以产生的效果:首先,可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升其职业专业水平,从而提升工作能力;其次,可以促进员工的自我发展,规划职业晋升方向,让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第三,可以宣传企业本身的品牌效能,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团队意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加强了,员工之间的日后交叉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加和谐和顺利,企业是最大的收益者;最后,培训过程中可以集齐员工的企业经营思路,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共同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也推动的员工的学习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以便今后在企业中承担更重要的职位,这也是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的体现。

企业在针对不同层面员工进行培训时,要采取区别化对待,当然这本身做法不是对职级和阶层存在的歧视,因为毕竟各岗位员工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不同,把从事同一工作内容的员工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比较容易明确授课的主题。另外,企业在选择培训时间上,尽量避免选择使员工过于集中的全体培训方式,我们都知道,这与餐饮企业日常较为繁忙的经营模式是相悖离的,这是餐饮企业的特殊性质要求的,每一个时间段都不能让所有员工离岗脱岗时间过久。最后,要对培训效果做以评估,这一评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员工本身培训过后的工作行为表现出来的,当然,一次成功的企业培训的顺利完成或早或晚的会为企业来带一定的经营收益的。

四、结束语

我国的餐饮行业是第三产业中重要的行业之一,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业,通过研究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让我们明确了我国餐饮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环节――人力资源管理的缺失和漏洞,并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找到解决对策,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的管理模式,融入到我国餐饮业人员管理当中,以满足未来的餐饮行业发展要求。我国的餐饮企业要建立激励员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策略,适时的展开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员工的福利待遇水平,我国企业用好“人”这一资源,定能夺得餐饮业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郑君君.关于委托-理论的股权激励模型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1,8(10):110-111.

[2]王洪涛.美、日高层经理激励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78-179.

[3]程国平.经营者激励――理论、方案与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1,2(04):188-189.

[4]叶中全.西方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激励与约束的启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11):178-180.

[5]王文慧,梅强.企业员工满意度的评估模型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09):249-251.

[6]李必强等.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中德委托关系[J].中国管理科学,2011,15(08):145-147.

[7]魏刚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0,6(04):41-42.

[8]韦菁.提高员工满意度的研究[J].大众标准化,2012,9(06):23-25.

[9]吴宗怡,徐联仓.满意度测量问卷之研制[J].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12,6(09):49-52.

[10]谢永珍,赵京玲.企业员工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模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14):166-168.

上一篇:试述景观花卉组合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下一篇:试论46例锁骨骨折治疗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