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与提升途径

时间:2022-08-21 02:43:41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与提升途径

内容摘要:本文从技术选择偏离角度运用2002-200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劳动收入份额为研究对象,重点从对外技术引进导致的本国技术选择偏离的视角探讨其下降的原因,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改善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现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 对外技术引进 提升途径

理论分析

假设经济体满足新古典的总量生产函数形式,设总量生产函数为:

(1)

K(t)表示t时点下的资本存量,L(t)表示t时点下劳动数量,生产函数中的t表示时间。k代表资本劳动比(K/L),定义劳动对资本边际技术替代率为p(t) :

(2)

其中FL、FK分别表示劳动的边际产量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假设要素市场为竞争性均衡,那么要素的价格则根据自身的边际产出决定,若用r和w分别表示即利率和工资率,则有:

(3)

即有:,表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工资利率比率。

另外,根据线性齐次的性质,可知:,那么资本和劳动收入份额可以分别表示为:

(4)

再定义要素收入份额分配比率为,可知:

(5)

对式(5)左右两边取自然对数并对时间求导可得:

(6)

这样要素收入份额分配比率的增长率就分解成了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增长率和资本劳动比率增长率之差。

希克斯(John Hicks,1932)以特定资本劳动比下劳动和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变化方向为基础,将技术进步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在中性技术进步下,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比率不会改变,要素收入分配不发生变化。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下,要素收入分配会偏向劳动,由于资本收入份额和劳动收入份额的镜像关系,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是以牺牲资本收入份额为代价的。

综上所述,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对劳动收入份额变迁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我们可以从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角度分析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的变迁。我们提出假说:对外技术引进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显著影响。

变量和数据选取

本文利用2002-2007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检验上述假说。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是根据劳动者报酬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计算而得。重点解释变量对外技术引进用进口机械类商品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来讨论。

为了检验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性,我们引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为了纵向可比,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理成2002年不变价格形式。对于人力资本变量,我们选择用每千人中大学生人数来度量。为了剔除其他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本文还增加了5个可能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控制变量。它们分别是对外开放度、进口、出口、产业结构、国有经济比重。

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说明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以及前面取得的劳动收入份额以及其他解释变量的数据,拟建以下计量经济模型:

(7)

其中, i(i=1,2…31)表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t(t=2002,2003……2007)表示年份,ln表示对变量取自然对数。β0为总平均截距项,β1、β2、β3为待估计参数向量,ηi所度量的是各个横截面单元的个体差异。εit为随机扰动项;Xit表示其他控制变量。表1是所有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及其描述统计。所有的计量结果都使用stata 11.0估计得到。

(二)估计方法

静态面板模型。首先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来估计。结果见表2中模型(1):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回归系数为负,产业结构、进口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向关系,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为了验证U型关系是否存在,在模型中加入(ln gdp)2这个变量,即:

(8)

采用面板数据的标准估计方法估计,见表2第4、5列。关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问题,通常的做法是构造一个Hausman统计量。根据Hausman统计值的结果(χ2(5)=97.75,p值为0.000),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即相对于随机效应模型更应信赖固定效应模型给出的结果。通过F检验,模型(2)的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动态面板模型。为了考虑劳动收入份额的动态效应,在静态面板模型中引入解释变量的滞后一阶项,即lsit-1,作为动态面板模型的解释变量。即有:

(9)

为解决因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而导致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在实证分析中,利用动态面板模型的差分广义矩估计(GMM-DIF)和系统广义矩估计(GMM-SYS)方法对模型(3)、(4)分别进行估计。动态面板模型回归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在表3中,由于模型(3)中soe变量不是特别显著,我们剔除这一变量,对模型重新回归得到模型(4)。结果显示:Sargan检验p值均在0.4以上,表明工具是整体有效的。另外,模型整体显著性检验的F检验p值均为0.000,表明模型整体非常显著。

(三)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对外技术引进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对外技术引进每增加1%,劳动收入份额将降低0.01%,并在5%的水平下显著。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中,ln ift参数估计量系数都为负。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和企业大量引进节约劳动的技术,技术进步偏离本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结构,即所谓的技术选择偏离。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弹性系数为-0.07,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根据表2中模型(2)固定效应的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摩擦造成的。

上一篇:我国证券市场风险测度研究 下一篇:论学生打工行为劳动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