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打工行为劳动权益保护

时间:2022-05-17 12:00:08

论学生打工行为劳动权益保护

摘要: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所衍生出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造成当前学生在打工行为中遇到权益保护问题时所遭遇现实困难的原因,分别从法律方面的缺陷、学生维权途径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三个主要方面展开。最后提出了改善学生打工行为中的劳动权益保护的途径。

关键词:学生;打工;劳动权益;维权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164-01

1概述

随着我国中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以大学生、中职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兼职行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通过自食其力可以为自己谋得经济来源显然是好事,而且也能够提高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但与此同时,学生群体普遍法律知识,法律概念也比较淡薄,容易因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遭到人身伤害或是蒙受经济损失。有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在寒、暑假做兼职打工时遭到人身、财产侵害时缺乏维权意识的比例高达7成。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学生在打工时一般只注意劳动报酬,普遍没有和雇主签订劳动协议,忽视了在权益受到侵犯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之随着打工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兼职岗位和学生之间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要求雇主签订有关的劳动协议,为日后的劳动权益纠纷埋下了伏笔,往往因为没有签订协议而缺乏维权证据。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打工行为的权益保护成为社会、学生、学校三者都普遍关心的问题。但要有效的维护学生在打工期间的合法权益,又不单单是签订劳动协议那么简单,涉及到一些法律上的灰色区域,这也增加了学生维权的难度。

2学生打工维权困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打工维权困难的原因较多,除了学生普遍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外,法律层面上的固有问题和救济途径缺乏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本节中将重点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2.1法律层面上的问题

学生打工权益的有效维护的最终依据必然是法律,但在有关法律条文上却存在冲突,这使得打工学生的法定身份在法律上存在问题。在现行法律中,都将学生(年满16周岁)所参加的有偿劳动行为中的角色视作特殊劳动群体,和普通劳动群体区别对待,不受《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保护。而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则明确的提出了“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从根本上否定了打工学生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的合法身份,也为学生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为这一规定实质上排除了打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法律上的劳动关系的可能性,而只能建立起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雇佣关系。“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将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一旦打工学生发生人身损害等意外事故,就只能依据民法的有关条款来寻求赔偿,增加了学生维权的难度。因此现行法律对打工学生合法劳动身份的否定是造成学生维权困难的根本原因。

2.2谁来帮打工学生维权

学生在寒暑假期间的打工行为大多属于分散、个体性的行为,一旦发生纠纷,学生往往会处于势单力孤的境地。在自身能力、经济能力和法律知识有限的情况下,既要学生单独面对用人单位,又要遭遇法律上设置的瓶颈,因此要学生靠自己去维权几乎不可能。作为学生,最可能依靠的对象自然是学校。而学校对学生打工行为普遍抱着既不鼓励也不反对的态度。对于发生的劳动纠纷,学校一般不闻不问,让学生自行处理,这也使得学生失去了最后依靠。

2.3用人单位的“唯利是图”与官方的“无可奈何”

如前文所述,在打工学生和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后,在法律层面上只能通过一般民法规定或合同约定来实现维权,这很大程度上将打工学生的劳动权益的维护让用人单位“自律”的方式来完成,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如在2006年广州发生的麦当劳兼职学生最低工资事件(当时兼职学生的最低小时工资仅为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的一半,而且无任何加班费等附属福利)曾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事件的处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麦当劳给出的理由是兼职学生既不属于全日制用工也不属于非全日制用工,因此根本不受“最低工资”约束,加之打工学生不具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因此也不在《劳动法》管辖范围内,所以打工学生的报酬完全由他们说了算,而且不用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而我国官方的表态仅仅是要求麦当劳“合理的”支付打工学生的报酬。甚至于社会保障局对此事的官方意见中明确表示“肯德基不存在违法用工问题”。这类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发生过多起(如常凯评洋快餐打工事件、贾俊玲洋快餐打工事件等),但事件的处理结果大同小异:用人单位被认定无任何法律问题(也确实没有违法),中国官方的态度则表现为“无可奈何”,吃亏的永远是打工学生。

由以上案例可见,在学生打工行为中妄图让用人单位“自律”、以“和谐”的方式处理打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纠纷是与虎谋皮。而且即便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前文所述的著名案例),官方也充其量使用行政影响力来为给打工学生“维权”,而无法用“法律”手段。其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法律对于打工学生来说无疑是恶法,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则是福音。因此在当前的法律环境下,从常规法律途径来保护打工学生的合法权益机会非常的渺茫。

3解决之道——退而求其次

从前文的分析可见,在法律层面上,在不修改现行法律的前提下,在发生纠纷后从法律手段来解决是很难走通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时必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学校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努力成为学生合法权利保护的后盾,官方也应也应积极构建救济渠道。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3.1学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寻找课余兼职时普遍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从打工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角度看,学生在决定接受某个兼职工作前,应对该份工作的工作性质做充分了解,避免受骗上当,不轻易相信广告内容,而是要经过多方打听和甄别后在考虑是否要接受。其次,应从正规的兼职介绍渠道获取兼职信息,对于那些先收钱后安排岗位的兼职,应高度警惕,宁肯不要。最后,在选定了用人单位和明确了工作岗位后,一定要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同时检查合同中的相关条款是否齐备。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最好是放弃该份兼职,以避免日后发生意外时处于完全被动地位。

上一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与提升途径 下一篇: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