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教导论文:法律视觉下诉讼法教导的转变

时间:2022-08-21 11:09:39

诉讼教导论文:法律视觉下诉讼法教导的转变

作者:彭海青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施行的是“填鸭式教育”和“师本教育”,由教师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不论是理论,还是法律规范,而学生则采用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写笔记”的应试学习方法,处于一种盲目跟从的地位,缺乏自主思维和学习积极性。这导致学生们学习主动性差,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高分低能现象普遍。这样的法律工作者在社会上必然是寸步难行的。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的局限:一是教材局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诉讼法学教材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演变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法条型教材,时间范围是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这一时期叙述与阐释诉讼法律条文是诉讼法学教材的基本模式。第二个阶段是法条理论结合型教材;时间范围是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至今,在阐述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诉讼法学教材基本都增加了有关基础理论的章节。这种教材内容模式并且在演变趋势上,显然是因循大陆法系崇尚逻辑思维的法律研习思路,难以体现出诉讼法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等特点。二是师资能力局限。目前活跃在本科教学一线的多数是青年教师,这些教师的背景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其本身就是我国传统的诉讼法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熟悉传统教学内容与方式;二是缺乏司法实践经验,这些青年教师基本都可以划归学院派,即是从校门到校门成长起来的,没有从事司法实践的经验,本身对诉讼法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的了解与感知就非常欠缺。三是评价体系局限。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并没有设置单独的学科评价体系,而是所有学科课程适用同一评价体系,其直接表现即是考试制度,诉讼法的课程考试与其他科目一样,也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难以体现诉讼法的独特性。而且三大诉讼法分别进行考试,考点重复现象也难以避免。

法律职业能力对诉讼法教学的要求

这种专业性首先体现为知识的专门性与专业性。法律职业的专业知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法律基础原理知识,包括对法律整体的理论认识,如法的界定、起源、发展、价值、体系、运行等内容,以及各个法律部门特别理论知识,如各个法律部门的立法目的、历史发展、任务、目的、基本原则等。二是关于法律规范的知识。我国是成文法国家,立法机关的制定法是法律活动的主要依据。2011年3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一法律体系是指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第二,法律实践能力。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法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因此法律实践能力是法律职业能力中的重要方面。法律职业能力是指如何运用所学的法律理论与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一是法律语言能力。法律职业者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应当运用法律语言和法律术语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法律职业的语言特征就是法律人才能够娴熟运用法律术语和法学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二是思维能力;法律职业思维具有与其职业特点相适应的特点,比如,借助于法律概念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程序进行思考;遵循“向过去看”的教义式习惯;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理等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等等。三是行动能力。法律职业中,尤其是司法与执法者,都有很强的行动能力要求,只有具有较强的行动能力才能将“纸面上的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第三,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也即法律职业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法律职业道德是一种调整法律职业内外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不仅有引导作用,更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通过非正式的同行舆论压力,通过限制进入职业组织,通过审查、处分甚至清除那些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准则的人,维护和实现职业自治。由于法律职业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律制度的实施和保障,因而法律职业道德相对于一般社会道德以及其他职业的道德而言,具有更强的约束性,违反职业道德的法律从业人员要承担更大范围的责任。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存在缺陷或缺失,将导致其职业道德水准低下,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被窒息,甚至埋下毁灭自身的隐患。根据诉讼法的学科特点,法律职业能力对诉讼法教学的要求包括以下三项:一是传授诉讼法律知识。诉讼法教学应当向学生全面教授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培养诉讼与司法能力。诉讼法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诉讼与司法能力的培养,包括法律语言、法律思维、执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在以后的法律职业生涯顺利成功发展奠定能力基础。三是养成司法职业道德。诉讼法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道德规范的讲解,为学生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恪守公正、清廉、刚直不阿等法律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奠定道德基础。

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设想

以上述几项原则为指导,新型诉讼法教学模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加强教材建设,夯实诉讼法教学基础1.更新与完善内容由于我国司法改革的持续推进,目前诉讼法课程的讲授内容已经远不止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这三部诉讼法典,因而应随着司法改革的进程不断更新内容,以使得教材能够跟上司法实践的要求。2.改革编写体例一是增强前后章节的衔接。诉讼法乃程序法,而程序是一系列步骤的总和,因而教材编写时在每一章的前面应增加一个说明,即本章与前一章的关系,以便于学生连贯系统地学习掌握课程内容。二是优化案例设置。诉讼法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应用性特点,要求教材也增强实用性。因而案例分析应当是诉讼法教材中的必要内容,但目前诉讼法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往往都是在每一章的最后附加几个案例,难以与教材中的其他内容有机结合,而且由于篇幅所限,所附案例的数量也不多,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今后诉讼法教材的编写,应采用“镶嵌”式的编排方式,将案例设置在相关内容当中,案例在内容上短小精悍,切中知识要点,以增强案例对教学内容的说服力与论证力。(二)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升教学实力1.教学科研梯队建设为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诉讼法教学队伍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教师数量,各法学院可根据各自的招生情况进行合理确定,按照班级、课程配备相应的诉讼法教师;另一方面应当优化教学组织结构,提升整体教学能力。要形成一种梭型梯队,即副教授占师资比例的半数,约等于教授与讲师、助教人数之和。这样的比例使得副教授成为授课的主体力量,能够保证教学的较高水平。2.个人培养,主要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青年教师具有知识体系新、掌握法律信息及时、电脑水平高、外语能力强等优势,在诉讼法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应用于教材编写、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另一方面,还应发现并弥补其不足。青年教师往往教学经验缺乏,对学生缺乏耐心,必然影响教学的效果,为此应组织深入青年教师的课堂、让青年教师走进资深教师的课堂、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比赛、教学观摩等活动,以直观的方式迅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与职业能力1.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法庭教学亦称模拟审判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所学知识,借助一定设备,模仿法庭审判的一种实践性法学教学活动。模拟法庭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场所,在模拟的案件审判环境中,通过运用书本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领会诉讼法学理论、诉讼法律规范、法律职业道德规范,从而真正实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实务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为日后顺利地参与到司法实务工作中去奠定坚实的基础。2.法律诊所教学如果说模拟法庭建设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法庭环境来进行案件模拟审理,那么,法律诊所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真实的环境来让学生从事真实案件的办理。诊所式法律教育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又称“临床法律教育”,系指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原则上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以此促进学生对法律理论的深入理解。其优点在于培养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特别是律师职业技能,以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统一。[3]法律诊所教学要求学生要亲自参与到实际的案件中来,从客户接待、调查取证、庭审辩论再到申诉再审等,诉讼的每一环节学生都必须认真地准备。在真正进入诉讼角色前,老师们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老师这时就是个中立的角色,他要让学生站在法官、律师或当事人的地位上进行思考,思考后还要互相辩论。[4]3.“走出去”活动给学生创造机会,深入社会与司法实践。一方面鼓励学生定期深入群众,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义务法律服务与调查活动;另一方面,法学院应当与司法实务部门联系,建设一定数量的司法实践基地。定期将学生派往实习,安排司法人员与学校老师共同作为指导教师,组织学生们收集整理案例、开展讨论活动以及撰写实习报告等。4.“请进来”活动定期邀请司法办案人员到学校,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司法实践状况、办案经验教训、职业心得等,并回应学生们有关司法实践、法律职业的困惑与问题,为学生们以后进入法律职业,适应司法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四)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知识接受效果1.开展双向互动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自己讲解的同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比如提问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以前讲过的内容、抛出问题让学生们分成不同小组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们向老师提问等,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案例分析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案例分析课程,事先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分为几个小组。课堂上各组选出代表,详尽阐释各自的观点,而后,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案例所涉及的基本诉讼法原理和法律规范,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分析能力。3.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通常认为其具有资源共享、不限时空性、多向互动、便于合作、异步性等特点,有利于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的学习,并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况下依据某些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指导学生深入进行自我独立研究。具体而言,多媒体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知识链接。在讲解有关理论知识与法律规范时,可以链接国内外相关理论观点,我国现行的立法条文、国外的立法条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信息。(2)视频播放。利用多媒体设备,播出、演示录自“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中的案例来进行具体的讨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理解。还可以从法院、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借一些庭审纪实或询问、讯问记实的录像带、光碟,利用多媒体播放,使学生对诉讼法的立案、侦查阶段、阶段、审判阶段等重要内容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增强教学的直观性。[5](五)注重教学“对话”,提炼经验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以指导教学实践诚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所言,“与自学不同,教育主要存在于人们的兴趣与志向的形成过程之中。如果你可以使一个人确信,另外一种追求方式更加深刻,另外一种快乐形式比他已习惯了的更加精致——如果你使他真实地看到这一切——人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即他渴望更深刻的思想和更精致的快乐。……法学院是在以这种庄严的方式传授法律和培养伟大的法律人。”[6]可见教学对话是法学教学中的应有之义,诉讼法基于其特性,更迫切需要这种“对话”。具体而言,这种“对话”可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1.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诉讼法教师之间或联合外校教师共同举办诉讼法学教学研讨会,增进教学经验的交流与理论提升,提高教学水平。2.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组织诉讼法教师与学生就有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后检查、考试等问题进行讨论,相互之间畅所欲言,提高“教”的水平与“学”的质量,以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3.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会或者学院组织学生们围绕诉讼法教学展开利弊讨论,同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沟通,另一方面这些建议与意见反馈到教师中间,也有助于教师感知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扬长补短,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诉讼法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在考试制度方面,可采取多种方法并行的模式。建立一套包括司法实践成绩、课堂讨论、期末笔试成绩等组成的诉讼法课程考试体系,从而全面、客观地考察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运用能力。四、结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应该突出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应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新型诉讼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力求在建设社会法治国家,改革高等法学教育的现实背景下,在既有改革成果基础上,针对问题以及法律职业能力对诉讼法教学的要求,对诉讼法教学模式进行整体调整,试图形成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互补、创新意识与能力较强、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团结一致的教学团队;从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课堂教学等方面建设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在内的诉讼法精品课程,促进法学院诉讼法学科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当然,这些改革也还需要新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的配合,才能成行。一方面应创新管理体制。借鉴服务型政府理念[7],在诉讼法教学管理过程中,以教师与学生为本,注重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适当的激励方式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并尽力使得外部管理目标与师生们的内生需求有机结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创新运行机制。在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同时积极听取一线教师与学生的改革建议,使得教师与学生均成为项目运行的主体与核心推动力量,夯实实践基础,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法律人。

上一篇:法律素养论文:现代大学生法制教导论述 下一篇:经济教育论文:职高经济法教导改革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