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个性解读与创造性习作的和谐结合

时间:2022-08-21 07:35:41

文本个性解读与创造性习作的和谐结合

摘 要:个性解读文本,采取揣摩文本语言、改变文本情节、重新构思文本、联系生活经验等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活用文本,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文本解读;创造性习作;个性

文本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提供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良好物质材料。我们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利用文本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到写作的灵感和素材,并创造性地进行发挥,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文本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揣摩语言,再现表达魅力

吕叔湘先生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我们在细读文本时,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文本中字词句段、标点符号、表达方法上的亮点,并将领悟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相机生成写的训练,定能再现表达魅力。例如,执教《穷人》一课,学习作家刻画人物心理的表达方法,就可以以9-11自然段“桑娜忐忑不安心理”为支点,带动全篇,引导学生悟出桑娜那自责、害怕、担忧、矛盾、紧张……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同时,顺势导出心理描写的方法:叙述内心独白、细描动作神态、运用标点符号等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然后就文本内容生发出运用这些描写心理的表达方法呈现西蒙临死前的心理。请看教学片段: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桑娜手里微弱的马灯的灯光,走近西蒙。

师:(读课文。声音平缓)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惊讶)对着门放着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低沉)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母亲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为孩子做了她能做的事――这是怎样的牵挂和不舍啊――难怪有许多学生在这段文字旁留下了批注(母爱)。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温暖而又悲伤的母爱吧――齐读片段。

师:此时,西蒙的心情一定不是忐忑,而是牵挂、担心、不舍,让我们拿起笔,像托尔斯泰那样,将这份牵挂、担心、不舍记录下来……也许,你可以从她冰冷发青的脸上读懂她内心的独白;也许,你可以从她伸出的、苍白僵硬的手读懂她的牵挂;也许,你也能像托尔斯泰那样,运用标点符号表达她内心的和不舍;当然,也许你还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生习作:“我死了不要紧,可这两个孩子怎么办呢?”想到这儿,西蒙用尽全身的气力在孩子的脸蛋亲了一下,“可怜啊……我的孩子……有谁能收留你们呢?……好心的人!……发发慈悲吧!……收下我的孩子,我来世再报答你的恩情!”

从以上教学片段,我们不难解读出在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和谐碰撞中,解读“忐忑不安”和“心理描写方法”一起走进学生心理,印在孩子的心头上,化在孩子的心窝里。因为做足功夫,相机利用文本,采用方法,描写西蒙的心理,也便水到渠成!真正实现从“读”到”“写”的飞跃,展现把文本“用”到极致的理想境界,生动地再现文本表达的魅力!

二、改变情节,呈现别样创作

文章情节是为表现事实,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而展开的。如果改变文章的某一情节,事件的发展、结局,人物的命运、品格都可能截然不同。教学中,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目的要求,适当地进行改变事件情节的读写训练,有助于通过正反对比,深化人物性格品质对学生的感染教育,以实现文本价值。如,《尊严》一课,在指导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后,提出:“如果年轻人也和那一批逃难的人一样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会发生什么事?结果会怎样?”启发学生合理想象,说话写段。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杰克逊大叔就不会留哈默在庄园干活,等他吃完东西后,就跟逃难的那些人一样继续赶路,或许饿死在街头,即使不饿死,那也不会成为石油大王,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功。――这样的假想,这样的结局,与文本中的情节一对比,使哈默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更清晰了,哈默的人格魅力凸显得更加淋漓尽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尊严的含义,也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极好的训练。这样利用课文材料,改变情节进行改写,可以说是基于文本原先的价值进行一次再创作,它对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怎么会没有好处呢?

三、重新构思,活用文本语言

如果对文体进行改写,那么文章内容更具时代感,文体也丰富多变。相同内容经过不同方式的表达,所收到的阅读感悟是不同的。学生在成功地进行文本语言的转换、组合过程中,体会到原来一件事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的效果。如,《手指》一课,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把这篇文章改写成想象作文《五指争功》,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截取学生写的一个片段:大拇指它先发制人,抬头挺胸地夸道:“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虽然又矮又胖,长得不好看,但是我最肯吃苦耐劳了。主人拉胡琴时,是由我来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是由我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时,是由我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是由我用劲扳住……没有我哪行,我的功劳最大,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儿童化的语言,排比句式的迁移,把大拇指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老师不费口舌,学生自行穿梭于文本之间,捕捉有用的语言信息,展现大拇指的功劳,体现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真正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顺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改写更好地诠释了略读课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此外,还可让学生改变原作者的身份,依托文本材料,进行重新的语言组合实践。拿《草虫的村落》来说,这是台湾作家郭枫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以小虫子的世界里到底蕴藏着什么为教学主线,让学生以摄影师的身份,随作者到草虫的村落作一次奇异的旅行,记录下让你觉得惊讶的镜头,配上解说词,要求能描述出你从小虫子世界解读到的情感世界及生活情景。学生熟读课文后,能捕捉到“浓浓的亲情”“友好的交流”“绝妙的演奏”“勤勉的劳作”“精细的分工”等镜头,这样感悟了文本,并活用文本中的语言材料,提炼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表达能力。

四、联系生活,激发习作欲望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生活化”备受关注和推崇,联系生活、体验生活、还原生活都是“阅读教学生活化”的做法。所谓联系生活,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文字恢复其作为生活的鲜活与真实,引导生生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如,在《找骆驼》一课的教学时,在找骆驼过程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商人沿着脚印一直找,还找不到骆驼,那怎么办?”学生想出了报警、写寻人启事的办法,我便顺学而导,“是寻人吗?”“是物,寻物启事”“那我们就来写寻物启事吧!”写启事正好有利于学生抓住骆驼的特点读懂课文,这样联系生活,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顺水推舟,写启事找骆驼,既顺应了学习的思路,又把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地,巧妙自然而富于创造。在大略讲解启事的类型、格式、重点和要求后,出示了《寻犬启事》范例,让学生利用文本,帮助商人找骆驼,经过合作交流,评议后出示较规范的启事:

寻骆驼启事

骆驼一只,身体瘦弱,全身长满棕色的毛,左脚有点跛,牙齿残缺不全。在十字路口失踪。如有发现,请速送警察局,厚谢。

商人:常忘

3月6日

这样变换角度处理文本,不仅调动学生写的欲望,又增强课堂气氛的趣味性。用心地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写应用文,既能使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又使读写融合,教学就由课内发展到课外,使课内所学及时应用于课外,两者相得益彰。同时又体现在学语文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课程理念,可谓一举多得啊!

只要我们用心研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循着文本之源,让“写”这把火炬,点燃学生创作的激情;让“写”这根神棒,在文本的天地里焕发绮丽的色彩。它必将成为文本个性解读与创造性习作和谐结合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人民日报,1978-03-16.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亚峰中心小学)

上一篇: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试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开展游戏教学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