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笛子进课堂的独特魅力

时间:2022-06-10 04:47:15

谈笛子进课堂的独特魅力

摘 要:民乐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流传了几千年而生生不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着迷。笛子是我国民乐中的精髓,是炎黄子孙音乐智慧的象征,“笛子进课堂”是创新教学的一种尝试,它通过手脑并用,能开发学生的右脑,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记忆和想象力,使学生更加心灵手巧,生动活泼,同时也可调动学生学习其他文化学科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关键词:笛子;课堂;独特魅力

一、笛子教学提高了学生视听、视唱能力

音乐课上,学生感到困难、头痛的是视唱,笛子是固定音高的乐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音高的感受敏锐、概念清楚。笛子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一首笛子曲既是演奏曲目也是视唱曲目,通过“吹奏―视唱”“视唱―吹奏”的互动教学,使学生做到视、唱、奏、听协调统一。在提高笛子演奏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视唱能力,一举两得。

二、笛子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水平

唱歌时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歌唱和吹笛子的呼吸要求是相同的。当学生掌握了笛子吹奏时的正确呼吸方法后,歌唱的呼吸只要老师轻轻点拨就可以了。唱歌教学中呼吸问题很重要,掌握了呼吸方法,演唱起来自然而然就轻松多了。

三、笛子教学增强了学生合唱、合奏及表演的能力

过去唱二声部合唱曲时跑调、串声部的现象经常发生。通过笛子教学,学生对音高有了一定的感知,形成了准确的音高概念。在演唱二部合唱时,通过吹一吹、唱一唱的方法解决出现的音准问题,效果很明显。

四、笛子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协调能力

科学家认为,手指运动越复杂,越能使人聪明。在吹奏过程中眼睛视谱,手指运动,心唱曲调,耳朵听辨,学生的脑、手、眼、耳、口等诸多感官协同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的记忆力、听辨力、音准感、协调性不断增强,对视觉、听觉、触觉的配合与协调发展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五、笛子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旋律创作是笛子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十分宽松的创作环境,教给学生一些创作上的小窍门。只要平时多加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是可以创作出流畅、好听的旋律的。当学生掌握了一些笛子演奏的基本技能,能顺利地演奏乐曲时,在课上组织形式多样的演奏活动。如,同桌、同组间的吹奏;领奏与伴奏;打击乐与笛子;其他乐器与笛子的合奏等,让学生在演奏实践中表现音乐,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即墨长江路小学)

上一篇: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的分析思考 下一篇: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