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语文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15 07:51:56

浅探小学语文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

摘 要:现代教育观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能创造出来某种新颖奇特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想与物品的活动方式。而语文教学必须与创新紧密联系,因为语文学科体现三方面特点:基础性、综合性和社会性。面对知识经济的社会和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21世纪的竞争可以说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就内化为对现代教育功能的需要。历来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语文学科,必须牢牢把握“创新”这个核心,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有益的实践。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评价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21世纪的竞争可以说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就内化为对现代教育功能的需要。历来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语文学科,必须牢牢把握创新这个核心,在教学改革中做出有益的实践。

现代教育观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能创造出来某种新颖奇特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想与物品的活动方式。而语文教学必须与创新联姻,因为语文学科体现三方面特点:基础性、综合性和社会性。作为基础学科,只有学好它,才能进一步为学好其他学科夯实基础,提供服务。说它综合性,体现在学习目标上,它包括语文知识、能力、智力、审美教育、品行教育的学习;学习内容上,文、史、地、卫、生、科技等领域无所不涉;能力训练上,它包容了听、说、读、写各方面。说它社会性,因为语文学习主要是学习语言,不管是上学前或步入社会,人类都在自己的交际、工作范围内有使用它的需要与条件。它是不分年龄、不限时间、不限环境的一种学习。所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

鉴于此,结合心理学、思维特点及能力,语文学科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性特征

个性指的是一个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的创新个性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大胆,踊跃发言,易冲动;有勇气说出对文章的某一内容的一些不成熟的甚至幼稚的观点,敢于对代表权威的教师或课文注释提出疑问,如有的学生对传统课题“1+1=2”质疑,提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论断,新颖而独特。

2.独立意识强,但不排斥合作;不受现状约束,善于超出习惯了的东西的界限,对名家名篇不迷信,能从独特角度阐发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寓言《买椟还珠》寓意本来是:看待一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抓住实质,防止受蒙骗。有些学生根据商品时代特点,纷纷得出相反结论:“产品要推销,除了高质量外,商家还要重视包装,才能更吸引顾客”等。

3.兴趣广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时表现为一种幽默感;不囿于课堂教学,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和课外。

4.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致地用文字描摹观察所得,并能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加以表达,发现事物与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一叶而知秋”的迅捷。

(二)思维状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应。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思维在语文创新能力上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1.形象思维。想象丰富而清晰,善于按照“表象―联想―想象”这三个环节由浅入深来展开思维活动,从而使形象完美、清晰,材料更有魅力,语言更加生动。

2.发散思维。思维开阔,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善于抓住问题的多个方面而又不忽视重要细节;对文章的主旨、对语言的分析不做单一机械的理解。如,对《木兰诗》的题旨,历来众说纷纭。

3.求异思维。有叛逆精神,不盲目附和,对问题和事物抱审视态度进行评价;在语文学习有独立见解,对老师所讲、书本所载有自己的见解;喜欢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解答问题。

(三)实践行动

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把智力操作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具体表现为:

1.听。能快速抓住说话人的思想脉络,不但领会而且有独创的分析和评价;注意说话人的辅助寓言,诸如,表情、语气、手势等的意义。

2.说。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新鲜感强,观点有时代性。善于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善于做有准备的演说,善于在一定的场合下作即席发言。

3.读。具有积极主动的新闻记者风度,不但善于获取信息,而且能够分析综合、比较与概括、判断与推理、评价与鉴赏。善于利用工具书,善于独立寻找专题材料。

4.写。驾驭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能力强,及时完成课内作文,并有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表达自己独特的观察和体验;有时爱好写一些尽管不成熟的诗歌和小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思维活跃的群体

思维与创新密不可分,一个思维活跃的班集体,无疑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因而语文教师必须着意营造这种氛围,不但教学中要尊重主体、尊重差异,而且要针对创新的随机性、情境性,随时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提供支持。对学生初始的构想予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大胆的假设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对学生不合常规的尝试,不轻易加以否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由、安全、愉悦的气氛,才能培植求知、求新、求异的活跃思维。

(二)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梁晓声说过,语文学科具有“相对独立的欣赏角度,相对独立的情感储备意识”。语文教学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创新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拒绝了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呼唤点拨式、研讨式、提问式、发疑式、谈话式、合作式的教学模式。变单向的传授为双向甚至多项交互式或称网络式的信息传递。

(三)构筑立体的课程体系

不可否认,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仅此认识还不够,因为它远远不能满足以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教学需要。现行课程中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以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活动为标志的选修课和活动课比例尚不足5%,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结构,相应地削减必修课,加大选修课和活动课的比重,做到优化必修课、规范选修课、加强活动课。

(四)优化艺术的教学技巧

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各自差异,运用艺术的教学技巧,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或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和设置障碍,创设探索情景,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或有意识地选择各种可能性结论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或抛出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激发学生质疑,从而让学生体验创新的自由和愉悦。

(作者单位 重庆市合川区涞滩镇教育管理中心)

上一篇:让低年级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 下一篇:亲子阅读活动指导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