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大任务”如何破解中山职教“五大难题”

时间:2022-08-21 12:07:22

浅谈“五大任务”如何破解中山职教“五大难题”

摘要: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山职教区域内已形成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即“中山模式”基本形成,并形成“双证毕业制度”、“产教对接的立交桥模式”、“校企股份制办学”等多种“中山经验”。但是,在中山职教繁荣的背后,中山职教发展面临着升级调整的挑战。

关键词:中山职教;“五大难题”;破解方法;“五大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60-02

本文试图从“五大难题”产生的根源入手,对接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职教五大任务”,确立职教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等指引,提出“中山特色的五大对策”来寻求中山职教发展的破冰之路。

一、中山职教发展现状和背景

中山职教发展缔造“中山模式”。从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产业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中山市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山职教区域内已形成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即“中山模式”基本形成,并形成“双证毕业制度”、“产教对接的立交桥模式”、“校企股份制办学”等多种“中山经验”。2011年1月,中山市被省政府定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中山职教发展面临着升级调整的挑战。在中山职教繁荣的背后是种种因产业升级所带来的现象和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缓解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和适龄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中山大兴中职教育共兴办了38所中职学校。到2006年,受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中山出现“技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状,技能人员缺口高达10万人。为此,中山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提出了“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战略,并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十大民生工程”。自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潮”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到2009年提出的“双转移”、“技工荒”和“回乡潮”凸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和矛盾。中山职教呈现出一个“生源过剩”和“技工缺乏”的尴尬局面,并呈现出“五大难题”。

二、中山职教发展面临“五大难题”

1.普教、职教统一管理,社会地位没有认可。首先,社会对职教的先天不认可。有些人认为职业教育是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无奈之举。其次,教育系统在管理上对职教的不重视。在中山,普教、职教是按照54:46的比例招生入学的,但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更倾斜于在普通教育上的投入。在学位分配和学生评优上,也是先优先普教再进行中职学校的录取和评优上的名额体现。在学校的自主管理中,缺乏对职教办学目的的明确和价值感,没有明确的办学使命。

2.职教办学方式单一,学校发展空间小。在办学方式上,职业院校基本都属于公办性质,均由政府统筹出资,统一管理,学校办学自不够,在对外合作办学、资源投入和引入、实训设备投入和建设上,也受到过多的行政指导和干预。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脱离了企业行业的实际,存在以讲授灌输枯燥理论为主的现象。

3.人才质量不高,就业不能服务产业结构。在“就业导向”的“大一统”精神指导下,职业学校普遍功利性地把学生培养定位在基层技能人才和职业入门上,对学生的人文成长和终身职业发展缺乏规划。但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实践中,教师们没有实践技能工作经验,不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人才的对口培养。又因校企合作难度和某些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发展陷入“既不能上大学,也不能当技师”的泥沼当中,更别说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了。

4.资源整合不足,存在过剩和缺少并存的现象。在中山,因为市、镇职业学校分两级财政担和两级行政管理,虽然在总量上职业学校存在专业总量超出可承担的相应专业人数,专业类别总体多,却不能对应服务区域产业结构的“过剩和缺少”并存现象。因为市、镇财政之间的不对等和阶段性投入造成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和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因政策和资源的限制,很多学校不能自主引入过剩的民营资本或者企业进行资源的双赢整合。

5.职教发展没有保障,政策扶持监管不够。作为职教改革试验区,却没有专门的政策和经费,把职教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体系来完成。国家政策都明确“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职教办学的必要途径,但实际操作中,却没有响应政策和机制作为保障。在对职教发展的引导和评价中,也缺乏相应的“督导体系”,对职业体系的构建中,忽视了对于成人剩余劳动力学历和职业教育的培训,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不利于职教多元体系的构成。

三、“五大任务”破解中山职教发展难题

1.政府主导,校―企―媒互动,确立职教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1)政府主导,政―校―企联动,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现有联席会议为基础,适时成立“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或相应机构,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经信局和科技局等部委办局为主,邀请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参与,制定措施,保障投入,明确政―校―企三方权责,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拟出台《中山市职业教育促进办法》、《中山市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项法规》、《中山市职业技能人才准入制度》等相关政策。(2)正面引导,学校、企业、媒体互动,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媒体对招生就业的宣传、技能人才的竞赛和表彰,职业院校动态与发展,产业结构的需求和政府政策导向,设立媒体“职业教育宣传专项奖励”,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2.创新模式,提供上升途径,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1)创新学生发展模式,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区域内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帮扶辖区内高职院校向本科院校升格,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创新职业院校办学发展模式,从“政府预算”中把职教单列出来,与普教进行分类管理,按生均数,实行“职业院校办学经费包干制度”,扩大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尤其要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人事政策。

3.转变方式,注重内涵发展,切实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1)推行“两跟两在”专业办学思路。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2)提升职业教育区域办学水平。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和职业院校现有办学特色,从市级层面对职教办学资源进行整合,提升“职教惠民”功能。(3)提升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水平。支持和引导行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支持行业在学校规划、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人才需求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大投入,活化机制,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1)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学校可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来举办民办职业教育。(2)积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如,建斌学校的股份制就搞得很好,是全国倡导推广的办学模式。在经验做法上,可加强交流和学习,向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先进职教办学国家和区域,进行合作办学和共同发展。(3)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从招生到就业的一视同仁,在校企合作、职教惠民、学生优惠政策等方面,享受相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如,工贸技工学校和启航技工学校,同样是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实行中职免费教育。

五、监管保障,校企一体化,强化政策支持和落实

(1)加强对财政投入机制的监管,推进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分类制定办法和经费落实情况,加强对职业院校“校企一体化园区办学”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引导、督导、评估和奖励。(2)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和社会资助奖励政策,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用人政策。(3)加大对接纳职业院校实习、培养和就业、创业企业的奖励和补助,促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多元格局的形成。

中山的职业教育曾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有过曾经的辉煌,现在发展态势仍不错,但是,新的经济建设发展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中山市来说,具体任务是:重振职业教育的雄风,创办充满生机活力的职业教育。

上一篇:打造“高校教师―行业精英―海外名师”三位一... 下一篇:论作为劳动哲学的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