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教名师的成长

时间:2022-09-18 03:16:03

浅谈职教名师的成长

摘 要:名师不是天生的,之所以成为名师,是通过教师后天的努力实现的,并且是克服了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难,经过了常人没有经过的艰辛,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人,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

关键词:职教 名师 外部环境 内驱力

所谓“名师”,即在教育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并得到同行高度认可的教师。通俗地说,名师就是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同行佩服、社会敬重的老师。“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在教师身上同样适用,特别是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的职校教师,谁不想成为人人尊敬、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呢?那么,职校教师如何让自己从一个教学“新手”尽快成长为一名教学名师呢?

名师不是天生的,是通过教师后天的努力实现的,并且是克服了常人不能克服的困难,经过了常人没有经过的艰辛,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人,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这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邬宪伟校长在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上讲的一句话,现在笔者把这句话赠给年轻教师,希望教师们能够领悟其中深义,尽快成长为职教名师。

要成长为一名职教名师,既要外部环境的保障,更需要教师有自我要求“成名”的内驱力。作为名师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已经做了很多努力,出台了有利的政策和措施。自2007年起,笔者学校先后出台了《骨干教师传、帮、带染色工程》《青年教师培养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名师评选办法》等政策,加上学校近期“教学示范岗”关键岗位的设立,为名师的成长提供了途径和政策上的保障。外部环境有了,年轻教师自身又应该作怎样的努力呢?在笔者看来,主要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端正心态,走出误区

名师必须具备三要素,即学识、师德和教法。而很多年轻教师对此却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1.对学识的认识误区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学高为师”,说明拥有渊博的学识是教师的必备要素之一。如今的年轻教师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是堂堂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自己所拥有的学识应对基础不怎么样的初中毕业生绰绰有余,并坚信自己拥有的学识跟学生的比起来岂止是“一桶水”,简直就是“大海”,对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也是毫不怀疑,从而不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不注重对传授知识正确性、科学性的考究和论证,有时把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己却还蒙在鼓里。

2.对师德的认识误区

教师的职业是对品德要求最高的职业之一。中职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被中考筛选下来的学生,这些学生在逻辑智能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更要拿出教师的风格,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处处都做到“身正为范”,在一切时空不仅用语言,而且要用行为育人。而有些年轻教师却认为,自己只要在课堂上做到为人师表就行了,忽略了对教师行为育人和处处育人的要求。

3.对态度的认识误区

态度决定一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之处。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拔尖人才的要求,对教师有点苛刻,但教师完全能够让每个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只要端平心中的那碗水。因此,教师要调整好自身的心态,不要心中有“差生”,要记得时刻竖起自己的大拇指,撑起学生心中“那片蔚蓝的天”。

4.对教法的认识误区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说明得体、适宜的教法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学生“乐学”的源头活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教师埋怨如今的学生难教,把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完全归因为学生不爱学。殊不知,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这枚“军功章”里也有我们教师的“一半”。华东师范大学职教研究所陆素菊博士在国培班的培训课上明确告诉参加培训的教师,她所带的研究生曾做过一个“中职学生上课为什么睡觉”的课题,最终的结论竟是“中职学生上课睡觉是因为教师”,是教师的教法不当导致了学生上课时大面积睡觉、玩手机现象的出现。教师必须拿出勇气来正视这一事实。

二、培养五种职业素养

1.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理念

名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基本理性支点。可以说,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长出来的。从分层教学、走班制教学、方向化教学到2005年开始的行动导向教学、项目任务教学,再到当前正在大力推行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是学校紧跟职业教育发展、坚定不渝进行教学改革的结晶。教师应该积极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当中去,认真践行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如果教师安于现状,不与时俱进,就有可能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绊脚石。

2.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

名师的知识结构不仅仅限于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还有一专多能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广泛了解和熟练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双师素质。笔者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就体现了对教师多层复合知识结构的要求。由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按照岗位来划分课程和开展教学的,而非传统的按照知识体系来划分课程和开展授课,所以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多种能力兼备的能力结构

一是具备了解他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如与学生、同事、家长、企业有关人员交往的能力;二是管理能力,如学生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等;三是教育研究能力,包括科研意识、知识与能力。教师不应再是“教书匠”,而是“工程师”。

4.专注的专业态度和动机

教师的职业理想、专业态度、专业动机、专业满意度等都是名师成长的动力因素。高度的责任心、崇高的事业心、强烈的敬业精神是名师的“师魂”。一个教师有了“师魂”,当他走上讲台或接触学生时,一切烦恼、困难、痛苦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心中只有学生。

5.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

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保证教师自觉促进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付诸行动,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

三、学会形成合力

要想成长为职教名师,孤军奋战、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学会形成合力。

1.个人与集体的合力

很多事情都要靠集体的努力。有了困难,要大家共同分担,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要孤军奋战;有了成绩,要与大家分享。要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这个平台,向组里的其他成员学习,汲取集体的智慧。有了集体的力量,教师才可以走得更远、成长得更快。

2.主角与配角的合力

人不可能永远当主角,也不可能永远当配角。但不管扮演什么角色,都要学会让主角和配角形成合力,这样工作才会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3.智慧与资源的合力

也许教师的学历并不很高,学识也并不渊博,但只要拥有智慧,拥有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学会把智慧与资源形成合力,课堂也一样可以很精彩。

四、掌握教学艺术

我们常说:教学工作是一门非常讲究艺术的工作。事实也是如此,教学方法就是一门艺术。

1.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国外,当有学生回答“4+5等于8”时,教师会赞赏地说:“你真棒,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了!”而在中国,绝大多数老师会指责学生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同样是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答错了,但不同的表达方式带给学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前者会让学生受到鼓舞,进而更加努力学习,后者则只会让学生自信心受挫,丧失学习兴趣。这就是教学艺术中的语言艺术。

2.调节注意力的艺术

中职学生很难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或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在课头、课中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上课一开始,可以通过“集体起立”这一仪式提振学生精神,暗示学生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讲这件事情上来;也可以通过“五分钟头脑风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在课中,则可以采取反常理式列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评价式赞许的艺术

当教师提问学生,而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千万不要生气,可以学学徐匡迪老师:“您竟然可以把我的课引导到如此深奥的地步啊,老师都没有想到哦……”用赞许来代替批评,效果肯定会比批评好。

不管是邬宪伟校长提出的“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人,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的观点,还是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认为的“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的论断,告诉我们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名师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别人封的,而是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造就的。所以笔者相信,只要教师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乃人生一大乐事”的博怀和崇高理想,有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创百年名校奋斗终身的伟大信念,名师的路定会越走越宽,职业的理想彼岸也一定可以到达。

参考文献:

[1]陈永芳,郑建萍.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7).

[2]安艳.谈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依据[J].价值工程,2011(7).

(作者单位: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上一篇:CAD技术在钳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生物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