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2-08-20 08:10:14

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内容提要:稀土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决策主体对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建议。

关键词: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层次

中图分类号:17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 102-0043-04

一、引言

稀土被称为“21世纪的新材料宝库”,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和高科技材料,作为工业的“味精”,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我国是举世公认的稀土资源大国、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和应用大国,但是近年来中国稀土资源的价格一降再降陷入价格低谷,受制于人。对此,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2009)分析指出“本来只在包头、上海、珠江三个国营稀土大厂推广的稀土分离技术,迅速扩散到地方和私营企业,建厂达几十个之多,生产能力大于全世界的需求量10万吨,造成供过于求,人为压低稀土价格。”靳海明(2009)认为:“我国稀土资源的优势正在削弱,我国的稀土资源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下降到90年代的46%左右”。邓家妹等人(2009)指出了:“中国稀土产业存在的问题:资源储量消耗过快,初级产能过剩;产品开发滞后,自主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环境污染严重;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行业联盟组织”。熊必琳(2009)认为:“开采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应用开发滞后,自主创新不足;出口秩序混乱等是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已有的对我国稀土行业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我国稀土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发展,我国稀土产业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包括从上游的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加工到下游的研发应用。虽然中国已探明的稀土资源量、生产量、出口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是稀土资源优势要转化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有稀土可续发展的战略、技术、政策等都方面的支持,而我国仅在资源和生产方面属于稀土大国,在应用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更谈不上是稀土强国。

在资源方面,我国稀土资源虽然储量居世界首位,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为5 200万吨,远景储量为21 000万吨,稀土工业储量占世界稀土工业储量的46%,远景储量占世界的76%,且具有矿种和稀土元素齐全、稀土品位高等优势,但是稀土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率极低,再加上我国开采水平低,浪费严重,经过多年的大量开采利用,稀土资源储量正在逐年下降,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储量的74%,到了80年代下降到了69%,至90年代末下降到46%,资源优势逐渐呈现衰退趋势。

在稀土生产方面,我国稀土矿源生产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大。从全球讲,占世界稀土资源(工国家的稀土处于储备状态。同时产量第一也说明了我国的稀土消耗在全球也是第一,这种最宝贵的稀土资源的消耗影响着我国稀土资源优势的发挥。此外,在稀土应用方面,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新材料领域,我国稀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传统领域。如日本占世界稀土应用总量近30%的份额,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稀土占到其总用量的90%以上;美国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稀土占到其总用量的77%。而我国稀土主要是应用在传统领域中,应用在高新技术领域中还不到50%。

在稀土出口方面,虽然国家对其政策不断的调整,但是由于出口产品位于产业链中低端,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尤其是由于我国稀土企业存在无序竞争和低价竞销现状,从而导致出口量大增,但是稀土产品的定价权操纵在发达国家手中,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却越来越低。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的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稀土价格却下降了3倍,国内有关矿产企业的利润普遍只有1%一5%”。其趋势如图l和图2所示:

也就是说,在发达国家控制世界市场产品价格的现状下,我国出口的稀土产品量越大,利润就越低,甚至稀土行业还出现过“不卖不赔,越卖越亏”的局面。

三、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稀土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规模的企业少,小且竞争力差的企业多,市场聚集度低。据统计:“在我国百余家稀土企业中,年处理能力在2000-5000吨的只有10家”。规模企业少,市场聚集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形成整个稀土行业缺乏竞争力的局面。尤其是南方离子型稀土精矿的分离厂不仅规模和产量小,而且成本高,市场占有率不高,整体经济效益低,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企业盲目生产,产销存在结构性失衡。有些稀土产品是联产品,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就同时成比例地生产出其他种产品,而各种产品的市场需求与消费不与生产成比例。各单一稀土产品消费存在严重失衡,如南方离子矿中的铽、铕、镝、镥、钕含量少,产量少,用量大,而钇的含量高、用量少,产量大;北方矿中的铕、钕、镧的销路较好,但同时联产品铈产量大而需求少而销不出去。加上厂家为追求个别产品的利润,盲目扩大分离能力,加剧了钇、铈、等产品的库存积压。

3.缺乏高精技术人才,加剧人才供需矛盾。目前,我国稀土企业由于缺乏高精技术、高层管理人才,造成稀土研究应用和经营人才短缺,管理水平低下,稀土应用产品落后于市场需要。分析1998--2002五年以来世界各国在华申请的专利数量(如表1所示)可看出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在研磨抛光材料领域我国申请的专利仅占21.87%,而在华申请的专利日本则占50%;光学玻璃光纤领域我国占36.5%;精密陶瓷超导领域仅占50.88%。从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申请的专利数量可看出我国稀土行业高精技术的研究人才短缺。另外,我国稀土资源集中的内蒙古、四川、江西赣南等地,由于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区位不够优越,再加上企业缺乏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导致稀土高精技术人才流失,科研骨干断层。人才缺乏已严重影响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稀土行业存在的问题

1.粗放式开采,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北方稀土资源主要来自包头的白云鄂博,在其矿山开发中,由于技术、设备等原因,稀土回收所占比例低于矿山开采用量的10%,另90%以上的稀土资源进入尾矿坝,利用率极低,仅6%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利用率水平。广东、福建、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是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主要产区,由于管理、政策不完善,设备落后等,基本是粗放型的开采方式,严重存在滥采滥挖,采富弃贫的现象,资源利用率不足30%。

2.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如果按照我国现有工业“三废”排放

标准对我国的稀土生产企业的排放物进行测量,几乎没有达到国家标准的,都有一定的超标。尤其是COD(化学耗氧量),BOD(生物耗氧量)及其氨氮等大量超标。此外一些处理独居石的稀土厂含微量放射性元素的废渣等排放物也未得到妥善处理,造成放射性污染。稀土企业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稀土产业持续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应用研究滞后,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我国稀土生产、消费、出口均居世界第一,但是在稀土应用和研究方面,不但稀土的知识产权、核心产品缺乏,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低端产品供过于求,自主创新少,市场需求量大的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从下表中2002-2007年我国稀土的应用分布及其比例中可以看出:我国稀土的消费结构在不断改善,尤其是新材料领域的消费增长迅速,消费比重由1987年的1%增加到了2007年的53%。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稀土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日本占到其总用量的90%以上,美国占到其总用量的77%。而我国尤其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领域,由于产品和生产技术的知识产权基本垄断于外国发达国家手中,受到美国、日本的高额盘剥,我国的一些产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或者要购买专利许可证。这种现状严重阻碍中国稀土产业向国际市场进军。

(三)国家宏观管理体制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与我国其他行业一样,稀土企业同样存在多头管理,地方割据,并且管理机构职能交叉、分散,效率低下,导致整个稀土行业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市场。一方面造成统一管理,统一调控的困难,“管理障碍”,使稀土行业在管理、服务、协调、监管功能等各个方面上缺乏公众可信性,使我国稀土产业很难形成统一对外的整体产业机制。因此,我国稀土行业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必须客观面对以上现实问题。

2.稀土生产企业无序竞争,缺乏有效的市场管理。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竞相降价。例如在经济环境好与不好的情况下,氧化钕的市场价格差价在四到五倍。国家有关行政部门针对这种情况,实施了过一系列的措施,由于在经营稀土产品出口的领域内存在多种应对政府管理的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时间内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其持续性的效果不尽人意。

3.出口秩序混乱,监管有待加强。2008年,我国稀土产品已占全球80%的市场份额,但长期以来,我国上百种稀土出口产品,仅有40多个税号,部分产品和税号脱节,既无法满足监管需求,又导致了我国稀土资源流失和走私现象发生,稀土产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另外,我国对出口实行两种许可证管理:出口配额许可证和出口许可证管理,但是事实证明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政策存在弊端,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使我国稀土企业无法形成合力,一致对外,无法发挥到控制市场价格的作用。

四、不同层次决策主体对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分析

(一)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战略分析

1.继续企业联合重组战略,做强做大稀土产业。企业要抓住国家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设备的机遇,趁机以收购、兼并等手段实现低成本扩张,不断壮大自己,增强公司实力。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是企业整合的良机,实力雄厚的稀土企业,要在政府积极引导下以资产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专业化分工、多样化结构、集约化经营,在全国逐渐形成若干个具有稀土产品优势,经济实力雄厚,专业化强的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

2.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企业要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提高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尽快改变我国稀土应用技术含量低,跟踪仿制多,独立创新少,开发应用滞后的现状,避免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稀土高新技术领域的优势,通过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遏制我国稀土应用产业的发展。

3.企业人才战略。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懂经营、善管理、会理财,具有国际水平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以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技术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学有专长、熟悉本专业最新知识、素质全面、技术精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工人队伍。

(二)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战略分析

1.技术开发和引进战略。我国稀土行业在很多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其他发达国家不但设备水平和产品质量高,尤其在专利拥有、高附加值产品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应用水平方面,更是远远高于我国。发达国家几乎垄断了中国稀土行业所有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稀土深加工产品和应用产品技术。因此,我国稀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把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的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符合中国由稀土大国向稀土强国的转变的经济优势。

2.稀土产业人才战略。人才短缺已成为影响稀土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稀土高新技术领域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从产业政策角度,一是要制定稀土人才发展战略,只有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稀土产业才可能高速,高质量的发展。二是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特别是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紧缺人才。三是有计划选派稀土专业人员留学深造。四是加大国内人才的培养,稀土企业应和其他行业一样,走企业和学校“联姻”的路子,加大培养符合自己需要的高级人才。

3.加速行业整合战略。行业集中度高、企业规模大、市场秩序有序是中国稀土行业长期以来所不具备的,也是企业缺乏动力的主要原因。国家应组建自己的国有大型战略矿产集团,应集科工贸、产学研为一体的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新型行业,建立中国自己的稀土王国,结合中国的国情按照国家实际的战略需要,对国内的稀土资源进行有序的开采、利用,保护国家矿产资源,强化行业自律,保证稀土资的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加强国家内部稀土企业的管理,国内企业应对外在价格上实行统一的限价和提价措施,使国内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定价权上掌握主动。

三)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分析

1.我国应改变以前稀土产业过于笼统的限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政策应具体到某一个矿,如:对包头轻稀土矿、四川氟碳铈矿、江西广东等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冶炼分离分别进行具体规定;应加大国家的立法力度,通过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实现稀土行业秩序的规范化,规范稀土企业合理开采提高稀土利用率;政府要做好稀土行业准入管理工作,减少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提高中国稀土企业整体竞争力。

2.对与国家在资源勘查和研究上长期存在立项和经费上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国家应加强这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应加大稀土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充分利用意识,这是保证稀土资源大国地位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另外,我国的稀土资源储量级别指标很难和国际接轨,国家应加快制定新的经济技术指标,使国家真正掌握可开采的稀土储量,应该和多年来的开发利用实际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这也是和国际接轨的要求。

3.建立国家稀土储备制度,战略性储备我国的稀土资源。我国出口的是附加值低的低端稀土产品,出口创汇低。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国家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出口化合物,将出口逐渐转到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上。建立一个由国家资本控制的“稀土资源产品储备调节库”,即:根据准确的市场信息,对国际市场的某些“热点产品”,通过适当的收购和销售来平抑市场价格,尽可能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对某些紧缺型的资源型产品(如钕和钇)应适当储备,以保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也是对世界稀土市场的一种调控。

五、结论

对于我国来讲,稀土产业是具有战略性的特色的优势产业。通过对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但不把稀土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很难使自己成为稀土强国。稀土产业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做强、做大稀土产业,促进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国家、行业和企业相互有效配合,相互支持,发挥出各自的作用。

上一篇:助推区域产业升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下一篇:波特钻石模型下酒泉风电产业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