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生才”

时间:2022-08-20 11:25:35

有效利用中央补贴的10亿元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借鉴先行者浙江的经验,提升劳动者素质,增加收入,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2008年,萧瑟的经济寒冬,“促就业,保增长”成为被热议的话题,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根本还在于就业的改善和收入的增长,提升劳动者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对此,中央亦从新增的1000亿预算中拨出10亿建立专项资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浙江,一个中等职业教育的急先锋。连续7年保持高中段普职招生1∶1的比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将为这10亿元所辐射的地区带来启迪。

经济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在各地发展,浙江经济迅速崛起,适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增,职业教育培养成为必然的途径。同时,为了可持续发展,浙江逐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简单劳动转向复杂劳动、产业工人转向技术工人,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显得更加重要。

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早。2000年浙江就提出:高中段教育中普职比保持在1∶1,2001年又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做大做强”。经过几年发展,中等职业上了规模,浙江人又开始琢磨教育方向和方法。2004年9月,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加快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2006年6月,“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开始实施,浙江省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财政作为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浙江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06年至2007年省级财政两年投入4.2亿元,拉动地方配套投入的资金将达到14亿元,学校基本建设资金30亿元,省市县三级投入资金48.2亿元。

大量财政资金如何发挥更佳的效果?浙江政府抓住中等职业教育的“要害”,避免了“撒胡椒面”式的投入。

对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各级财政进行重点扶持。市、县两级教育费附加在地方可用部分中。职业教育所占比例不低于30%,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低于普通高中,所有的县建成1-2所骨干职业学校。同时,省扶持100所县级骨干职校增强办学能力,重点扶持欠发达县(市)建设1所骨干职业学校。

坐在现代化的教学楼中,学生们如何更安心、更积极地学习?补奖并行的财政投入方式给了他们信心。在全面实施国家助学金的前提下,浙江进一步扩大资助职业院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中职教育资助对象扩大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还设置了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受奖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

解除了后顾之忧,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然而现实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双师型”(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师缺少,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2006年至2007年,省级财政投入资金1300万元,地方配套投入教师培训经费5900万元。到2007年底,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到了全体专任教师的87%以上,而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49%以上,两年来提高了19个百分点。

职业素质、实践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关键所在。2006年以来,省级财政投入1.4亿元,市县投入超过7.6亿元。同时,职业教育也通过财政投入调整专业结构。财政投入偏重工程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类学生招生增长15%以上,有效改善了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

未来方向

公共财政的本质就是民生财政,经济危机当前,企业裁员、农民工返乡,社会失业人员增加,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成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职业教育则可提升失业人员和返乡民工的劳动素质,促进就业,为未来产业复苏和经济的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就浙江实际情况 而言,发展中职教育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迅速发展,靠得是大量的要素投入,发展的是粗放型加工工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背景下,“一无市场优势,二无资源优势”的浙江,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已走入“死胡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与产业升级转型相适应,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宜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工人。各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及时调整好专业,培养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二是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城市化结合起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城市化的进程必将加快。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大量的农民要转为市民,这也要求对农民,即未来城市的新居民加强培训,使之更快融入城市。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吸收农村居民的子女就读职业学校,可以加快培养更多的城市居民,推进城市化进程。

三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和扩大农村内需结合起来。我国“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农村消费扩大,扩大内需的目标就能实现。虽然我国近年推行了“家电下乡”、“超市下乡”等不少扩大农村内需的举措,,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问题核心在于农民收入低,扩大消费并非易事。目前,浙江省正在推行“农村劳动力素质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培训的重点放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劳动技术,增加农村的劳动技能,作为职业学校发展新增长点,职业学校发展的新领域,实现农民增收和职业学校发展的“双赢”。

(作者系浙江省财政税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上一篇:青岛“全”安家 下一篇:结构性减税“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