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情写作

时间:2022-08-20 11:05:45

让学生真情写作

摘 要: 本文对当前中学生作文中弥漫的“假话、假故事、假感想”等不良现象进行原因分析,试着从教师这个角度探讨改变现状的方法。

关键词: 指导思想 体验生活 命题“生活化” 评价系统

写作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我国在校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却着实令人担忧,对多数学生来说,写作仍是最令他们厌烦和头疼的事。而对语文教师而言,作文难教又是他们经常慨叹的。总之,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恐怕是当前语文作文教学中最令人头疼的现象。不少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当然中学生中也不乏一些熟悉作文套路,擅长“编织”文章的“写作尖子”。请看下面一篇初中生作文:

春天,楼下的小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儿,那月季妩媚动人,那牡丹雍容华贵,那玉兰花香醉人……花坛边,时常有人驻足观赏,欣赏花儿优美的身姿和美丽的容颜。可是,很少有人注意花儿身边的叶子,甚至以为无足轻重。对着花坛沉思,我不禁想,如果没有绿叶,花儿还能存活吗?如果没有绿叶的衬托,花儿还能如此娇艳吗……绿叶却从无怨言,依然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在那块属于自己的领域里悄然地发着光、献着爱。更可贵的是,当绿叶快要走完生命旅程的时候,也不忘把自己花作春泥更护花……绿叶,我不由自主地赞美你!我愿意做一个具有绿叶品格的人!

类似这样的“作文”实在太普遍了,正因为这样才以它作为“典型”加以剖析。如果按现行作文评讲标准,这篇文章当然是篇“好文章”:中心明确,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更值得“称道”的是,对于一位中学生来说,能有如此崇高的思想,实在“难能可贵”。但是,正如李镇西老师在《从批判到建设》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正因为其立意太“庄严”、太“伟大”,我有理由怀疑这不是学生的思想,而是不自觉地表达着大人的思想,按着老师教给的作文写法说着“崇高的假话”,说着这些远离学生心灵和生活的空洞语言。这样的作文看了之后总觉得缺乏些什么。翻翻学生的作文本,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酸情假意,作文的真情感不见了!曾有一位教师对某校期末考的作文试卷进行分类浏览,结果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一个班的学生为表现家境艰难,有三十人恶狠狠地“迫使”父母下岗;为表现单亲子女的困惑,有二十多人果断让父母中的一位“离婚”;为表现难忘的亲情,有十多个人残酷地让父母中的一位“潇洒”死一回,此外《儿子作文乱参考,母亲阅卷被吓晕》(见《中学生作文指导》2000年第2期“作者・编者・读者”栏目)这种例子更是触目惊心,学生以抄袭代作文泛滥到了何等程度?翻阅学生的作文,你会感到,假话、假故事、假感想弥漫孩子的笔端。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在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的今天,这似乎很不和谐。孩子为什么会在作文中说假话呢?

一、学习重压使学生失去接近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切断作文之源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作家孙梨认为:“如果知道生活是源泉,能不断深入生活,加深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文章不只可以写得好,而且写得短些。”(《关于短篇小说》)可是目前中学生迫于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大部分时间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学生早起到校,天黑回家,很少和社会接触,阅历不丰富,见识不高,知识面窄。所以往往是为作文而作文,脱离生活实际。

二、“本末倒置”的教学

所谓“本末倒置”的教学,一是说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离开生活源泉,学生无话可说,无一真知灼见。二是说以讲授作文技巧、作文方法取代学生生活积累的技巧作文。作文技巧是讲不少,作文方法也讲了不少,但讲来讲去学生无实际体会,技巧再高,方法再灵,学生作文仍茫无头绪。

三、为作文而作文的不科学训练

如学了《故乡》,赶紧让学生也写一篇热爱家乡风物或人情的文章,孩子一直未离故土,看得熟了,倒看不出什么特别的美。相反的,通过画报、影视或他人描述,倒发现不及外界美好富饶,有的甚至还能找到欠缺与丑陋。学生一般不会高屋建瓴地看待事物,不会捕捉有灵光的物像,但为师者就是不察,硬要他们“捕捉”、“挖掘”出“美的山水美的景”、“美的情操美的心”。学生苦思冥想,怎么也“挖”不出,只好胡诌一通,或套用范文中的现成句子交差。

“我的母亲(父亲、老师等)”、“记有意义的一件事”、“难忘的×××”

一类题目,大概很少没有学生写过,很少有满意的习作产生。什么原因呢?与上述情形一样,学生没有这方面具体、真切、独特的感受,怎能写出真情实感?

由于以上三种原因,学生作文中弥漫着“假话、假故事、假感情”,怎样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呢?下面试着从教师这个角度探讨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首先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如要认识到学生的作文与做人的密切关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与训练的密切关系,与科学教学方法的密切关系,等等。常言说,“诗言志”,“言为心声”,学生的写作表达学生的思想,表达他们的感情,表达他们的思维。

第二,把作文教学紧密地与生活联系起来。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平凡也罢、激情也罢,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也提供了他们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角度。作家唐|认为:“生活里一些常见现象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需要我们很好地采掘、总结,只有总结得深,才能概括得高。”(《关于杂文写作的几个问题》)如果没有生活基础,要写出好文章是很难的。因此作文教学一定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进而表达生活、反映生活。学生怎样深入生活呢?引导学生养成读报纸杂志的习惯,了解世界民情,组织他们游览等,让学生接近自然、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组织他们观看优秀的影片,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间接生活的积累,是学生深入生活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改革指导方法,少讲一些语法知识、文章理论,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想方设法地鼓励其动笔写作。把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留心身边人和事,培养其认识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命题不能陈旧、老套,越贴近生活、越新颖越好,尤其是供给的材料,要有很强的时效性与现实针对性(如选一些社会焦点、传媒热点、百姓话题、身边新闻事件,且最好是纷繁复杂、正误驳杂的,人们一时还难辨清本来面目的事件、世相),供学生分析,以提高其认识水平。鼓励学生写自己身边的事,说自己心中的话,抒自己真挚的情。

每回作文,只有努力激发学生有话说、有东西写、不吐不快的积极性,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才能做到不为作文而作文,才能不为文造情,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第四,评价系统应从“主题第一”变为“真实第一”。《语文学习》曾刊登一高考作文《丢得好》(2001年“诚信”作文命题),作文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敢说真话,又能自圆其说,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引起众多争议,争议大多反映在“主题”、“立意”的认定上。我认为“主题第一”的作文评价应当“修正”。新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作文评价的重点应是“重视对写作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学生作文自然离不开“主题”和“立意”,那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结晶。因此突出“真实评价”,学生作文才能放开胆子写,写真话,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感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情感的文章一定味同嚼蜡,只有出自心灵的语言才能触动别人的心弦。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实地写,“我写我所思,我手写我心”。

参考文献:

[1]中学生作文指导.2000(2)“作者・编者・读者”栏目.

[2]关于短篇小说.

上一篇:凭问题搭桥,借评价反思 下一篇:多角度认识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