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消费方式分析

时间:2022-08-20 07:46:55

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消费方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L村为个案,着重分析了农民外出流动带来的农村消费方式的变化。研究发现流动经历有助于推动农村消费方式现代化的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且农村消费方式变迁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各方合力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人口流动 农村消费方式 现代化

农村消费方式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重要范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实现,显然离不开农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最初受经济利益驱动进城打工的农民往往会穿越农村文化、经济、价值观的藩篱,最终以社会行动者的角色改变农村生活消费方式。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到城市寻求发展空间,获得城市生活的体验,接受到一定现代价值观念,城乡流动使“他们可以将在城市获得的对现代文明的体验带回乡村社会”,“从而对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变革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李强,2008)。本文主要从消费方式入手,以期正确评估城乡流动在农民消费方式变迁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实践调查

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笔者对L村选取30名农民为调查对象,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定性调查方法。调查地点L村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型自然村,距离中心城区15公里,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还种植少量经济作物。访谈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被访问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最高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占45%),其余只有小学或以下文化程度;从职业看,男性主要分布在建筑业、制造业,女性主要分布在餐馆、发廊、服装等服务性行业。为了便于区分各群体消费方式,访谈资料标注了年龄段、性别和是否流动三项内容。

流动对农村消费方式影响

消费方式是“人们消耗生活资料和享受服务的方法和形式”(尹世杰,1999)。农村消费方式主要体现在农民采用什么形式安排自己的支出即消费金额的配置比例。随着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传统的满足生存需求的“一吃二穿三住四用”已逐步向“住、用、吃、穿”的享受生活和用于自身发展的消费格局转化。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减少,住房和教育费用大幅度提升,农村消费方式转型明显。

(一)居住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化居住模式向农村辐射

城乡流动过程中,农民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在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农耕消费文化模式逐渐消解,城市商业消费文化模式逐渐酝酿形成,当他们回到家乡后,居住方式与农村原有的生活格格不入甚至发生冲突,这从住房的需求变化有所反映。

村里新盖房子,都盖二层楼房。访谈对象中一留守老人谈到:“我们家2002年盖的楼房,儿子现在都觉得样式过时啦。说实话,现在新盖的二层楼确实挺讲究,跟城市差不多,分客厅、卧室、厨房、储物间,还是比我们以前盖的楼房结构合理”。

挣的钱大部分寄回家或过年带回家。访谈对象的一中年打工人员谈到:“我们家住楼房,村里要有下水道就好了,在外面(打工地)经常洗澡,回到家还要到外边澡堂洗,很不方便,如果上下水问题能解决,就装太阳能热水器了”。

挣的钱主要自己花。访谈对象中一青年打工者谈到:“我不操心房子,我们家已经盖好了,主要是结婚。现在结婚很花钱,除了要楼房还得家电齐全。没想过也不敢想在城里买房,太贵且消费也高。农村有地粮食不花钱,城市什么都得买,现在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结婚后还有小孩读书,没有地我挣的钱养活不了全家人”。

中国人对家的情结特别浓厚,农民同样如此,他们辛勤劳动的最大目的便是建房留给后代。就这点而言,流动与留守农民没有多大差异,但是随着打工带来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住房条件大大改善,流动农民向城市人看齐,除了要求楼房舒适、宽敞、干净、独家独院外,对房间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还要求与居住相关的家庭配套设施的完善,而留守农民对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眼界的开阔带来了流动农民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更明显的追随,但仍可以感觉到农民的小农意识,要求独家独院,并没有改变住宅的分散格局的要求。说到在城市买房成为城市人,大部分农民望而却步,即使年轻人也不例外。其实看得出,从内心来讲,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外出农民是想成为城市人的,但想到在城市生活的条件并不具备,而土地还可以提供他们生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故而农民与城市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二)教育消费比例明显提升,城市教育理念改变农村教育观念

农民在城市打工由于工作及待遇等方面原因,认识到知识、文凭、学历等对职业及就业前景的重要性。许多农民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子女能通过教育改善他们自己将来的境遇,达到与城市人同样的待遇。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外出农民只有一个或两个小孩,很多人都尽可能给子女创造好的条件,希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到城市发展。

访谈中一位中年打工者谈到:“很羡慕,城里小孩条件多好,我也想给小孩创造好的条件。我儿子和女儿都在私立学校读书。私立学校管理严格,老师用心,教学质量要好些,费用比村里高多了,村里义务教育,不交什么钱。希望子女将来有出息,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农村人想风光走出去,只有读书一条路。只要他们能考上,我砸锅卖铁都供他们读书。同样也有中年打工者谈到:儿子读书不好,念完初中就打工去了。反正读书也不好,早些挣钱,盖房子找媳妇,现在也挣了一些钱,楼也盖起来了,家里条件还可以,到时给他找个媳妇我就安心了”。

不能否认,中国人骨子里天然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愫。显然,由于农民见识阅历的不同,流动农民比留守农民眼界更开阔,更看重子女的教育,希望子女“走出去”的现代性意识更强,而且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更具体的追求目标―尽量能与城里的孩子看齐。即使现在的教育费用很昂贵,他们还是舍得在子女身上进行教育投资,想方设法让孩子读更多的书(林少真,2007)。由于流动,外出农民了解到家电下乡,决定给自己孩子买电脑,而留守农民还不知电脑为何物,更别说为了孩子学习而购买了。

城市文化的辐射使流动农民对子女教育和职业的期望更高。留守农民虽然也懂得教育的重要性,知道“不读书没有出路”,但很大程度上仍坚守“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的保守观念,缺乏主动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现状的意识。英克尔斯提出“立志使自己及子女在职业和教育方面,达到远大目的”,这是个人现代性的特征之一。从这点来看,外出流动农民的教育消费观比留守农民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性。

(三)农村基本生活支出减少,高层次需求增加

流动农民受到城市文明熏陶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低层次的休闲消费,要求更高的社交和尊重感的满足。总体上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高层次需求的支出增加。

访谈中外出务工的青年人谈到:“很羡慕城里人搞自驾游,但我们没钱,平时逛公园、上网、听音乐、唱卡拉OK、上酒吧或跟朋友吃饭喝酒聊天。要不就买衣服,偶尔也去商场买打折衣服,商场的衣服太贵但款式好。周末也逛书店,在书店看书很充实,感觉很好,周末好多城里人在书店看书。过年回家没什么事做,就是看电视、走亲戚、打麻将、听音乐,很无聊。而留守老年人的生活观念不同:平时也没事,就看孙子,看电视,聊天,打牌。我一般早上锻炼,城里人在公园晨练,我们没有公园,不过农村本身就是天然公园,现在条件好了,还有健身器材。城里人早上晨练还是挺好的,我也早起锻炼,身体好多了。我要求不高,只要吃饱穿暖就行。现在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你看我姑娘在城里打工,挣的钱只知道买衣服、玩,也不知道补贴家里”。

外出农民经历城市生活后,他们宁肯某种程度上压缩基本生活费也要追求着装、用品的时尚,向城市人看齐,扩大社会交往的视野。他们穿着的款式和花色越来越新潮,已经看不出农村人与城市人的差别;他们听音乐、上网、偶尔也去书店看书,不再只是打麻将、看电视等低层次的娱乐。同时,流动农民还把科学的闲暇活动方式带回到农村,像晨练这种既健康又不花钱的方式传入农村,得到老年人的认可。但留守农民对年轻流动人员的消费方式并不是完全认可,大多数父母辈的农民对年轻人的消费方式是更多指责,认为他们应该多攒钱。从访谈也可以看出,由于收入限制,农村更倾向于不花钱的休闲,看电视、打麻将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这跟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也有很大关系。

结论

外出流动对农村消费方式现代化的辐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流动农民的城市生活经历在解构原有的农村生活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开始构建现代的生活消费方式。外出农民生活消费观念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父母及下一代,进而影响到整个村庄。对于农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城乡流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笔者认为,农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可能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在现代中国经常扮演着社会变革催化剂的角色。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善极有可能对中央政府的进一步刺激经济计划乃至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供正面的反馈,从而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农民外出打工对于引进新的商品和在村民中塑造新的消费目标很重要,但现代城市商品并不会自动带来变革农村社会的现代价值观(瑞雪•墨菲,2009)。访谈中也发现农民消费方式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奢侈、攀比之风日盛。农民花几万或十几万建楼房,除了改善居住环境外,在亲戚、朋友或村民面前撑 “面子”是很重要的因素,实际居住人数很少,造成很大浪费。二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农民的消费需求。虽然电视基本普及,生活消费品市场化进程仍然缓慢,诸如没有蔬菜、水果、肉类批发市场及连锁超市;“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得到贯彻,路修好了但没有公交车通过。三是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农民打工收入除了维持在外生活外,大部分补贴家用,现代消费方式的提升只能大打折扣,而且并不是农村所有的消费方式的变化都得到认可。一位中年流动农民讲到:政府提倡家电下乡是好事,洗衣机、电视机我们需要,冰箱没有什么用,再便宜我也不要,还费电。可以看出,农民消费方式的现代化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各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政策、农民的需求、收入等都是影响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民来说,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则有着他们自己从当地实际出发的理性选择。

总之,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今天,把农村消费方式的变迁置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去理智地思考,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政府应积极引导城乡合理流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商品市场环境,调整农民消费结构,倡导节约、实用的消费理念,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教育农民采取健康的休闲方式、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带动农民增收,在他们身上塑造一种符合时代内涵的文化性格,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强.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现代性视角下的农民工研究述评[M].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3.林少真.转型时期农民现代性的探讨―对福建沿海五地市农民的调查与分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上一篇:基于顾客感知价值的我国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探... 下一篇:刍议集群产业优势对区域品牌形成的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