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8-20 07:10:33

浅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094-01

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逐步走上了“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生活、充满活力。目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如教师教法呆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秩序差、教学效率低,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利于达成教学的目的。因此,如何深化教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探索、研究。

一、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生活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顺利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趣味性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效率的前提。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上课的初始阶段,情绪很难马上平静、稳定下来,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扯破嗓子组织教学,也要一、二分钟学生才能安静下来,但如果运用图像、动画、声音、颜色等网络及多媒体教学信息,则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导入新课。如在教学《爱护环境》一课时,我首先放了一段印尼海啸的录像片段,再放了一段中国泥石流毁坏填埋房屋的录像片段,学生瞬间就安静下来,并认真看起录像来。看完后,我提出问题:(1)你们看到了什么?(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灾难?(3)是什么造成了这么多的自然灾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小结揭示主题:破坏自然环境,必然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灾难。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顺利地导入新课“爱护环境”,比起传统教学来,教师并没有花很大力气组织教学,但学生却能立即投入到学习中来,并通过录像和结合自己平时的实践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和铺垫。

二、探究、自主、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把挖掘资料、整合资源的主动权授予给学生。如今是信息社会,电视、手机、互联网……信息无处不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收集我们想要的课堂资料;录音、录像、数码像机……学会操作就能随时用来为我们的课堂服务。不要只是教师在忙于收集资料,制作课件,要把收集资料的事情交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合作交流进行整理制作,使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以自己的眼发现、用自己的手找寻、动自己的脑辨析,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同时学会向他人学习,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例如,在《风光名胜故事多》一课中,我不仅自己上网查询大量本市的名胜古迹介绍,下载风光名胜图片,而且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查询下载本地的名胜古迹介绍、风景图片,让他们收集以前在市内各景点游玩时的门票、风景图片、录像或照片。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老师把自己和学生一起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与学生一起选择有代表性的照片、录像、风景图片以及旅游景点的介绍资料,配上录音,做成《我们这里风景美》的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欣赏过后请他们学做小导游,把我们这里的名胜古迹介绍给想象中的游客。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幻灯片、欣赏幻灯片、做小导游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不仅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工具为学习服务,而且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合作的学习热情,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更活跃、更生动、更有效率。所以,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探索,即使有时候结果并不如意,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上一篇:学习《指南》精神 优化过渡环节 下一篇:幼儿园投放绘本阅读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