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金融机构自主创新中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时间:2022-08-20 04:49:14

浅析我国金融机构自主创新中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

摘要:近年来,各国金融机构大力推广以信息和数据为内容的电子化工程,产生了一系列关系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软件。这些产品和软件,与金融企业的业务和管理系统密切相关。根据金融机构的申请,已有不少国家对这些业务和管理系统采取了专利法律保护。而以花旗银行为代表,至少8家以上外资银行向我国知识产权局提出“商业方法类”专利申请。面对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挑战,我们的银行到了必须把金融商业方法问题放到重要位置上来考虑的时候了。为此,笔者拟从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化的起因着手,探究我国金融商业方法专利法律之保护。

关键词:自主创新;商业方法;专利化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9-0063-04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企业商业方法的专利保护是以网上银行为代表的网络金融的迅速发展而产生出来的现实问题。网上银行作为一种与互联网连接,并通过金融机构网上服务系统实现金融信息查询和有关金融交易的服务,客户可以随时随地的在银行提供的系统和设置上的各项服务进行选择,并进行交易。这些系统和设置――即商业方法①,主要是金融机构创造的处理和解决各类个人帐户之间的转帐、银券通、银证转帐、个人实盘外汇买卖、金融信息查询、各类个人帐户资料查询、个人帐户挂失、密码修改等金融业务交易和金融管理活动或事务的方法或规则,它们是一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或系统。如果这些装置或系统使用起来很复杂、麻烦,以至于需要阅读大量的帮助文件才能完成交易行为的话,客户就会不愿意甚至无法使用金融公司拥有的这种商业方法进行交易,这时很容易导致客户转向其他公司进行交易。因此,为了吸引大量的客户,在激烈的网络金融竞争中取得成功,金融公司必须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以研究开发出极其简便易用的并且具有一定安全程度的商业方法或系统和程序。但是,由于方法复制起来极其简易,某一金融公司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的金融商业方法,可能会被其竞争对手轻易地加以复制并运用于金融产品中。因此,对金融商业方法的法律保护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我国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化的紧迫性

所谓“商业方法专利”(BMP:Business MethodPatent),简单来说就是对商业方法授予的专利权,是指将商业活动的一般经营、管理规则与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相结合申请的专利。[1]在金融活动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金融业务基本支撑架构的现代金融活动,已使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表现出业务信息化、市场一体化和规则国际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正在成为商业方法专利发展最快、覆盖最广的行业之一。“金融商业方法专利”,作为商业方法专利的一个类别,②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将一些具有处理金融信息能力的装置或系统申请的专利。它一般包括: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的管理、经营或运作一个公司或分支机构的金融方法,金融产品的业务运作与操作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实现的金融(财务)数据处理过程。

由于商业方法专利制度的规则与外资准入的规则不同。国外银行即便无法符合外资准入的门槛而不能来到中国近距离地直接从事营业活动,或者虽然来到中国但却没有像国内银行那样的网点优势,但却能够利用专利制度,通过在中国取得专利权来间接达到收取专利费用、占领市场的营利目的。

正是基于包括上述因素的考虑,外国金融机构纷纷向我国知识产权局申请商业方法专利。通过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检索”,在我国以银行为申请权人的发明专利已达201件③。就这点而言,外资银行的专利策略是咄咄逼人的。这种策略的结果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已授予专利权构成的现实后果。从我国对金融商业方法授予专利权的审查实践看,花旗银行已有两项发明专利分别是――“电子货币系统”、“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和操作该系统的方法”。根据有关专业机构分析,这两项专利分别涉及网上银行90%以上的业务和证券公司应用最普遍的网上交易业务。换句话说,国内这些机构的相关业务已经属于侵权范畴。尽管现在看来花旗银行并无意在短期内向中国的金融机构要求权利,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两把“利剑”已经悬在中国国内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头上,随时都可能掉下来。[2]

另一方面是正在申请专利,一旦授予专利后可能产生的结果。从目前外国金融公司向我国知识产权局提出的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案看,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软肋就表现的更为不容乐观。从花旗银行向我国申请的19件专利申请案和大通银行8件专利申请案看,专利权利要求内容涉及到金融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金融业务的管理。其中,涉及到银行业务信息化、银行卡、网络银行和收银机等的申请,约占20%左右。如果将与网络相关的申请包括在内,占比在60%以上。虽然这些专利申请目前只有少数获得了授权,但其对我国金融业,尤其是网络金融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长久以来,国内银行间保持着“市场蛋糕大家分”的格局。一旦我国给予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先行一步的花旗、大通这些外资银行将首先获利,这是对国内金融市场最有力的抢占。届时国内银行不仅会受到外资银行对商业方法发明合法垄断的排斥,甚至还可能背上高额赔偿的包袱。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的交易量在7万亿元左右,根据国外网络银行发展趋势的推断,5年后我国网上银行的交易量将超过20万亿元,交易笔数在4000万笔以上。如果按交易量的千分之一缴纳专利费用,每年的费用将高达200亿元。[3]如果不支付这笔费用,国外专利持有人既可以要求保护商业方法专利权的国家限制中国网上银行的渗入,也可以在技术上设置障碍,阻碍我国网上银行的技术进步。

三、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化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外资银行的专利申请也给我国金融机构用法律保护自己知识产权带来新的思路。从技术的角度,“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计算机程序属性,最终要落实到软件的可专利性问题上。知识产权法吸收的一般民法原则是“获得权利者收益”,不管“商业方法专利”的软件属性有多强,金融机构把自己的经营交易方式用软件实现并应用于市场,金融机构就可以申请专利,获得授权,就可以从知识产权中获益。美国花旗银行在华的专利申请,只不过是按照知识产权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宗旨试图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已。

国内的金融机构在技术上的开发投入并不少,中国互联网络的早期用户中,银行占有一大部分,几年来在一些经营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化、自动化上也时有创新。早在几年前,国内一家银行便开发出了一种叫做“一卡通”的业务种类。技术上这种业务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的,同时它也是该银行的新业务种类,是一项典型的“金融产品”。分析这一“产品”会发现,其中的创新之处是很多的,它依托于软件技术实现了经营方法,独创性和实用性完全具备,以美国State Street判例确立的原则,获得专利毫无疑问,即使在国内,以目前审查标准,笔者认为也是可以授权的。但在当时,这家银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创新的知识产权价值,这是直到今天,国内金融机构在知识产权观念上仍然普遍存在的现象。以后国内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吸收了“一卡通”的业务思想,差别仅在于功能的多寡、软件的强度等技术因素上,而这是知识产权法允许的。

花旗银行专利申请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这一事件当中,我们了解到了银行提供的各项服务,其实是一种“产品”。当然,金融机构很早就把自己提供的服务称为“产品”,其中涉及的是许多经营、商业服务的思想。但正是这些经营、商业服务的思想与技术结合起来,它的“产品”特性才最为突出。由此便引发“金融产品”的知识产权问题。银行的经营、服务业务在不断发展中,新“产品”在不断问世。技术的采纳也会不断催生出新的经营、服务业务来,为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对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也便突出了出来。花旗银行专利申请更大的启示正在于他很好地利用了现代法治保护自己,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现代企业的正常运作模式的体现。国内银行必须明白新业务、新“产品”不仅会赢得利润,这些新业务、新“产品”本身就可能带来利益。“技术立行”的结果不仅在于银行业务的自动化、网络化为银行提高效率、增加收益,技术立行产生的每一个技术创新成果都会成为银行重要的资产,扩大银行的资产拥有量,这无疑会让银行感到十分兴奋。

四、我国金融机构实行商业方法专利化的可行性

分析我国金融企业对商业方法在我国是否可以授予专利,必须从现行的专利法律制度着手。我国2000年8月25日新修订的专利法第2条的规定,受该法保护的专利客体是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颖和外观设计。从2003年年2月1日施行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1款对专利法的“发明”这一客体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但同时,该法第5条和第25条对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进行了禁止性的规定,明确“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和“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植物品种(产品的生产方法可授予专利权)和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不授予专利。显然,我国专利法没有直接涉及与金融商业方法发明是否给予保护的问题,但是根据以上规定可以认为:金融商业方法的发明要获得专利,首先应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且不属于“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我国金融机构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对那些自主创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化,使其具备专利申请条件,从而得到法律保护。

五、我国金融机构商业方法实行专利保护所应具备的条件

首先,创新的金融商业方法符合创造性的要求。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根据我国法律上述规定,金融机构进行自主创新时,首先应当把握好金融商业方法的创造性特点,要依据两个关键概念进行创新:一是突出的实质性特点;二是显著的进步。

金融商业方法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是指该方法相对于现有方法或系统而言,对所属业务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非显而易见的。如果发明是其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现有的方法和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实验可以得到的,则该方法显然不具备突出的实质特点。非显而易见性的客观标记可以包括:对该方法的抄袭;长期需要但一直未得到解决的对该方法的需要;其他人一直没有成功地实现该方法;商业上的成功;该方法创造未意料到的效果;该方法未意料到的特性;显示该行业尊重这项方法的各种许可合同;在发明前本领域人员的怀疑性。

金融商业方法有显著的进步,是指申请专利的发明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或者表现在该方法克服了现有方法中存在的缺点或不足,或表现在方法所代表的某种新方法的趋势上。

其次,创新的金融商业方法要符合实用性的要求。针对实用性的这一要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该金融商业方法能够在产业上使用;二是必须产生积极的效果。关于金融商业方法能够在产业上使用,同样应该同其他专利申请要求一样,要求“如果申请的是一种方法(仅限发明),那么这种方法必须在产业中能够使用,并且能够解决技术问题。只有满足上述条件的方法专利申请才可能被授予专利权”。同时,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要求是: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申请“在提出申请之日,其产生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的效果是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预料到的。这些效果应当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再次,能做好金融商业方法新颖性的工作。金融商业方法的公开,是指其公开是清楚的、完整的和详细的,也就是本行业的普通从业者根据这一公开可以实施。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则这种公开是不充分的,影响申请专利的新颖性。如目前实施“外汇宝”的有关方法和系统,如果国内A、B两家银行都在实施,现在国外一家C银行就以此方法和系统申请专利,则不符合专利的新颖性要求。

由于专利授予涉及到新颖性时间标准。而判断是否具有新颖性,虽然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个判断的基准,一是以发明日为基准,二是以申请日、优先权日为基准。但我国专利法从有利于专利权的行政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冗长的诉讼程序,提高专利工作的效率出发,明确以申请日为基准。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应及时申请,取得新颖性。

注释:

① 对于商业方法,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认为它是指为了处理和解决商业经济活动或事务而通过人类心智创造的方法或规则。同时,由于商业方法实际上大多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的,而又都会以软件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有的又把商业方法称为商业方法软件。

② 根据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统计,商业方法专利主要集中在美国专利分类的705类别内。在705分类中,有关金融活动和管理活动的商业方法专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1999年以后,电子商务和金融交易系统已占据了705分类专利申请的第一和第二位。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金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保护方式的难题。这也就是说,对商业方法授予专利权,无疑给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有效的法律途径,可以使积极置身于创新的金融机构获得较高的创新回报,并从根本上改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因此,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出现后就很快被金融业所运用。

③ 检索时间为2006年6月20日,网址为:http://www.sipo.gov.cn/

参考文献:

[1][2] 黄毅,尹龙.金融业将面对--商业方法专利问题的挑战[N].金融时报,2004-06-14.

[3] 吴静淼.(新银行业)“商业方法专利”暗迫银行业,互联网周刊,2004-07-20.

上一篇:美国CFA制度的新发展和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启... 下一篇:从资金平衡的视角来看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