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20 03:11:03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一线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不能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师讲得累,学生听着累,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教学质量。针对这样现状,本文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内容加以论述。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目前,提问应该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实用方式之一,因而在课堂上提出有效的问题也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等实际情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设计合适的问题,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一、立足学生生活经验,提出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我们由已知探求未知的重要工具。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只有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性才能真正被激发。例如,在学习方程的第一节课,我就创设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情境:用2乘你的出生月份数,再加上5,再乘50,再加上你的年龄数,再减去365,然后把最后的得数告诉我,我就知道你今年是几岁,是在哪个月出生的。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比常规引入法更新颖,更富于吸引力,诱发了学生急于学习方程的欲望。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据了解,个体服装销售只要高出进价的20%便可盈利,但老板常以高出进价的50%~100%标价。假如你妈妈准备为你买一件标价为200元的服装,你应该建议她在什么范围内还价?讨价还价问题是商品买卖活动中的常见现象,恰当的还价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这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真正感受到方程的魅力所在。

二、抓住课堂的生成点,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米,现在有一张足够大的厚度为0.1毫米的纸,连续对折30次的厚度可能超过珠峰吗?学生们马上饶有兴趣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张纸对折后,厚度不会增加很多,所以对折30次厚度能否超过珠穆朗玛峰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很容易产生认知冲突的矛盾,引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只有做好教师的教学“预设”,才能在动态多变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灵活引发学生的学习“生成”――产生学习的“生成点”。课堂上必须及时抓住这种“生成点”,利用学生学习的“生成”进行有效教学:利用生成的学习“生成点”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剖析“闪光点”,变学生的“个体”认识为学生的“群体”认识;剖析“闪光点”,变数学知识的学习为数学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提出问题

数学解决问题的学习属于复杂的认知操作,需要应用大量的陈述性知识。提倡素质教育后,“一堂灌”的教学已是很少见,较为普遍的现象是,由教师简单浅显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划一地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学生对于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不甚清楚。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面对相同的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建构数学模型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建构,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替代。

在教学改革初期,曾听过“蚂蚁怎样走最近”这节课,过程如下:

师问:(拿出自制的圆柱让学生观察)在圆柱下底面A点到上底面B点能有几条路?

在自己做的圆柱展开的侧面画一画,想一想,哪条路线最短呢?

学生小组活动,将圆柱展开后画出路线。

师问:圆柱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该圆柱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最短路程是多少?

学生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求值。

评析:(摘取针对上面叙述过程的部分。)

存在问题1:开始有几个学生在圆柱体上直接画路线,但在老师的提问下,没有机会进一步探索直接指导展开圆柱体。

存在问题2:教师没有让学生展示不同的路线方案,只是整体划一成一个图形让学生求解。

听完专家评课之后,感触良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型”问题,要注重“发现型”问题与“创造性”问题。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智力探险”。教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上。对于问题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唯一的标准答案。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解题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相互之间受到有益的启发,并在交流中自主地纠正了思维活动中的偏差。

四、教学内容的创新,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立足于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完善充实到教学中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赋予传统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形成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全国足球甲A联赛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25分,问该队共胜几场球?”这个新颖的问题一下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好些“足球迷”马上说出了得分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很快就列出了方程,得出了正确答案。

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五、结语

事实上,能够做到有效提问是非常不容易的,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意义认识不清楚、提问抓不住重点、抓不住关键、或者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理解等情况。影响提问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初中数学教育的背景,教师的素质,中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数学语言,在提问的过程中这几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理好这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巧[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伍新春,夏令,管琳译.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数据挖掘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校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