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弟子规》与思品课的有效整合

时间:2022-08-20 02:40:35

《品德与生活》给品德教育带来了生机――既注意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寓教于乐。又增长见识。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弟子规》为载体,将它与品德课进行有效整合,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本人实践中的点滴经验总结如下:

一、结合实际,让学生知行统一

1、利用诵读,明之以理。我每节课抽15分钟教12个字,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弟子规中蕴含的为人处世的文明礼仪。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就告诉我们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如“路遇长,疾趋揖”告诉我们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我利用早读课和课前5分钟让他们反复诵读。学生一再重复地念唱,即使没有刻意去理解,所读唱过之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脑记忆,它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自然地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2、引用故事,动之以情。我每天都坚持给学生讲德育故事,这些故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发人深思。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极大的人生启迪。除了讲传统道德故事。我也会结合实际将最近身边发生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样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在教孝顺父母这一章时,我给孩子讲了四川地震中发生的一些感人的亲情故事。听了这些故事。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父母对他们的恩德。接着我给他们讲了仲由负米、盂宗哭竹、王祥剖冰等等八德故事,古代孝子的形象又深深根植在学生的心田。这样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小学会感恩和孝道。

3、结合实践,导之以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在《弟子规》的诵读过程中,在一年级孩子刚开蒙识字时,我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长辈、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这些最为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要求他们,从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习惯养成做起,逐渐凝成品质,收到积土成山、积善成德之效。有时我会将《弟子规》编为课堂剧,让孩子在情境中表演,互相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二、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合力

1、注重首因效应。树立“偶像”形象最先接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较大作用,这就是首因效应。因而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同学的第一次见面,上好第一堂课,充分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如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话语和自然大方的形体语言扬长避短,力求展现给学生真诚坦率、和善可亲,又不乏幽默风趣的“理想”教师形象,借机穿插学好品德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意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以充分的自信、认真、敏锐赢得学生的信赖。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可甚至崇拜。以树立起心目中的“偶像”形象。

2、榜样示范。在《弟子规》的诵读过程中,我经常检查学生在生活中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好的榜样,及时表扬。此外,我还开展了“寻找身边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广大同学结合实际,从身边找出了一大批在学习、劳动及尊敬师长等方面的先进典范,并根据自身实际细致剖析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如:学校评选出的师德标兵、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学生中评选出的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环保小卫士等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广大同学受到身边老师和同学们先进事迹的感染、熏陶、影响,思想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3、学科渗透。除了《弟子规》,课堂教学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我经常与任课老师交流探讨,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内容做了认真发掘。如数学课上,根据“购物”教学内容,进行节约、艰苦奋斗教育;科学课上,根据学生实验,进行文明合作、尊重他人教育;音乐课上唱游弟子规,思品与社会课上,根据“家庭”教学内容,进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教育等等……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了品德教育。

4、家校合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良好的品行、家庭的文明气氛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主动同家长取得联系,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坚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包括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变化很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上一篇:小学德育的几个误区 下一篇:小班幼儿的常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