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小组APN连续性护理排班在传染科的应用

时间:2022-08-20 01:15:58

固定小组APN连续性护理排班在传染科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我院传染科实行固定小组apn连续排班模式的应用。方法 总结2008年7月-2009年6月实行固定小组apn排班模式1年来我科用药错误、病人满意度情况,并与2006年7月-2007年6月传统排班模式做比较。结果 固定小组apn连续排班模式下的用药错误得到有效控制,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排班模式。结论 固定小组apn连续排班模式既满足了护士需求,又提高了病人满意度,减少了护理差错,有利于传染科的管理,是十分科学合理的排班方法。

【关键词】固定小组apn排班 传染科 护理

所谓固定小组就是根据疾病特点进行分组,每组病人由固定数量护士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apn连续性排班是将护理班种整合成a班(8:00-16:00)、p班(16:00-22:00)、n班(22:00-8:30)。我科从2008年正式实施固定小组apn三班制排班以来,在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缺陷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工作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传统排班法 2007年9月以前,传染科位于院本部,开放床位40张,共有护理人员10名(含护士长1名),床护比1∶0.25,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3.8岁;学历:本科1名,大专4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5名;在科室的工作年限:5年以上5名,3-4年1名,1-2年4名。

1.1.2 固定小组apn三班制排班法 2007年9月传染科搬迁到离院本部约1公里的县城以外,开放床位60张,共有护理人员15名,床护比1∶0.25,均为女性,年龄22-47岁,平均33岁;学历:本科1名,大专8名,中专6名;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3名,护士9名;在科室的工作年限:5年以上5名,3-4年5名,1-2年5名。

1.2 方法 2006年7月-2007年6月采用传统排班法;2008年7月-2009年6月采用固定小组apn排班法。

1.3 评价 调查传统排班及固定小组apn排班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缺陷控制。

2 结果

2.1 两种排班方式工作时间段与用药错误的比较 实行固定小组apn连续排班(交接班次数3班,耗时45分钟)比传统排班(交接班次数5班,耗时75分钟)交接班次数减少2次,耗时减少30分钟,有效弥补了传统排班中午和夜班人员不足的情况。固定小组apn连续排班发生的用药错误比传统排班发生的用药错误明显减少,中午、夜间薄弱时间段的用药错误得到了控制,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2.2 两种排班方式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传统排班法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 84.10%,实施固定小组apn连续排班法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2.86%,明显高于传统排班方式,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3.1 固定小组apn连续性排班模式保证了治疗护理的连续性,是十分科学合理的排班方法 (1)apn连续性排班模式下,每组人员按层次、经验、技术能力合理搭配,并保持相对固定,确保了治疗护理工作的准确、及时、有序、无误完成,有利于护士掌握和观察病人病情,充分体现了整体护理的连续性。(2)实行固定apn连续性排班,由原来的五班交接变成三班交接,节省了一天中交接班所占用的时间,简化了工作流程,避免了交接班的不清楚及遗漏,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护理。

3.2 固定小组apn连续性排班模式有利于更好地落实标准预防,健全了传染科护理管理及质量 我科固定小组,是将传染病人按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分门别类进行分组,每组固定一定数量护士负责治疗护理工作,这样既做好了病人的隔离,又防止了交叉感染,还减少了护士反复穿脱隔离衣的繁琐,进一步简化了工作流程。

3.3 固定小组apn连续性排班模式较好地杜绝了差错事故,保证了护理安全 apn排班上班时间集中,覆盖了高峰工作时间,中午、夜间的护理差错用药错误得到明显控制,从而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

3.4 固定小组apn连续性排班模式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临床实践表明apn连续性排班提高了护理团队整合实力,护士也乐于接受[1],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增高,服务态度切实得到了转变。

总之,采用固定小组apn连续性排班模式,较好地防范了护理差错,加强了传染科的消毒隔离工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美国护理协会研究表明,护士排班不当会影响患者结果,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并发肺炎、尿路感染等[2]。固定小组apn连续性排班模式是适应护理工作发展需求的十分科学合理的排班模式,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1]黄洁微,罗洪,陈伟菊,等.责任护士三班制排班的临床实践.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9):1750-1751.

[2]帕特里夏·凯利·海登沙尔.护理领导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364-365,363-364.

上一篇: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比较 下一篇: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