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时间:2022-08-29 12:55:12

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摘要】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分别制备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普通脂质体、过饱和水溶液及35?5%(质量分数)乙醇溶液,采用体外经皮渗透法比较各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性。【结果】醇质体可明显提高药物的稳态透皮速率,其增渗比为8?85,促渗效果优于普通脂质体和35?5%乙醇溶液。12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的顺序依次为35?5%乙醇溶液>普通脂质体>醇质体。【结论】与普通脂质体比较,醇质体可明显提高环维黄杨星d稳态透皮速率,有利于药物发挥全身作用。

【关键词】 环维黄杨星d;醇质体;脂质体;体外经皮渗透

在经皮给药系统研究中,提高药物的有效透皮速率是关键。目前对药物经皮渗透动力学的研究主要是依靠化学或物理方法,可逆地降低皮肤的屏障性能,以增加药物在角质层中的扩散系数。近年来,利用微粒载体技术促进药物经皮渗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醇质体(ethosomes)是一种由磷脂、乙醇、水组成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新型微粒给药载体[1-2],具有高效包封和良好的透皮性能,能有效地携带各种化合物分子穿透角质层甚至到达皮肤更深层[3-4]。

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 cvb?d)系从黄杨科植物中国小叶黄杨及其同属植物中提取而得到的生物碱,分子量为402,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为2?468,口服日剂量在5 mg以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经皮传输候选药物。本实验制备了cvb?d醇质体,并与脂质体和醇溶液比较其体外透皮性能,以期为cvb?d控释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tk?12a型透皮扩散试验仪,有效透皮面积(s)=2?92 cm2, 体积(v)=7 ml(上海凯偕科技贸易有限公司),re52a型旋转薄膜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jy92?2d超声波细胞粉碎机(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ummit p68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德国dionex公司),色谱柱(phenomenex bds c18, 4?6 mm×250 mm)。

1?2试剂与材料cvb?d原料药(江苏省东台市济民生物制品厂,批号:20050625, hplc法检测cvb?d含量为865?2 mg/l),环维黄杨星d对照品(批号:888?20000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epikuron200注射级大豆卵磷脂(磷脂酰胆碱≥92%,北京百威昂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异氰酸苯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甲醇(hplc级,德国默克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3动物balb/c裸小鼠,spf级,5周龄,体质量18~22 g,雄性,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0015708)。

1?4环维黄杨星d分析方法的建立

1?4?1接收液中环维黄杨星d分析方法参考文献[5]方法进行。

1?4?2皮肤中环维黄杨星d分析方法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吸取对照品贮备液(0?64 mg/ml)20、30、50、100、150 μl于5 ml具塞玻璃试管中,氮气流下挥干氯仿,分别加入裸鼠空白皮肤氯仿匀浆液2 ml,涡旋混合后加衍生化试剂50 μl,摇匀后避光放置30 min,在40℃水浴中n2吹干,残渣加入甲醇0?5 ml,涡漩混合1 min溶解, 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按1?4?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以进样量对峰面积积分值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71?736 x+0?642,r=0?999 7,线性范围0?256~1?92 μg,回收率为(100?48±1?45)%。

1?5样品的制备

1?5?1醇质体的制备醇质体处方(质量分数):cvb?d 0?65%、大豆磷脂 2?85%、无水乙醇35?5%、双蒸水加至100%。精密称取处方量cvb?d、大豆磷脂、无水乙醇于具塞可密闭的平底玻璃瓶中,搅拌使溶解。在密闭条件下,细流样缓慢注入双蒸水,同时搅拌。注入完成后继续搅拌10 min,于冰水浴下探头式超声5 min,过0?22 μm微孔滤膜即得。

1?5?2普通脂质体的制备采用薄膜分散法,称取与1?5?1项相同处方量的cvb?d和大豆磷脂于茄形瓶中,加入无水乙醇5 ml,振摇,使完全溶解,即得类脂溶液。将茄形瓶置旋转蒸发器上,于50℃减压蒸发溶剂,使类脂溶液形成一层均匀薄膜,通入n2 5 min以挥尽有机溶剂。加入双蒸水9?65 g,振摇洗膜,冰水浴探头式超声后,过0?22 μm微孔滤膜即得。

1?5?3其他样品制备配制环维黄杨星d过饱和水溶液及环维黄杨星d 35?5%(质量分数)醇/水过饱和溶液。

1?6体外经皮渗透性检测取裸鼠腹部皮肤,参照文献方法[6],将皮肤固定于扩散池间,四周以生料带密封。分别移取供试样品1 ml,置于皮肤上,于各设定时间点取样,样液处理后进样测定。取样结束时,将皮肤取下,用酒精棉球擦拭皮肤表面数次,剪碎后置于5 ml组织匀浆器中,加入6 mol/l氢氧化钠溶液1滴,定量加入氯仿匀浆3次,每次1?0 ml,匀浆液离心10 min(3 000 r/min)。精密吸取氯仿液2?0 ml,置5 ml离心管中,加衍生化试剂50 μl,摇匀后避光放置30 min,在40℃水浴中n2吹干,残渣加入甲醇0?5 ml,涡漩混合1 min溶解, 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按1?4?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

2结果

将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q,μg/cm2)与时间(t)进行回归,直线斜率即为稳态透皮速率j (μg/cm2·h)。增渗比(er)为各组与cvb?d水溶液组j值之比值,qs为12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μg/cm2)。

由图1和表1可知,普通脂质体与35?5%乙醇溶液均可提高药物的稳态透皮速率,且以35?5%乙醇溶液促渗效果略强,两者的增渗比分别为2?89和3?84。而醇质体可明显提高药物的稳态透皮速率,其增渗比为8?85,促渗效果强于普通脂质体和乙醇溶液,分别是普通脂质体和35?5%乙醇溶液的3?0倍和2?3倍。

由12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的结果可知,普通脂质体、35?5%乙醇溶液、醇质体均可明显提高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其顺序依次为35?5%乙醇溶液>普通脂质体>醇质体。35?5%乙醇溶液和普通脂质体组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分别是醇质体的1?73倍和1?55倍。

3讨论

微粒载体技术是经皮给药系统研究中常用的制剂学促渗技术,其中以磷脂为主要载体材料的微粒有脂质体、传递体以及醇质体。脂质体又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所形成的超微球状载体制剂。文献报道列举了角质层或其他皮肤层能够积聚脂质体药物,产生局部作用,而对完整脂质体能否渗透过角质层存在争议[7-8]。本实验结果表明,脂质体能显著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积聚,脂质体12 h皮肤滞留量是药物水溶液的3?58倍,是醇质体的1?55倍。体外渗透实验中,脂质体接收介质中也可检测到药物,其稳态透皮速率为药物水溶液的2?89倍,说明脂质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有文献报道[9]采用热板法分离人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分别测定各层皮肤中药物量以比较普通脂质体与醇质体对药物皮肤滞留量的影响。本实验亦尝试此法分离裸鼠皮肤的表皮层与真皮层,可能由于裸鼠皮肤较薄,未能成功将其分离,因此选择测定全皮中药物滞留量。

醇质体的特点在于含有高浓度的醇,包括碳原子数小于4的单元醇和多元醇,其确切的促渗机制尚未完全清楚,touitou[10]认为高浓度的乙醇可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改变角质层脂质的相变温度,增强其流动性、柔韧性,还能增强醇质体膜的柔性和流动性,使醇质体在经皮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形,更易通过比其粒径小的间隙,到达皮肤深层。本实验结果表明,醇质体可明显促进药物经皮渗透,其12 h稳态透皮速率是普通脂质体的3?06倍,是35?5%乙醇溶液的2?30倍。醇质体也能提高药物在皮肤中的积聚,但作用强度低于普通脂质体和35?5%乙醇溶液。因实验中未能将皮肤表皮与真皮层相分离,因此无法比较对各层皮肤中药物滞留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醇质体可提高环维黄杨星d体外稳态透皮速率,有利于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而发挥全身作用。普通脂质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提高环维黄杨星d的透皮速率,但主要是增加药物在皮肤中滞留量而有利于发挥局部作用。

【参考文献】

[1]touitou e, godin b, dayan n, et al. intracellular delivery mediated by an ethosomal carrier[j]. biomaterials, 2001, 22(22):3053.

[2]touitou e. compositions for applying active substances to or through the skin [p]. us patent, 1996, 5, 540, 934.

[3]maghraby g m, williams a c, barry b w. interactions of surfactants (edge activators) and skin penetration enhancers with liposome[j]. int j pharm, 2004, 276(1/2):143.

[4]komatsu h, okada s. effect of ethanol on permeability of phosphatidylcholine/cholesterol mixed liposomal membranes[j]. chem phys lipids, 1997, 85: 67.

[5]于洋,周莉玲,李秀梅. 环维黄杨星d基质型贴剂体外释药机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7):9.

[6]于洋, 周莉玲, 魏敏,等.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粘胶分散型透皮贴剂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7, 13(9):14.

[7] schmid m h, korting h c. therapeutic progress with topical liposome drugs for skin disease [j]. adv drug del rev, 1996, 18:335.

[8] kirjavmnen m, urth a, vaijjakka koskela r, et a1. liposome skin interac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skin permeation of drugs [j]. eur j pharm sci, 1999, 7: 79.

[9]饶跃峰,郦锋,梁文权.非那甾胺醇质体的体外经皮渗透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2):923.

[10]touitou e, dayan n, bergelson l, et al. ethosomes: novel vesicular carriers for enhanced delivery: characterization and skin penetration properties [j]. controlled release, 2000, 65: 403.

上一篇:固定小组APN连续性护理排班在传染科的应用 下一篇:分娩中手指扩张宫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