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反洗钱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时间:2022-08-19 11:12:58

【摘要】洗钱对社会危害极其巨大,不仅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制裁,还助长新的犯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的金融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反洗钱工作是金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国际上很多国家反洗钱工作起步较早并且发展迅速,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反洗钱发展借鉴

一、中国反洗钱发展历程

中国反洗钱的起步较晚,1997年开始将反洗钱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标志着我过反洗钱的开始。至今,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探索阶段,以“规则为本”阶段,向“风险导向监管”过渡阶段。

(一)初步探索阶段

1997―2003年,在法律中规定新增了反洗钱的相关事项,《刑法》增加了“洗钱罪”,从而在司法领域中做出了打击洗钱活动的明确规定。

(二)“规则为本”阶段

2003―2009年,我国反洗钱工作有了长足发展,这一阶段为“规则为本”阶段,即指监管部门针对反洗钱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制定详尽的反洗钱规则,主要是以法律法规或行政命令的形式,国家各金融机构和部门严格按照规则执行。

(三)向“风险导向监管”过渡阶段

2009以来,反洗钱工作的思路有了较大转变,传统的“规则为本”成本太大,效率较慢,不足以满足越来越负责的国内国际金融形式,需要以更加有效率的方法替代,“风险导向型”反洗钱制度逐步被业界接受,在国际上也得到普遍的应用,这种方式是通过简历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按照严格的程序,对各项风险进行体统评估,关注最大洗钱风险环节的一种方式。

二、反洗钱的国际经验

(一)加拿大

在洗钱罪的上游犯罪立法方面,加拿大在刑法典中使用了“指定犯罪”一词,并通过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对其含义进行界定,从而可以适应洗钱上游犯罪延伸的需要。即便上游犯罪的犯罪扩大了,也可以在保持刑事法典稳定性的前提下,满足其刑事立法的需要。在清洗犯罪收益罪的客观方面,加拿大没有以金融交易为标准列举洗钱方式,而是明确规定使用、转移所有权、送交他人或处所、运输、传送、变更、处置或者以其他方式处理等八种清洗行为方式。事实上,随着反洗钱措施的完善,洗钱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很多洗钱方式已经不通过金融机构完成,各国都逐渐将一些特定非金融机构纳入反洗钱义务主体。加拿大在洗钱行为的界定方面满足了洗钱行为概念延伸的需要。

(二)美国

1.在法律上将洗钱规定为犯罪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严重的洗钱行为规定为犯罪的国家之一。在1986年国会通过的《洗钱控制法》中就规定了两项与洗钱有关的新罪名。根据这些规定,明知涉及金融交易的财产是特定非法行为所得,而实施该项交易意图促成该行为的、隐瞒资金的来源和所有者的,或者规避货币交易报告的均构成犯罪;将从特定非法行为中获得的超过l万美元的财产:与金融机构进行货币交易也构成犯罪。

2. 实行严密的货币交易报告制度

根据《银行保密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商业机构,在进行超过1万美元的交易时,要填写货币交易报告(Currency TransactionReport,CTR),向国内税务局报告,有关执法机构通过对报告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洗钱犯罪线索。相似的交易报告还有赌场货币交易报告、现金交易报告(Form 8300)、外国银行账户报告等。

3.有关执法机构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共同打击洗钱犯罪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管辖洗钱案件的执法机构较多,财政部、司法部、邮政总局等在其职责范围内均有权管辖洗钱案件。财政部将上述权力授予国内税务局刑事调查局、海关总署、烟酒与枪支管制局等部门;司法部将上述权力授予联邦调查局和禁毒署。上述执法机构根据对洗钱行为的上游犯罪的管辖权来确定对洗钱案件的管辖。如;司法部禁毒署管辖清洗毒资的洗钱案件;国内税务局管辖违反税法或《银行保密法》规定的洗钱案件;海关总署管辖走私货币或者意图逃避货币转移报告义务的案件等。各执法机构在各司其职的同时,还在打击洗钱方面进行密切配合。

(三)英国

1.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相关立法

如果朝令夕改就会损害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但是法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必须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适时进行法的立、改、废。特别是洗钱的形势发展很快,所以立法更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2. 法律制度上国际法和国内法相互渗透

英国在立法过程中,注意吸收别圈的经验,特别是借鉴了同属于英美法系的美国的反洗钱法律。在加合国的有关反洗钱的条约和欧盟颁布的两个反洗钱重要法规后,英国很快就训整了国内的相关立法。

3. 组建金融特遣队,加强金融领域的反洗钱

金融特遣队是英国的首创。金融特遣队的建立对丁警方调查及取证工作的帮助很大。这种做法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国际刑警组织还专门成立了国际金融特遣队总部,向世界各国介绍金融特遣队的经验和做法,帮助各国尽快建立金融特遣队,形成国际性的金融特遣队网络,配合警方打击洗钱犯罪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韩光林. 中国反洗钱监管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及对策 [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 (11) .

[2]严立新. 欧美反洗钱组织架构的设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 江苏社会科学, 2006(06) .

[3]兰永琳,赖发亮,邓洪文,兰道雄. 非金融特定领域反洗钱机制探析[J]. 福建金融, 2010(04)

[4]姜威. 反洗钱国际经验与借鉴[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07) .

作者简介:蓝海峰(1986-),男,汉族,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士,中国农业银行南宁国贸支行客户经理,研究方向:货币政策。

上一篇:优化营销策略促进银行产品营销 下一篇:论网络背景下的灰色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