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2-08-19 08:37:50

古代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道路,是由一地通往另一地的路径。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继而产生了行道。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间,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在殷墟遗址还发现由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已将市区和郊区的道路做出了不同的划分: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可见,当时周朝的道路已较为完善。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称为栈道,这是战国时期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驰道网,这种驰道可与古罗马的道路网媲美。西汉王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公元581―618年,隋朝建造了规模巨大(数千里)的道路工程。公元618―907年,唐朝几次下诏书于全国,保持全国范围内的道路畅通,实行道路保养。当时的道路布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日本。宋、元、明、清几代,道路工程方面均有不同的提高和贡献。

然而,“道”与“路”还是各有所侧重。“路”可以理解为“各迈各的脚”,意思是只要迈步顺着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径;“道”则应理解为“在脑袋指导下而走”,意思是必须用脑袋思考、探索而走通的路径。故此,路是眼睛明显可见的路径,道则是眼睛看不到或看不清,必须由头脑分析、思考和探索才能迈步而行的路径。

(选自《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中华书局)

【知识链接】

古代的驿路是什么路?

现在的道路可谓四通八达,高速公路贯通南北东西,老百姓驾着爱车就可以遍游天下。古人出行可没有这么舒服和便捷,这一是因为交通不便,道路较少;二是因为关口林立,盘查甚严。战国的伍子胥就因为要过昭关,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发。古代把联通大城市间的道路叫做驿路。驿路大多是沙石路或泥土路,个别是复合土路,主要材料是石灰、泥土、沙石等。通常是由官府修建,也有依靠地方百姓和乡绅、富户等的力量而修建的。

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可谓家喻户晓,以至荔枝中就有一个品种名为“妃子笑”。此诗记录了唐玄宗时借驿路为杨贵妃传送荔枝的旧事。这位曾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最终香消陕西兴平的马嵬驿,也算一生与驿路有缘。当然,驿路可不是仅仅为宠妃传送美食的,它还有着重要的军事、政治作用,主要用于传递信息和运输物资。

据说,我国早在商、周时就已兴建驿路,堪称世界上最早建有交通网络的国家之一。驿路创建之始,仅限于传递军事文牍,后来发展到传输军需、运送贡品、官员往来等。汉、唐之时,邮驿非常发达,每三十里便置一所驿站,贯通全国。元代的驿运横贯欧亚,联系着各个汗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驿路为古代社会的政治统一、文化交流和中外往来都做出了贡献。

(选自《问吧》二,中华书局)

初一年级2014年第1期 《文言故事专号》

亲爱的同学们,寒假之中亲近一下传统文化,提高你们的文言阅读能力吧。明年第1期本刊为你们精心准备了“文言故事专号“,一起来分享吧。

亲近古典:当代作家教你如何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

课外积累:精彩的课外文言故事。讲解形式新颖,难度适中。内容包括诸子语录、将军故事、常用典故、古代笑话等。

漫画古典:台湾漫画家用漫画教你读经典。

上一篇:厕所里的书房 下一篇:关于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