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22-08-19 07:24:13

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策略。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性评价;多元化

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美国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4+5=8”的结论,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可见,第一个评价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个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第三个评价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试想,如果类似情况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又会作出怎样的评价呢?

新课程指出:教学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就儿童是评价的对象这一角度,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去评价他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评价才是有效的?如何通过评价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经过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尝试,笔者认为教师在评价时应注意做到以下方面:

一、运用多元评价,提供自我建构的弹性平台

(一)及时评价,让学生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诊断出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并加以引导点拨,如:“你的回答比较完整,如果能再把过程说得详细些就更完美了。”“他的回答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很有勇气,大家要像他这样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评价不仅给予了学生肯定,而且启发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同时,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适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解决问题。笔者在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让学生思考水有哪些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水可以洗衣服、淘米、灌溉庄稼等。一位学生却答道:“我想让白云把水带到沙漠中,让沙漠到处是清泉、河流和绿洲,让沙漠里的人不再口渴。”笔者面对这一生成性问题,带头鼓掌表示赞赏,并评价说:“你不仅是一个爱动脑筋、敢于探索的孩子,还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样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生成性资源熠熠闪光。往往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教师的这种及时评价中接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判断能力。

(二)准确评价,让学生有所感

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是很强,草率的评价往往会误导学生,甚至会偏离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学生都表示感谢父母的辛勤培养,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有一位学生说自己的父母平时一点儿也不关心自己,有空就打麻将,饭也不烧,经常叫他吃方便面,言语中充满了责备。教师当时就顺着学生的话很气愤地讲这样的父母是很不称职的,并且批评打麻将是不对的。于是学生就赌博的危害性展开了讨论,课堂成了严禁赌博的批判课。很显然,教师的评价偏离了教学目标,没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同样是这堂课,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父母为了我们的家日夜操劳,不辞辛苦,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学生纷纷展开讨论,这时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老师,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谁也不要我,我现在跟奶奶过,我要孝敬奶奶,不孝敬他们。”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教师走到那位学生跟前,轻轻地摸摸他的头,很感动地说:“你很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孝敬奶奶。其实,爸爸妈妈分开一定有他们的原因,但是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多和爸爸妈妈沟通,相信你也一定是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听了教师的话,那孩子哭了:“老师,其实我天天在想他们,甚至连做梦都在想……”可见,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差异性评价,让学生有所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人,由于多种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个性差异。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评价的层次性,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特别是对待思维能力相对滞后、基础知识差、理解能力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及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缺乏主动性、自控能力差、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那些学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期待式的评价。

笔者所任教的三年级有一个学生,他特别聪明,但上课时老是坐不住,不是与同学说话,就是左顾右盼,还影响到其他同学。对这个学生,笔者注意上课时抓住机会,发现他的一些闪光点,给予表扬,同时来提出要求,帮助他改正缺点。如,他有一次回答问题特别好,笔者对他说:“你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老师真高兴。 但是,如果你上课不随便说话,专心听讲,那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使他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予改正,时间长了,就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教学评价时还应注意,不能武断地把学生的多元选择与统一的答案或标准进行比较,从而衡量学生行为指向的对与错,而应该引导学生指向教材的价值取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其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上一篇:高中美术鉴赏中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能力的...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