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书籍中的插图设计

时间:2022-08-19 07:05:44

论儿童书籍中的插图设计

【摘 要】本文从儿童书籍插图的色彩、趣味性、情感几个方面,分析论述了优秀的儿童书籍插图应具备的表现特征,有助于儿童书籍插图的发展,使儿童书籍插图真正为儿童所喜爱,真正的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儿童;插图;设计

一、儿童书籍插图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和理解思考方式都不同,所以设计师应当根据他们不同的发展特征,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儿童视觉需求的插图作品。儿童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这阶段儿童稳定的注意力正在形成中,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干扰而改变注意目标。注意的不稳定性不利于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感知,更不利于阅读文字方面的书,所以儿童书籍插图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段,常常运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抓住儿童的视线,激发兴趣,传达信息,让儿童融于特定感情氛围内。相比较文字,插图的优势在于直观的形象性、生动性、迅速的信息传达和审美感受,合适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插图更容易吸引儿童注意力,并能使注意力维持较长时间。儿童读物插图的设计应按照儿童成长不同年龄段来定位它的语言风格,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简单的方式来解释深邃的思想,激发培养儿童好奇心,鼓励他们自己去阅读、去学习。

二、儿童书籍插图的色彩表达

色彩是艺术创作中表达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马上唤起儿童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因为儿童的感知和思维都比较具体,色彩是认识对象的重要手段,儿童可以借助色彩确认对象。儿童感知客观事物的分析性比较差,艳丽的色彩则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画面的各种事物。色彩鲜明逼真,能唤起幼儿对认识对象的强烈直观感受,这也是儿童书籍插图要求色彩鲜艳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儿童书籍都适合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的,画家还要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色调。例如《一个阴森森、阴森森的故事》这本书中,画家用细腻、写实的表现手法,用较灰暗的色调来营造一个个阴森森的场面――森林、城堡、长廊、飘动的窗帘, 画面充满诡异。画家利用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创造出紧张和悬念,层层引诱。直到盒子露出一道亮光,原来里面住着一只小老鼠,此时儿童一颗扑通扑通的心才平静下来。灰暗色调的运用完全是出于营造画面气氛的需要,在这种氛围中灰暗的色调远胜于使用鲜艳的色彩。

三、儿童书籍插图的趣味性和幽默性表达

经调查,儿童一般都喜欢活泼有趣的形象、故事,对枯燥单一的插图效果不太感兴趣。趣味性在儿童插图的创作中是首位的要素,因为儿童图书中大量插图的使用就是为了打破文字呆板的方式,增加图书的趣味性,以达到吸引儿童注意力的目的。儿童插图的趣味性和幽默性除了体现在整个故事情节的设置上,更直观的应该体现在书中各个形象的设置以及场景、环境的有趣设置上。优秀的儿童插图画家,总是能够抓住儿童的心灵,善于用儿童的目光去发现并挖掘事物的趣味和幽默,并根据儿童的思维规律去创作艺术作品,达到经典有趣的效果。将自然界的无生命的物体人格化,将他们描画成活生生的,有趣的活泼形象;或者是将动物拟人化,运用幽默的方式使其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另外,各种形象的一些细微的小动作,也是能够传神的反映出其性格的,这些都是表现趣味性和幽默性的主要手段。

四、儿童书籍插图的情感表达

研究儿童情感与儿童心理发展是把握好创作儿童书籍插画技能、提高艺术表现力、陶冶儿童情操和给予儿童艺术熏陶的关键。书籍应给儿童更多的情感关注,一本好的儿童插画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情感故事,还要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通过插画的视觉传达,与儿童心灵进行情感交流,给其最大的情感满足,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情感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儿童更应以情感教育为主,使情感融于艺术,用艺术塑造儿童情感。在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情感的交流。作为儿童感知社会的重要窗口,儿童书籍插图若能注重儿童的情感表达,在儿童书籍插图的设计与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必将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对其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优秀且具有感染力的儿童书籍插图能刺激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引发儿童注视身边的动植物,去发现社会上所体验的各种生活。优秀的儿童书籍插图画家必须成功地掌握画面的整个气氛,无论是欢乐的或是悲伤的或是恐怖的、悬疑的、幽默的这就需要插图画家们以这些优秀的实例为自己的创作营养,增强自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儿童书籍插图真正为儿童所喜爱,真正的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全华,李莉等著.《儿童读物插图艺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敏著.《儿童书籍插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崔雨竹,刘孟.《儿童插画设计探讨》.电影文学.2007(12下)

上一篇:浅谈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要尊重“当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