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考试” 说“成长”

时间:2022-08-19 03:46:32

话“考试” 说“成长”

在北京市数字德育平台沙燕心理网2012年“心手相牵,共享成长”寒假专题活动中,很多学生表达了他们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感到的担心、恐惧和焦虑,显然这些学生在考试过后的心理压力仍然比较大。如:

学生1:我没考好,一个假期妈妈都在唠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学生2:我每次听到老师要念考试成绩时,都特别紧张,生怕自己考差了,弄得老师、父母都没有好脸色。怎么办呢?

学生3:我学习一直处于中等位置,平时也很努力学习,每天都熬到很晚,但是这次考试砸得很惨,努力后没有成果,我很着急,该怎么办呢?

【分析解读】

考试失利学生的感受需要得到家长、老师和同伴的理解和接纳,这对他们是最大的支持。正如上述学生所言,在期中或期末考“糊”了的同学往往感到内疚和懊悔,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进而对未来学习方向以及目标感觉到迷茫。学生产生这些情绪和想法是十分正常的。这些负面的情绪需要表达和宣泄出来,这个过程越是流畅,负面感受清理得越彻底,就越不会对未来的学习产生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需要警惕的是一种弥漫性的悲观的心态。譬如有些同学把一次或者几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看成是永久不变的事实,因为过去失败的考试经历而对未来的学习彻底失去信心;有些同学认为考“糊”了就意味着自己是个不聪明的学生,所以无论怎么努力也学不好;有些同学认为考试成绩不好就意味着失去一切,意味着自己没有前途了,意味着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也不是好学生。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这种悲观心态,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反馈的影响。

这种悲观的心态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学生内疚、沮丧、无助甚至畏惧的情绪就会郁积在心里,一旦遇到困难,这些负面情绪就跑出来作怪,长此以往,将呈现“破罐子破摔”或自我封闭的状态。要知道决定学生下次考试成绩甚至人生命运的,不是今天糟糕的分数,而是他们对这个分数的看法,是考后的心态。

学习是学生时代的主旋律,考试就像是学习生涯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波峰。考试给予学生的应该不只有压力更有动力,它作为对阶段学习效果的反馈的最佳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信息,而考试可以带给学生的心理磨练,更有机会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是,在考试失利后,要做到乐观积极地面对,学生常常需要来自环境中重要他人的支持。其实我们不难从学生的表达中体会到,他们很在意考试成绩,希望父母和老师可以满意,他们也很希望能提高成绩。如果家长和教师可以感受到这些,理解和接纳孩子会变得容易一些。

【同伴建议】

同学们在沙燕心理网上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为考试失利的同伴提出了很多不错的建议。如:

学生1:能怎么办?只能好好学习了,如果当时认真学,那最后一定不会考得很差的。考试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又不能逃避的。所以同学们,我们一定要在平时好好学习,不要等考差了再后悔!

学生2:考不好就是有些东西没会,利用假期查缺补漏,争取好成绩。

学生3:如果没考好,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多练一些这样的题,争取下学期得个好成绩!

学生4:没考好没关系,一次不代表什么,调整自己,很多人都是失败很多次,最后才成功了。要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学习困难。

学生1当头棒喝的目标对象是那些平常不用功导致成绩不好的伙伴;学生2对“考不好”定义为“就是有些东西不会”,就事论事,把“考不好”和人本身完全撇开来说,非常积极;学生3对考试过后的学习策略进行了很好的建议,即分析原因和针对性复习;学生4十分理解考试失利的同伴,并鼓励同伴乐观面对未来。

对中学生而言,同伴的影响往往比老师和家长更大。同伴的理解和建议会为这些没考好的同学带来非常大的支持和鼓励。

【倾心建议】

考试之后的心理调节需要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的共同努力。由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相对主导的位置,因此尤其需要有意识地避免把自己的压力转移给学生。对家长来说也是这样,家长对孩子的怒气很多时候来自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不满意的一种投射。家长把自己的面子(价值感)或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考试失利后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处理情绪。如前所述,考试失利后学生往往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宣泄情绪以及处理它们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教师和家长愿意倾听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就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并有机会影响他们。相反,如果过多流露失望的情绪和进行言语上的责备,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和自我保护心理,使他们关闭心门。

情绪平和时,理性就开始启动。如果心态乐观积极,就能充分发掘考试结果中蕴含的各种养分。

第一类是认知养分。无论大考小考都是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的机会,精确定位学习薄弱环节,在改正错题、巩固知识点的过程中,实现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的飞跃,完善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还可以从考试结果中反思进而调整学习方法、考前复习策略、考试策略、在各门科目之间的时间分配以及整体的努力程度,进而有效制定学习计划,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些都属于元认知的层次。

认知养分的吸收有助于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真正为自己学习,真正管理自己的学习,而不是在家长和教师的“脸色”下学。

第二类是心理养分。在整个求学阶段,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大大小小各种考试。心理学发现了很有趣的“第十名现象”,即班级里处在10名左右的学生往往发展最好。实际上,常胜将军未必好,一帆风顺的前几名很少有失败的纠结体验,抗挫折能力较低。而且,他们所有关注点都放在学习上,其他方面的能力较弱。

所以,若正面转化,考试失利是一个契机,有助于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以及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考试结果出来后,教师和家长需要敏感地觉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倾听和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乐观的归因。

所谓乐观的归因,即在不逃避自己应承担责任的基础上,认为失败是暂时的、局部的。乐观还表现在能从失败中寻找到积极的因素,如“虽然成绩不理想,但有所进步”、“其实文科方面我还不错”、“分数虽然不好看,但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下次一定会进步”。总之,是要把“分数”表现和“人”本身分开,始终传递对人的信任。

实际上,那些屡败屡战的学生虽然不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学,但往往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取得成就。因为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

很多时候,方向比速度重要,而在人生的考场上,失败时若能及时走出沮丧、乐观思考、积极应对,就能一直向前走。■

上一篇:心灵舒展方可学有希望 下一篇:正本清源 理性开展校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