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设计

时间:2022-08-18 11:40:52

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游戏设计

教学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案例】《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复习课上的游戏

案例描述:

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知识,如倍数和因数,单数和双数,素数和合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等。今天我们一起来模仿中央电视台《非常6+1》中的游戏“谁来比划谁来猜”,同桌合作,一人用语言描述,一人来猜老师提供的数。

【分析】《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较多,知识较繁琐,学生在复习本单元内容时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精力难以集中。而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环节,既将本单元学习内容做了很好的整合,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综合运用,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复习课不再枯燥,使学习知识不再是一种负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性原则

【案例】《三角形三边关系》(苏教版)中的游戏

案例描述:

师: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游戏是要有道具的。你们桌上都有一只信封,利用里面的工具和桌上的剪刀,用纸条围出一个三角形来。

学生拿出信封,倒出材料,是两根纸条(各小组不同,有的两根长度相同,有的两根长度不同)。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行间巡视。

两根纸条长度不同的小组比较顺利,一组接一组地完成了,两根纸条长度相同的小组有学生比较着急,有人偷偷地剪掉了一小段。

师:有的同学搞起了小动作。好了,现在是现场展示的时候了。

(第1、3大组全部完成,第2大组只1小组完成,第4大组全未完成。)

完成的小组挑选代表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作品,发现他们都将其中较长的一根一分为二了。这时候未完成的小组有同学叫起来:不公平。

师:哪里不公平了?

生:他们的纸条和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两根纸条一样长,他们的有一根长、有一根短。

师:是这样么?两根纸条不一样长就可以围成三角形吗?怎么围?

生:将长的一根剪成两部分就可以了。

【分析】这样的游戏简简单单,但是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涵很好地引入了游戏中。这样的游戏设计巧妙,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隐含在其中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这样的游戏设计是有价值的,是极具有探究性的。

三、“参与性”原则

【案例】教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苏教版)中的游戏

案例描述:

一次《探索周期排列中的规律》同课异构活动中,执教的两位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中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游戏。第一位教师设计的游戏是请6名学生到讲台上,一人一字念“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念到最后一个字的人被淘汰,在一次次念的过程中让下面的学生猜谁会被淘汰、为什么,最后引发思考:为什么每次被淘汰的人位置都不同?第二位教师设计的游戏是抽学生分成五组来点读“我们都爱学习”,被点到“习”字的队员被淘汰,由小组另一个成员接替。点着点着,不少小组内由谁顶替参与产生了矛盾,因为不少同学已经事先意识到游戏中将是哪一个会被淘汰,从而选择了事先避开。

【分析】两位教师的游戏设计都符合本课教学内容,也将各自的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但仔细比较,还是发现其中的设计存在差异。第一位教师的游戏设计让台上的几名同学成为“木偶”,他们只能作为执行游戏的棋子,仅仅是参与了游戏,而没有参与思考,台下的学生也因为意识到这一点而避开了参加第二轮同样的游戏。第二位教师的设计更见高明,小组学生因为被淘汰而一个个被参与进来,从而产生了“忧患意识”,“未雨绸缪”,这样一步步将所有学生卷入课堂、参与思考。这样的“参与性”在我们小学数学游戏环节的设计中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处理。

游戏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当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可以为之带来什么。这样的游戏才能最大效用地将我们的教学艺术化,将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活泼高效。

上一篇:幼儿教育中如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下一篇:谈谈物理教学中的“三点”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