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生成,不一样的火花

时间:2022-08-18 08:59:48

[摘 要]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动态生成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开放环节,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生成兴趣的火花,在操作活动中生成探究的火花,在弹性预设中生成精彩的火花。

[关键词]课堂生成;思维火花;认识三角形;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28-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三角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所认识,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一些三角形的物体,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特级教师徐斌说:“理想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价值引领下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对于“认识三角形”一课,我利用白板进行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探究,真正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力求每次执教该课都能生成不一样的火花。

一、在生活情境中生成兴趣的火花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教材对于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但是教材给出情境图是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图片,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不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让学生直接从熟悉的情境图上找出认识的图形,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随后的“试一试”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4个点,且有3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要求学生尝试以其中任意3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 这个环节比较轻松,学生很有兴趣,都积极主动地去画、去探索。我随后抛出问题:“任意选3个点是什么意思?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点,都能画出三角形吗?以同在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作为顶点能不能画出三角形?为什么不能?”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挑战―成功―收获”的探索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二、在操作活动中生成探究的火花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进行探究。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环节:画一画并认识三角形的特征;探究三角形的高。

由于三角形的高必须过顶点,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四年级上学期学的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从而降低画高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用足用活教材,首先做到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和用意,合理整合教材。课始,引导学生在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人字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动手画高,并充分探究画高的过程与方法。然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深化。最后,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并借助白板的演示,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画高的时候不用虚线,而用实线;三角尺的摆法不对,导致底边和对应的高不垂直;不标垂直符号;等等。对此,教师要经常进行相应的教学反思及给出改进的策略,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探究的火花。

三、在弹性预设中生成精彩的火花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重现的动态生成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预设与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教案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开放性,这些都为学生的自主探索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使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建立在自主探索、主动构建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之上。

虽然“认识三角形”的内容比较简单,但在重难点突破及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画一条边上的高,还是三条边上的高?(2)是否要把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画高的内容也放进去?如果放进去,一个课时很可能不够;如果不放进去,整个课程内容又显得不够完整。(3)画出钝角三角形三条边上的高是一个难点,小学阶段该不该去探究呢?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进行了教学摸索:第一次,我在指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之后,直接让学生动手在课本上出示的一个锐角三角形的底边上画高,学生很快就画出来了。但在练习环节中,同样是要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学生就出现了各种问题:有的不知道要找对应的底;有的不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为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画高的教学不够扎实,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鉴于此,我对画高这个环节的教学进行了调整:利用白板功能,旋转三角形使其呈现不同的摆放角度,让学生说出三条边分别对应的高,在学生掌握后再配以一定的练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定义之后,我再次利用白板的功能,和学生一起演示、探究、动手操作各类三角形每一条底边上的高,让学生建立明确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教师弹性预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师生之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总而言之,新型的、有效的生成性课堂,通过“引―扶―放”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合作探究中体验和感悟,生成不一样的火花,使学生学会有目的、有规律地探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作为一个探索者而获得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责编 罗 G)

上一篇:浅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程开发中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