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范文

时间:2023-09-25 23:12:33

不一样的人生篇1

为事业放弃孩子

斯琴高娃是蒙古语,“斯琴”的意思是“聪明”。“高娃”的意思是美丽。斯琴高娃来自于在一个军人家庭,她的家乡是内蒙古赤峰市,但她出生时父母还在广州驻守,所以她是出生在南方的。1949年生于广州的斯琴高娃,童年时随着父母转战南北,他的父亲在建国不久之后不幸逝世,她的母亲遂将她姐弟三人带回老家内蒙古生活。

蒙古族的女人仿佛天生就能歌善舞,小时候的斯琴高娃就喜欢向母亲学习唱歌与跳舞,她当时并没有成为一个电影明星的梦想,但她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在舞台中央表现自己的才华。1963年就读中学以后,斯琴高娃卓越的表演才能日益凸现,她最拿手的绝活就是蒙古族传统的“盅碗舞”,她婀娜的舞姿能令所有观众为之倾倒,她超凡的舞蹈才华也为她的人生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1965年,斯琴高娃被选拔到内蒙古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兼报幕员,逐渐也开始接受了表演的训练。“”之后,百废待兴,斯琴高娃也重新开始了她钟爱的表演事业。成年后的斯琴高娃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年轻导演相恋结婚,六年后离婚,四岁的儿子孙铁判给了丈夫,五岁的女儿孙丹跟着斯琴高娃组成了一个不完整的家。

1976年,27岁的斯琴高娃被长春电影制片厂选中主演新片《占领颂》,扮演一个以零分考入大学的“英勇”女牧民。这部带有浓厚时代局限性的电影在不久以后由于的结束而流产,却成就了斯琴高娃与影片剧务、达斡尔族小伙敖醒晨的姻缘。第二年结婚后不久,斯琴高娃又被八一电影制片厂选中主演电影《归心似箭》,然而令剧组踌躇的是:当时的斯琴高娃已经怀有四个月的身孕。

《归心似箭》是一部描绘战争中爱情与亲情的电影,从1964年就开始筹备,却因为的爆发而推迟了15年才能开拍。斯琴高娃对这部历经千锤百炼的剧本极其喜爱,为此下了一个痛苦的决定:舍孩子而取事业。由于怀孕已经超过四个月,不能流产只能引产,斯琴高娃咬牙上了病床,却终于忍不住在胎儿落地之后哭了:那是一个已经成形的男孩,小手小脚都已长齐。

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很难说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斯琴高娃终于得到了出演《归心似箭》的机会,也迎来了人生至关重要的转折。不知道是不是将失去儿子的哀痛灌注到角色里,她将玉贞这位全片唯一的女角演绎得充满母性光辉,几乎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于一身,成为许多观众心目中的完美女人,影片公映之后轰动全国,获得文化部优秀青年创作奖,斯琴高娃也一举成名。

第一位内地金像奖影后

1982年,斯琴高娃出演了凌子风导演的《骆驼祥子》,该片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原著,斯琴高娃在片中饰演那个人见人怕的黑姑娘虎妞,当时就有很多人质疑导演的选择,因为外表秀美的斯琴高娃,怎么看都不像是老舍书中描写的那个铁塔一般的女人,可斯琴高娃最终还是用演技回敬了质疑之声。

她首先是在影片中扮丑,增肥、皮肤画黑、戴上假牙,走到镜头前,就是老舍笔下那个活灵闪现的虎妞了。与斯琴高娃在电影《骆驼祥子》中配戏的是青年演员张丰毅,当时张丰毅刚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但是饰演起憨厚木讷的祥子来,也是有板有眼。

《骆驼祥子》最终为斯琴高娃拿下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六届电影百花奖的双料影后,斯琴高娃电影的黄金时代也由此开启。

在80年代初期,她先后出演了《再生之地》、《风雨下钟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部影视剧,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影视红星。斯琴高娃擅长扮演坚韧不拔且个性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精湛的演技受到港台地区影视界的肯定。

1984年,香港著名导演严浩出品新作《似水流年》,讲述一个香港女子到大陆寻根的故事,以丰富而细腻的笔触,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翌年,这部影片在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大获全胜,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新人、最佳女主角、最佳美术指导六项大奖,斯琴高娃成为了第一位来自内地的金像奖影后。这部影片成为当年香港影坛最为成功的电影之一。

《似水流年》使香港人记住了女主角斯琴高娃的名字,金像奖闭幕之后举办的“斯琴高娃影片欣赏”专题展,更是让观众和业界都为这位新晋影后塑造不同角色的能力赞叹不已。当时的影评写道:“看她在《归心似箭》、《骆驼祥子》和《似水流年》中的形象,判若三人,又都那么传神,堪称真正的性格演员!”

1985年,斯琴高娃出演的历史大片《成吉思汗》在全国上映,该片耗费巨资在内蒙古实地拍摄。不仅情节扣人心弦,千军万马的征战场面也颇具气势,斯琴高娃在片中饰演成吉思汗的母亲,一位刚毅果敢的蒙古族女性。在当时内地的演艺界来说,斯琴高娃恐怕是最适合出演这个角色的演员,除了她别无二选。

事业上的一帆风顺并没带来生活上的幸福,在拍摄《骆驼祥子》的时候,斯琴高娃的第二次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心灰意冷的斯琴高娃从此不愿再谈爱情和婚姻,直到1984年,在凌子风导演的介绍下认识了华裔音乐家陈亮声。陈亮声比斯琴高娃大20岁,瑞士籍,时任瑞士青年交响乐团指挥,也在世界几所著名音乐学院授课,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博学多才的素养使斯琴高娃非常仰慕,两人于1986年结婚,婚后斯琴高娃随夫定居瑞士。

高娃的后现代生活

所谓“定居”瑞士,实际上斯琴高娃仅仅居住了八个月就又回到国内拍电影了:“我认为一方水土只能养一方人,在国外,我只是家庭主妇。侍候丈夫,尽到应尽的情分和责任。但是拍戏,千万甭想。就算有别人老给我吹这个风,我也一点不做这个梦。干脆老老实实回来演戏,这儿的人多好、多热情、多实诚呀,而且你对他们那么熟悉,干什么都特别得心应手,也特别自在。”一回国,她就接受导演丁荫楠的要求,出演了影片《电影人》。因为《似水流年》在港台地区的广泛影响,斯琴高娃也成为港台观众熟知的内地影后,不少港台电影公司也纷纷邀请她拍摄电影,所以斯琴高娃在80年代拍摄了多部港台电影,比如《人在纽约》、《贩母案考》等等。

1990年代的斯琴高娃重新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内地,这段时期的经典作品则大多被内地观众熟知,如她在1992年出演的作品《香魂女》,该片一举夺得了翌年的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为斯琴高娃赢得了更高的国际声誉。

斯琴高娃在1995年出演的另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更是广受好评,虽然斯琴高娃在片中的戏份不多,但仍然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

1990年代末期之后,斯琴高娃的工作重心逐渐放到了电视剧上,因为这段时期中国电影的确没有80年代那般繁荣,在2002年出演了一个优秀的感情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之后,斯琴高娃就没有再现身大银幕。直到碰上许鞍华拿来的剧本《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斯琴高娃终于找到一个让她产生表演冲动的角色。《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斯琴高娃的演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她从影20多年来演技的一次深层积淀。

《姨妈》中的斯琴高娃终于不再是一个“铁娘子”的行事风格,这个姨妈会多愁善感,也会斤斤计较,是个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中年妇女,但斯琴高娃精彩的演出让姨妈这个人走人了观众的心里,因为最生活化的表演,才是最难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但斯琴高娃做到了。也正是因为斯琴高娃的纯熟演技,第27届金像奖才会将那尊金灿灿的影后奖杯再次授予她,时隔24年之后,斯琴高娃又一次站在了金像奖的舞台中央。

2001年主演的连续剧《大宅门》夺得中央电视台年度收视冠军,性格复杂、经历曲折的女主角白文氏成为斯琴高娃的代表作之一。在近年出品的电视剧《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里,斯琴高娃还把儿子孙铁也带上荧屏,不过直到2005年的《青花》,两人才公开了母子关系。

斯琴高娃在早年拍戏的时候就曾摔伤过,却一直坚持拍戏,从此落下了病根。

2007年,斯琴高娃接拍《老柿子树》时,外界对她骨病传言势头正盛。当记者小心翼翼地问到这个问题时,斯琴高娃的回答很轻松:“老毛病了,当年拍戏3次从马上摔下来,年轻,不明白,落下这个病。”见有记者欲问又止,眼光锐利的斯琴高娃又补充说:“我还有救。”

不一样的人生篇2

望着夜幕下的这个陌生城市,想到在北京问了多少旅行社,旅游路线中均没有马赛以及在巴黎、戛纳、尼斯听到的关于马赛的种种传闻和他们对这个城市众口一致的恶劣印象,我的心里不免有点忐忑。可是,马赛是普罗旺斯的首府啊,那里有伊夫堡。普罗旺斯有满山遍野的薰衣草,那里是紫色的浪漫田园,人们将它定义的是阳春白雪的高雅境界,却把马赛说成是典型的下里巴人,庸俗不堪,匪气十足。好在我的心中有做了几十年的梦支撑着,让我无畏地去面对这个“黑色城市”的黑色夜晚。

走出马赛火车站的大门口,一大群出租司机围了上来,叽叽喳喳的操着不同口音的英文,可是看到我手中拿着的旅馆地址,又都摇头散去。原来这是一个极远的偏僻渔村,没有人愿意去。我正急得六神无主地满处转悠询问,一个披着长头发浓眉大眼的小伙子过来了,说他愿意去。不过,当他报出车费时,我不由得抽了一口冷气。我的天哪,100元,这不明摆着宰人嘛。可我已经没有退路了,看着我不情愿的表情,他解释说:白天只要25元,可是夜间行车要加倍,而且到那个地方是不会有客人的,所以还要付返空费,这样加起来是100元。我虽不常打出租车,但这个道理也明白,只好一咬牙答应了。

坐上出租车,小伙子不停地讲解着马赛的著名地区和风土人情,似乎是为他的高价车费做一点补偿。小伙子诚实热情倒使我对他放下心来,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马赛必买的纪念品――马赛香皂,并且嘱咐我们一定要看皂面上是否标有72%油脂这几个字,这就是最正宗的。然后又带我们走了马赛的第五区,这里可以看到马赛最大的教堂;还有满大街都是时尚女郎的Rome街,这里的女孩子个个野性十足,满身佩戴的首饰叮当乱响,涂着鲜艳的口红,嚼着口香糖,粗犷地扭动着腰,说话基本是高声大叫。想想在巴黎街头那一群群身穿风衣,潇洒飘逸的高傲女郎们,真是天壤之别。

怎么会这样?我嘀咕着。小伙子明白我指的什么,笑笑说,去过巴黎的人,再来马赛都会有这种感觉,在巴黎可以视为艺术,但绝接受不了衣衫不整的散漫落泊,而在马赛就算是高官显贵,照样光脚穿拖鞋短裤招摇过,绝不会招来任何异样目光,所以说巴黎和马赛是两座风格完全迥异的城市,代表了法国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怀。马赛一年300天的阳光普照,我们是被阳光眷恋的人,所以个个充满了热情,不像巴黎,一年有180天不见阳光,所以个个显得冷漠与高傲,其实都是虚伪的假正经,不像我们可以活得随心所欲。

不一样的人生篇3

1、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的贵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2、世上不爱的理由有很多:忙、累、为你好、性格不合、距离远了、没有感觉了等等,而爱的表现只有一个:就想和你在一起。

3、也许只有夜晚一床温暖的棉被和一个好梦,才可以慰藉每天有太多不如意的我们。

4、做一个坚强的女子,坦然面对,勇敢体会,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忘记消逝的人和事。不能拥有的,懂得放弃,不能碰触的,学会雪藏。与其沉溺过往,不如沐浴晴朗,扔掉悲伤和孤寂,摆脱无助和漠然,不再害怕未知,不必盲目迷茫。

5、所谓的朋友,就是在你浑身的缺点里,也能看到所剩的优点,然后一捧土一捧土地把你从绝望无助肮脏复杂里拉出来。告诉你,你很好,你值得被人爱。但也会拍拍你的肩膀,你要注意脚下的坑,若绕过就不会摔得鼻青脸肿。

6、为何我们总是把最顺和的一面展现给陌生人,却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常见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因为在最亲近的人那里有安全感,怎么发脾气他们都不会离开;二是因为骨子里认定最亲近的人应该更懂自己才对。其实以上两点都错了,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很贱。

7、去练习希望。当希望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就可以获得永远的快乐。

8、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能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季羡林

9、学佛的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慈、悲、喜、舍。慈:以法施使人精神解脱,超越生命的束缚。悲: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就是绝对没有私心。喜: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就是帮助人、利益人的,绝不后悔。舍:所作福佑,无所希望。就是施与人家的恩惠没有任何希求,所作功德不求回报。

10、旅行那就是一种随意自然漫无目的的放逐自己,把身心和自然相融,没有具体归期,期间还可以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浪漫而浪荡,不管是什么事情,最终都可以包装成人生的丰富经历呈现在人们面前。

11、熬过年少轻狂,我送你出嫁可好?───致最亲闺蜜。

12、我们这一生,注定有很多偶遇,偶遇一件事,偶遇某个人,让我们的生活多了许多曲折。不管怎样,总有那么几件事,让你念念不忘,总有那么一个人,让你陡生叹惜。错过的,就当是路过吧,没有交集的美,仅是心空的幻影,遗忘是彼此最好的怀念。一路走来,偶遇的星光,让我们有遗憾,亦有温暖。

13、如果你依然单身,不要心急。上帝要为你留一个特别的人。

14、不卑不亢,从容优雅,面对一切。

15、怎么样的爱情,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很多人爱到吵架所以分手,有些人爱到平淡也分手。其实真正陪你到老的,是那种没太多意外,也没有当初的心跳,却无论如何也不离开你的人。从激情到亲情,从感动到感恩,从浪漫到相守。时间越久,越不愿离开你,这才叫爱人。

16、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相匹配的烦恼。无一例外。每个年龄的烦恼,都会在那个年龄的地方,安静地等着你,从不缺席。

17、男人通过吹嘘来表达爱,女人则通过倾听来表达爱,而一旦女人的智力长进到某一程度,她就几乎难以找到一个丈夫,因为她倾听的时候,内心必然有嘲讽的声音响动。

18、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看不透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二是舍不得。舍不得曾经的精彩、不逮的岁月,舍不得居高时的虚荣、得意处的掌声。三是输不起。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不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

19、真爱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珍惜。

不一样的人生篇4

››正确面对挫折 心理教育讲话››[国旗下讲话] 培养健康心理 做生活的强者››从小热爱科学,长大多作贡献 小学第一学期国旗下讲...››第四周国旗下讲话----梦想与规则齐飞››国旗下讲话稿 --感恩教育››国旗下讲话 创造2012年新的辉煌 文 章来源免费 教育 w ww.Edu wg.Co m文稿网 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

当残奥的圣火点燃,“超越、融合、共享”的激情火焰被一群生命的更强者高高挚起!他们或双面失明看不到美丽的鸟巢,或肢体残疾不便奔跑跳跃。但他们依然微笑着一路走来,相聚北京,张扬起生命顽强的旗帜,用更具震撼力的优美动作向世人展示残缺的美丽,证明强者不屈的尊严!更是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健全向上的精神世界和人类永恒的力量!

在北京奥运会中有两个残疾运动员让人刮目相看。一位是南非独腿游泳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她在2001年因车祸截去左小腿,但3个月后她就再次跳入泳池训练。在上届雅典残奥会上,杜托伊特一个人就收获5枚游泳金牌和一枚银牌,她在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中获得第16名。另一位是波兰乒乓球女选手帕尔蒂卡。她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右手。现年19岁的她从11岁开始就参加残奥会,并在上届雅典残奥会上获得个人金牌和团体银牌。在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小组赛中,她出场六次,尽管只赢了其中的两场,但她已经成为第一位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选手。

我们曾经在生活中看到,有人面对残疾的身体悲哀垂头丧气,有人面忧伤而一蹶不振,但有的人却坦然面对,且笑对人生,像杜托伊特和帕尔蒂卡,她们没有萎靡和退缩,而是毅然面对,选择了挑战,向残疾的身体挑战,向残疾身体的潜能挑战,更是向自己的人生挑战,所以我们看见了她们站在奥运会赛场上的身影,也看到了残奥会上她们出色的表现,看到了她们所绽放的不一样的人生。虽然他们的名字叫残疾人,但他们却用自己的精神给我们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的身体是残缺的,但他们的人生却是一个大写的“人”字。他们身残志坚,敢于挑战命运的不公,他们自信、豁达乐观,困苦中成长,逆境中崛起,他们无不在用自身的成功证明:只要心灵鲜活,有梦就有新希望,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就一定会绽放出生命美丽的花朵,残缺的世界同样的精彩!他们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启示:人生要有梦想,人生要敢于挑战,人生才会无憾。他们带给我们激励,激励着我们去挑战自己的人生,去超越自己,让我们的生命像他们一样的精彩。

>>《不同的人生,一样的精彩 第七周国旗下讲话》

不一样的人生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区残联的韩壮。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够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人生经历和感受。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脚下有路,心中有志,生命有光--“不一样”青年的奋斗人生》。

我生命的前14年里,和所有爱幻想的孩子一样:幻想有一天能成为足球明星驰骋绿茵赛场;幻想能吃遍全世界最美味的奶油蛋糕;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实现脑子里所有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法。那时觉得自己生猛无比,什么也锤打不了我。可就在我14岁那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我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医生说这个病属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本身无法治愈,而且致残率极高,被称为“不死的癌症”,也就是说以后的人生我都需要“带病生存”。“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国得病概率大约在几十万之一,其概率几乎等同于中国队夺得世界杯冠军的概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倒也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

病痛伴随着我大半个学生生涯,尤其是高中的三年,繁重的课业压力加上动辄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长常常使得我脊背僵直、活动受限,每天放学需要比别人多留下10分钟用以舒缓身体,然后才能慢慢地走出学校。长此以往,颈椎僵直了,脊柱融合了,髋关节坏死了,整个人僵硬得如同一个“提线木偶”,苦不堪言。身体上的病痛是一方面,心理上带来的变化更是让人难以接受。那段时间,我不敢出门,我害怕,怕周围人对着我指指点点,怕陌生人对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有意回避周围的一切,常常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关上门,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就是我的整个世界。有时候我也曾想过放弃,这么拼命干嘛呢?以承受极大痛苦为代价去向别人证明我能行,这样真的值吗?

我自我怀疑了很久,理想信念在我脑内推倒又重建,循环往复。直到我看到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他在书中写道:“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我开始重新审视起这件事来。身体的残障不应成为放弃超越自我的理由,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命运赋予我的特殊恩赐呢?脖子不能转动能怎么样?这意味着视线可及的方向从此只有前方;腰不能弯能怎样?这意味着我在面对不公的命运时不会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唯有撑起腰板,挺起脊梁;不能奔跑又能怎样?这意味着我可以慢下来仔细欣赏沿途的风景,用迟缓的脚步将我热爱的土地丈量。所以,谁又能说它是一件坏事呢?想通这件事后,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2010年,我顺利从大学毕业,在系统治疗和自身锻炼下,身体状态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改善。大学毕业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也想不到出路,但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意志消沉,相反,我积极寻找机会,想要利用大学所学去回报身边那些曾经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们。我所居住的小区是一个大型社区,人口众多。许多双职工子女放学后无人照顾。得知这件事后,我主动联系学生家长,提出由我每天放学去接孩子,再把孩子带到我家里写作业,我还可以利用师范生的身份给他们提供免费辅导。免费?家长有所怀疑。免费!我斩钉截铁。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非典型”教师生涯。起初,我的队伍里只有一师一生。“哪怕台底下只有一个观众,也要演完,更要演好!”郭德纲在谈到德云社初期演出情景时如是说,这句话放在当时的我身上也同样适用。为了唯一的学生,我不断上网翻阅教辅资料,花钱买习题,向那些已经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大学同学们请教教育教学方法,没过多久,我就摸索出一套属于我自己的教课方式,学生乐于接受,学习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正是这打响的头炮,让我在小区里有了些许名气,来我这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6个。这件事我整整坚持了两年,所有人包括我的父母都说我傻。你付出了劳动和汗水,凭什么免费为人家服务呢?我说凡事都得从两个方面看,教学是一个相涨的过程,你为学生付出了汗水,学生也为你提供了实习机会,增长了你的教课水平,这难道不是我这个“非典型”老师的偏得吗?从这点来看,我愿意一直做这样的“傻子”。

俗话说,“傻人有傻福”。2017年丹桂飘香的季节,我有幸来到区残联工作,成为了一名新晋的残疾人工作者。初到残联,我就被安排到了办公室。来之前,我就对办公室的工作早有耳闻。办文、办会、办事,说起来容易,可实际工作起来却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它不但要求办公室人员需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还需要具备极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我是个极其慢热的人,起初面对各项工作时显得毫无办法,也闹过不少笑话。好在经过领导的悉心指点、同事的热心帮助和自身的摸索,我的工作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信息上传下达快速准确、收发文整理井井有条、制度的制定与监督精准规范。每年,经我撰写的信息、方案、报告、总结等文字材料多达几十万字,其中一部分被包括《新晚报》、《生活报》、《黑龙江日报》等纸媒选登,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残疾人工作纷繁复杂、事无巨细。有些来残联办事的残疾人由于自身身体和心理原因,自动把健全人和残疾人划分为两种不同阵营。这就导致有时我们残联的工作人员和残疾人沟通时,残疾人或多或少会心存戒备,仿佛中间隔着一座透明的鸿沟。我发现这个现象后就想,如果换做是我以残疾人的身份跟他们沟通,他们的戒备之心是不是就可以放下了呢?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有意留心学习残疾人各项方针政策,仔细观察其他同事与残疾人的沟通技巧与话术。终于有一次,一个残疾人在与我的同事反复沟通未果后,产生了厌烦情绪,言辞逐渐变得激烈起来。我注意到这点后,示意我的同事暂时离开,让我来试一下。同事走了以后,我先是给这名残疾朋友倒了一杯水,然后和他说我也是一名残疾人。当得知我的身份后,这名残疾人的眼神有了明显的转变,温和了很多,我一看有戏。我先是安抚了他的情绪,待情绪稳定后,我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就他关心的问题给出深入浅出的解答。终于,在我们心与心的碰撞交流之后,残疾人满意地离开了。就这样,我润物细无声化解了一场矛盾。同事们纷纷对我竖起大拇指:“韩壮,你小子,行!”这一个“行”字,不但是对这件事圆满解决的认可,更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努力的肯定。

时至今日,我已到残联工作两年。这两年里,有过泪水,有过欢笑,有过感同身受,有过褒奖赞扬。但过去终归已经过去,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呢?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里说道:“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的寄语犹如一剂让人奋进的强心针,让如我一样的青年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时,以昂扬向上的姿态,锐意进取,坚定不移的勇气踏上这新的征程,一起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请坚信:在我们阔步向前、携手逐梦的征途上一定能够“脚下有路,心中有志,生命有光”!

不一样的人生篇6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榜样教育 困境 出路

榜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影响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榜样效应日趋弱化,新的榜样道路正在摸索,对榜样教育的质疑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当前,如何使日趋衰微的榜样教育走出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榜样教育的困境

当前中小学虽然依旧在倡导榜样教育,但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13%的学生宣称入学以来一直没有榜样,有27%的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对其榜样的选择没有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榜样教育的实效性低下,榜样教育面临困境。

(一)榜样选择的困境。

榜样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体现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并因其所内涵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所外显的行为实践对他人具有示范和激励价值的个人或群体。[1]榜样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亲近性、感染性等特征,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好人或好事。然而,与建国初期相比,今天鲜有影响全体公众的榜样形象,道德榜样的影响力日渐式微。[2]

1.单一的榜样选择机制与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的矛盾。

榜样是时代精神的载体,体现一定历史时期内的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文化从“一枝独秀”渐渐演化为“百花齐放”。而中小学生这一成长中的群体,在先进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下,视野日趋开阔,思想观念日益开放。这时,层次单一、形象刻板的“主流榜样”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中小学生多层次的榜样诉求。

2.完美的榜样形象难以亲近和模仿。

榜样诞生于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其事迹和精神品质能获得广泛认同并适于人们模仿,就在于榜样的亲近性。然而,纵观我国为青少年提供的榜样,却显示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榜样人物过于神化,难以亲近;二是有些榜样的事迹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激励作用有限;三是这些榜样都置自身安危于不顾,英勇无畏的同时反映出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忽视。

榜样人物的亲近性和现实性是学生可学性的前提,一味强调“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只会降低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完美的榜样形象还会带来另一个弊端:在群众和媒体开始质疑这些榜样的时候,教育者苦心经营的榜样形象轰然倒塌。近年来网络上掀起热议的榜样,如赖宁、雷锋、等,其事迹甚至人物本身的真实性皆遭到外界质疑。这是榜样的悲哀,也是榜样教育的悲哀。

3.偶像崇拜的兴起与榜样学习的衰微形成鲜明对比。

“偶像崇拜是个体或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所表现出来的极度尊敬、钦佩、欣赏、喜欢和向往的心理和行为。”[3]它反映了偶像是个体主动寻找的、个人所偏好的人物形象,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由此可见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不同之处:偶像崇拜是自觉的、自发的、作用于个人的,具有多层次、多领域的特性;榜样学习是普遍的、被动的、作用于群体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往往层次单一,结构刻板。因此,偶像崇拜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力远甚于榜样学习。以至于在中小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只闻“偶像”不闻“榜样”。甚至,很多学生根本无法辨别偶像与榜样的差别,主流的榜样步入尴尬的境地。

偶像的形象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健康的。中小学生中往往存在盲目崇拜偶像的问题,其中那些低俗的、负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谓“文化毒药”。而能起到正面典型作用的榜样教育又由于其自身的种种局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二)榜样教育方式的困境。

1.单一的知识灌输,缺乏实践。

在教学方式上,现今的榜样教育基本只是单一的知识灌输,缺乏实践。说教式的教育在形式上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复发动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缺乏实践使榜样教育的内涵无法内化成学生内心的道德认知,从而无法实现榜样教育的最大功能。

2.流于表面模仿,忽视榜样精神内涵。

真正的榜样学习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对内在品质的学习。然而事实却是学校只关注榜样的外部行为,没有充分挖掘榜样事迹的内涵,没有引导学生探索那些隐藏在外部行为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人性闪光,导致学生对榜样的学习只流于表面模仿,缺少反思。“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就是对此情形的最佳写照。学生去户外捡捡垃圾,写几篇老生常谈的作文,做一期主题黑板报……这些表面工作很难对学业紧张的青少年产生深刻影响。遗憾的是,这正是现在大多数学校在做的工作。

(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当前,大众传媒以不同的形式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学生在信息社会中成长,每天接收大量的来自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也影响着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1.负面信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作为成长中的群体,其是非观念和分辨真假的能力尚未完全,社会上的种种信息以未经筛选的姿态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其中不乏暴力、色情、低俗的内容。特别是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社会对抗等形式,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这些负面信息的数量、能量都不可小视,与之相比,榜样教育的宣传显得力度不足。长此以往,难免淡化了榜样教育的正面功能,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能。

2.惨痛的社会事实引发淡薄的道德观念。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惨痛的事例,如南京彭宇案、鱼贩王培军案及最近沸沸扬扬的胡伊萱案,这些案例都在宣扬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好人没好报”。这势必要用更大的正能量的榜样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教化,挽救社会道德。

二、榜样教育的出路探微

(一)重建榜样人物选择机制。

1.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榜样结构。

榜样的时代性特征要求榜样具有时代精神。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每一种文化所引领的价值观都有其拥趸。榜样教育应从中择取先进的价值观,从不同文化的角度选择不同风格的榜样人物,提升个性,甚至引领潮流,消除人们对于榜样人物模式化的印象。就如同小说家在塑造人物时要使人物特色鲜明,才能丰满其血肉,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

这又是一个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要具备世界的眼光。为了培养青少年开阔的视野,榜样就不能局限在某一领域。多领域的榜样分布为青少年的榜样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如果能善加利用,则会影响其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

2.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小榜样”。

榜样必须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在这里,“特别完美”和“特别高尚”都没有意义。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榜样能做到的,其实我也能做到”,学生才会产生学习动力。在调查中,对于“你最能接受哪一种人成为你的榜样”一题,选择“身边的朋友或长辈”的人超过半数,占据57%,其次才是“名人”,占据31%。可见,学生对于身边的普通人的认同感最高。因此,榜样教育除了在全国、全省范围内选择榜样人物之外,还应当在小范围内提拔榜样,如班级榜样、学校榜样、社区榜样等。

3.偶像崇拜与榜样激励相结合。

主流榜样的衰落与偶像的兴起,并不仅仅是榜样教育的挑战,也是榜样教育的机遇。青少年的追星现象给予榜样教育重大的启迪:一是将偶像人物榜样化:如今演艺圈中的偶像,不乏德艺双馨的典范。学校可以选择既能迎合学生品味,又能体现高尚情操的偶像人物或偶像事迹对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如此因势利导,借助学生对偶像的热爱,达到榜样教育目标,必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将榜样人物偶像化:鉴于偶像对青少年产生的巨大影响,榜样教育可以适当借鉴偶像的培育与宣传机制。在注重榜样内涵的同时,注意培养榜样的人格魅力,先用风格和个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再用精神和内涵吸引学生的心灵。

(二)创新榜样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实践。

1.将榜样教育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当今榜样教育的一大弊病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针对这一点,学校可以将榜样教育与现今广泛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设计与榜样教育相关的主题,让学生亲身实践。如“寻找身边的榜样”“学榜样实践之旅”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选择一位榜样作为研究对象,学生成立课题组深入研究榜样的时代背景、典型事迹和所遭受的重重困难等。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补充。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以显性课程为主,忽视隐性课程的挖掘。然而,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的优点。“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4]榜样教育的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念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中隐藏榜样教育的内涵。二是物质性课程,在学校中布置榜样人物的雕塑,在公告栏、黑板报上呈现榜样事迹等。三是心理性课程,即为人师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行为和心态要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

(三)发扬社会的正能量。

1.媒体报道加强教育意义。

近年来,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出现了种种不良风气。如低俗之风、有偿新闻等问题,甚至有的媒体为博人眼球而危言耸听,人为地“抹黑”社会。这对青少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媒体人必须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正确树立道德观、人生观、金钱观,真正承担起“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职责,在报道正面典型时多加褒扬,在报道负面事例时予以批判,发挥其教育意义。

2.重视榜样的利益实现。

榜样人物也是人,是人就有正常的利益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精神上的需求,又有物质上的需求。媒体和政府应正视榜样的利益实现,这一方面满足榜样人物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他人起到了激励作用。只有“好人有好报”,才能发挥社会正能量。

(四)榜样教育必须与生命教育同时进行。

当前榜样教育往往以“奋不顾身”、“舍己救人”为正面的、先进的典型,其实是一种谬误。学校在加强榜样教育的同时,必须同时进行生命教育。青少年助人的前提,必须能保证自身安全。青少年不仅要珍视其他的生命,更要珍视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还需要安全教育的保障,从胡伊萱案和彭宇案可以看出,帮助他人既要讲究善心,更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学校要教导青少年具有保护自身安全的警戒心和技能,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05).

[2]余维武.价值多元社会榜样教育的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3]何小忠.偶像亚文化与青少年榜样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59.

[4]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本课题为“2012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2012JSSPITP1315

不一样的人生篇7

关键词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 榜样 榜样选择

榜样教育是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方法,而榜样选择是榜样教育的前提。榜样选择又可称为典范选择、正面典型选择或先进典型选择。它是榜样教育中的一个阶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根据德育的需要,在一群或一组正面人物、事例中,科学挑选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为榜样,以达到德育的目的。进行榜样选择时我们应遵循五方面的原则。榜样选择的原则,就是指在榜样选择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必须遵循的法则或标准。在当代的榜样教育体系中,榜样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时代性原则

所谓榜样选择的时代性,是指被选择的榜样体现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要求,推动、促进着该时代学校德育任务的有效完成。具体讲就是要结合各个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围绕学校德育工作来发掘榜样最本质、最突出、最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时代精神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性是榜样选择最重要的原则。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时代精神,而榜样集中体现了各个时代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水准,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需要。战争年代的、舍身将自己的宝贵生命献给祖国,和平时期雷锋的奉献意识,今天孟二冬的全心全意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和抗震英雄见义勇为的精神,都体现了这种需要。在生活中,越是具有时代性的榜样越能带来学习的持久动力。比如,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人物,对他们的感染力、说服力比当代先进人物对他们的感染力要小得多。历史久远的外域优秀人物,不如近代的本乡本土的优秀人物令人更感亲切“近乎”。央视近年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就及时地、集中地体现了现代中国的道德要求,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价值观也处于不断的演变中,有些具有永恒性,也有些是不断新生与演化而成的。因此,学生榜样的选择应以当代的榜样为主,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是较为完整的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历史上的榜样所具有的那类永恒的价值观。如果缺乏时代性,那么受教育者的认同度就会大大降低。教育者应意识到,榜样是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有新榜样脱颖而出。榜样教育实践中既要注意发挥老榜样的作用,又要注意发现、培养新榜样;既要保持榜样的相对稳定,又要注意榜样的新老交替。切忌不管时展,抱住一个榜样不放,搞“榜样终身制”。当代我们倡导的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敬业奉献的精神。所以在选择榜样时,就要注意选择体现着上述时代精神的榜样进行德育。同时,现时代又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这就要求榜样必须体现和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榜样教育要引导人们建设“和谐社会”,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只有这样榜样教育才能使人焕发时代精神,增强时效性。

二、客观性原则

所谓榜样选择的客观性是指榜样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要坚持实事求是,具有真实性,要有客观现实基础,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只有具备客观性原则的榜样才能经得住考验,才能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

榜样选择的客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客观性首先体现在真实性。我们确定了对某一榜样进行宣传时,首先就要对其材料进行梳理和鉴定,即要看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对这些材料的真实性要予以区别和鉴定,要有一个去伪存真的整理过程。选择榜样是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各方面尽善尽美,榜样之所以是榜样,主要在于其某一方面的精神价值,在于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的影响,而不在于是否高大完美。因此,榜样在学习、生活中某些方面不优秀或有缺点,并不影响其正面作用的发挥,这需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榜样。②客观性也体现在榜样的个性。学生是最有个性,最鲜活的群体。只有有个性的东西,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榜样有不同的个性。榜样的个性可以启人心扉,动人情怀,催人奋进。另外,因为榜样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不能不分场合到处使用。宣传“学雷锋精神,树时代新风”时,把它当成学雷锋的典范,宣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时,又把它当作“运动标兵”追时髦,赶浪头,见风使舵,左右逢源,这种不合实际的榜样学生不服,效果差。③客观性原则体现了榜样对一定环境的依赖性。任何榜样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其思想和行为都与一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选择榜样必须考虑其生活环境。④客观性还体现在一定的虚拟性。例如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就有虚拟性,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的形象就成为几代学生学习的榜样,究其原因,是作者对“保尔”形象的客观塑造。

三、层次性原则

榜样选择的层次性是指选择榜样时要注意到年龄、性别、教育经历、兴趣、生存环境、心理接受、道德水准等各个方面的差别。榜样选择切忌模式化,单一化,对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结构的人们,应该选择有层次性的榜样。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其远有楷模,近有表率,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就学校而言,在学生群体中,有的学生可能属于先进学生,而有的学生可能是“中”、“差”生,实际情况不同则榜样需求不同。一个爱好打篮球的学生,他总是与同校的球友们作比较,而不与国家队或幼儿园的小朋友比,因为他们不在一个层次上。一名大学生与一名小学生对榜样的需求显然有很大的差别,因为大学生不但要求榜样知识渊博,而且对其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有较高的期望。但是中小学生对身边的榜样最为敏感,学习动力最持久,学习效果也最好。因此,教师运用榜样教育学生,必须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层”施教。给予不同学生学习的榜样,应当有所区别,对不同学生学习榜样所取得的结果期望也应有所区别。

就西方国家而言,邓志中在《当代西方国家政治教育的若干启示》一文中指出“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表现为教育层次明显,注重受教育者的精神培育。教育的层次性包括受教育者具有层次性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美国从幼儿园就开始讲星条旗的组成,让3岁的孩子都知道华盛顿是‘美国之父’,知道南北战争,在中小学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分别通过学习历史故事、历史进程和历史理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的政治教育则主要通过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纪律教育来进行。”

总之,榜样选择的层次性要求我们树立榜样时既要树立影响全国的间接榜样,又要发现身边眼前的直接榜样;既要有最高理想层次的共产党人的楷模,也要有共同理想层次的学生性榜样;既要使学生从“根正苗红”的榜样身上得到鞭策,也要使学生从后进转先进的榜样身上得到激励;既要有促人奋进的模范个人,又要有鼓舞众人斗志的英雄集体。要有部级,省级榜样,每个班,每个学生也应有自己的榜样。努力形成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覆盖面广,感染性强的榜样群体。依靠其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教育学生,影响社会,给进步舆论以强大的支持和鼓舞,给落后思想以抵制和批判,努力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四、针对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对应的是榜样选择的纵向角度,而针对性原则对应的是榜样选择的横向角度。针对各层次的不同受教育者选择榜样同样对于榜样教育的实效性有很大的影响。所谓榜样选择的针对性是指榜样要与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理想、特长等不同特点相对应。要根据教育目标并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适应水平、个性差异和他们的现实需要去选择榜样。一锅煮,一刀切,是无效的。比如,幼小儿童喜欢童话和神话,可以采用童话和神话的形象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少年儿童易受同龄人感染,那么可以少年英雄赖宁为榜样,因为赖宁本身就是一个少年,在年龄上、心理上、思想上、特点上与广大学生相接近,学起来也容易。另外,女孩子可以女强人、女作家、女科学家的传记教育之,想当将军的男孩,可以选择智勇双全战功卓著的将军为榜样等等。

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使得教育对象在年龄、身体、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性格态度、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思维方式和接受别人劝导的方式也不同。所以,郭毅然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读的新视界》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努力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系统及其变化中理解他们的思想及变化,充分认清他们思想的具体性、复杂性、变化性和必然性,以对教育对象能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五、多元化原则

所谓榜样选择的多元化是指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现实要求的前提下,从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树立榜样。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多元化的。在以往的榜样教化中,往往以道德作为立榜之要。而对才能、业务等其他方面的榜样选择则不够。仅仅以德来立榜,很容易扼杀个性,抑制创造力,往往使得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标准变的单一化,不利于社会角度的多样化,不利于个性发展的鲜明化、自由化。而现代社会中文化价值的多元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文化多元需要多种符合指导思想的楷模,比如,学习雷锋会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学习王进喜会激发受教育者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工作的精神,学习张海迪会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生命在于奋斗之中”的生活志向,学习白求恩会引导受教育者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学习孔繁森会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勤政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建国后教育者习惯于从政治思想高度去发掘榜样,推出后又偏重给予政治尊重,这就使榜样示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精神性。这在价值标准一元化的计划经济时代,是相当有效的,但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单纯的精神激励无异于把榜样供奉起来却香火惨淡。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整个社会知识激增,信息量不断扩大,学生脑海中的形象不断形成和更新,在这种多样化的价值评价、多种需求标准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面前,任何一个具体的榜样的接受面都将变小。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社会面貌也焕然一新,这些变化反映到个体中,主要体现为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极走向多元。过去那种纯粹追求榜样“高,大,全”,一事先进则百事先进的榜样教育,已不适应形势了。当然,多元化不是随意化,多元化是先进性基础上的多元,即在政治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路线,在道德行为上应体现出集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华琪.时代与雷锋.北京: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3.

[3]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教育科学,2001(5).

[4]朱永新.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德育.新华月报,2001-11.

作者单位

不一样的人生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榜样作用 调查分析

一、引言

人的成长,是个体对外界物质及非物质的吸收、消化、转换,以及作用于外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在非物质的世界里,周遭的影响对于个体极其重要。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个人的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行为的习得由两种过程组成:一种过程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另一种过程则是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在此的示范者即为榜样,社会学习理论重视、强调榜样的作用。根据《辞渊》解释,榜样为“模范”,《现代汉语辞海》的解释为“值得学习的人或好事”。榜样教育,则是展示榜样身上正面、积极、优秀的品质或事迹给受教育者,对其德育进行影响、激励。对于榜样教育,中外教育都十分重视。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直被奉为育人经典;捷克教育家,人类教育历史上里程碑式人物夸美纽斯指出“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整饬的生活的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一再强调德行教育中,实行榜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一群特殊人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即将完成十多年的学校教育走进社会,跟社会产生最直接的交互,把他们之前所学所知作用于社会。对于大学生,榜样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分析。

二、问卷调查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考虑了解三方面:(1)大学生对其心目中的榜样的定义标准;(2)大学生对榜样的关注程度以及思考情况;(3)榜样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该问卷调查共含有18道题,笔者通过向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华大学等学校的本科生发送电子问卷进行访问。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23份,有效回收率达87.17%。

三、统计结果的相关结论

1.榜样在大学生成长路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数据表明,本次受调查对象中仅有2.4%的同学认为自己心目中没有榜样;6.03%的同学则表示说不清;而有91.57%的同学表示心目中有榜样,在这一部分同学中有11.5%的指出对于榜样及榜样事迹的了解来源于同学、老师或者家长的介绍,另外有58.2%的同学则是由书籍、网络及电视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表明大学生对于心目中的榜样的选取较为个性化,会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人、事作为模仿对象。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模仿周围榜样的。调查数据反映90%以上受访对象肯定榜样的存在,说明是他们受到榜样的影响,榜样在他们成长路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而剩余同学的选择则值得我们深思,何以有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不排除从中部分受访对象没有认真对待此问题,也有可能曾经心中的榜样因为某些原因不再值得被看做榜样。

2.大学生对心目中的榜样有理性要求

在调查问卷中设有两道题目:“您心目中的榜样主要是在哪个方面有所成就?”“您最关心榜样人物的哪些品质?”对于前者,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的分析发现,选择三者都有(即工作、学习、生活)的比例为54%,选择工作中优秀的人物作为榜样的比例为16.5%,生活中如品德优秀作为榜样的为13.2%,而选择学习优秀作为榜样的则为8.8%,其他的则为8.1%。由此看出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的要求绝大部分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优秀的人,而不是在上述某方面独当一面的佼佼者。这意味着大学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理性要求,渴望使三者平衡。另外在对榜样品质要求中32%的大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是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出类拔萃,有人格魅力;而仅次之的是24%的是希望榜样能够艰苦奋斗通过自强不息在某一领域取得较高成就;其他品质选择的比例都较低。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榜样的要求较高,也反映出大学生内心中潜在的奋斗韧性,希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就。上述情况说明大学生理性地看待榜样,也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特点。

3.大学生选择榜样较为谨慎

榜样的选择,反映了大学生在特定的时期对自身表现的渴望。例如在学习迷茫期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在学习上有成就的人作为标杆,鞭策自己。调查发现67.5%的学生选择了心目中有榜样,但为数不多;同时55.4%的学生认为榜样的类型或风格会在某个时期而非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该往什么方向努力,故而选择一定的榜样一直鼓励自己,而非摇摆不定,所以大学生选择榜样时态度较为谨慎。

4.大学生对榜样的社会效应能辩证看待

学生的“追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特色,部分学生由于过度“追星”,不够理性,会做出许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给同学、老师、家长造成困扰。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对偶像存在着盲目性。榜样事实上也是大学生“追星”的对象,当然两者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大学生对于这样的“偶像”在社会中的效应会有怎样的看法呢?“您认为榜样人物在当今社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数据表明3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榜样的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22.9%的认为在大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反响,促进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形成,30%的认为起到了教育作用,而仅仅只有9.8%的认为榜样发挥的作用不大。其中应该说是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榜样的正面作用,而且绝大多数人认为榜样的作用是一个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如此看出大学生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具有历史持续性的观点。

5.大学生对榜样持宽容态度

现在,由于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大众对公众人物的关注度及能见度都能得到最大满足,公众人物的言行是非都受到大众的监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般公众人物的榜样,他们的言行是非在大学生眼中又是如何评价?在“对于榜样人物犯错误,您的态度是什么”的调查中,68.7%的认为可以原谅,模范人物也是人,不必过分苛责;19.3%的认为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榜样人物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既然称为“榜样”,就应更检点;7.2%的则觉得绝不能容忍,对此应该重罚,这也暴露出当今社会对榜样人物缺乏必要的监管;另有4.8%的觉得无所谓。大学生对榜样存在学习、模仿、尊敬之情,那么希望榜样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社会道德其实“无可厚非”,这也是对榜样人物的一种较高要求。但是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对榜样持有宽容态度,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去包容,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成熟心理。

6.自律性不高

自律意味着能够自我控制向目标方向不断地前进,而榜样的作用则是帮助人激励自己。本对于“您对榜样的态度”,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心里佩服且以之为标准、动力而努力争取做到他(她)那样”,而56.7%的选择“以之为标准,时常鞭策自己,但做不到预想那样”,19.3%的选择“仅是一种向往,不会像那样做”。上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榜样是有肯定性的,能看到榜样的闪光点,但是最终未能做到真正的向榜样看齐,表明其自律性不高,不能严格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的结果导致了“只想不做”的现实,未能真正实现榜样的激励作用。

四、结语

根据调查结果及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榜样教育在大学生中起到的是较为正面的教育作用,大学生在榜样的选取、认知角度都能有理性认识,能辩证地看待榜样的社会效应,但是在榜样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行动力显得不足,付诸实践的能力欠佳,这急需改进,否则不能真正实现榜样教育的初衷,榜样的影响并不是真正有意义的影响。在此对大学生的榜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相应的时代特色,历史需求存在着差异。根据榜样具有被模仿的特性,那么应该在不同时期为大学生展示更多的符合其心理特性的榜样人物及事迹,如此激励作用能达到最大化。此外,在榜样的宣传中,网络应该被视为最重要的渲染渠道。

2.任何事物都有历史的局限性,榜样模范也必定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大学生在对榜样的认识中能做到理性看待,但是在榜样的宣传时应该尽量保持客观性,不能将其人其事做不合现实的包装而产生“光环”。越真实的人、事越容易被接受和肯定。艺高为师,德高为范,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足的人才堪称典范、榜样。

3.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能直接影响到其行为动机。该理论揭示出人的行为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要受到自我调节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对于榜样身上肯定的优秀品质,需要将其视为前进或鞭笞自我的动力并在内心进行强化,不断地引导自我向前,到达心中既定的目标,如此榜样的激励作用方可有效。

参考文献:

[1]阿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岳晓东.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中国青少年研究,1999,(5).

[3]白明亮,姚敏.幽暗意识与榜样教育.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王晶晶.榜样的解读与启示.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上一篇:疏花水柏枝范文 下一篇:梁园虽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