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半狄 不是有意和别人不一样

时间:2022-07-15 02:59:14

“我真的不是有意和别人不一样,可能人的审美趣味是有高低之分的。”

赵半狄这样讲。他是一个骨子里透着艺术优越感的家伙,

言谈举止之间满是对于自己创作的自信。

2012年6月,匡时拍卖,

赵半狄早期作品《蝴蝶》作为当代艺术专场封面创造了2760万的高价奇迹,

这不仅刷新了赵半狄个人油画作品的高价,也重新构建了赵半狄在当代美术史中的地位。

“人们的价值观总是容易受到从众心理影响,以前是受媒体的影响,现在是受公共知识分子的影响。审美观也是一样,很多受到国外类似佛洛伊德、怀斯等这些三流艺术家影响的画作,反而在我们当下的艺术市场受到了追捧。”赵半狄一改往日作品中略带玩笑意味的语气说到:“所以我要给大家看不一样的东西,老一辈的就这样了,不要让年轻的一辈也有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审美观判断。”见面时,赵半狄正在为自己筹措拍摄的电影做最后的剪辑,用他的话讲:“这将是一部会告诉大家什么才是正确审美观的电影。”

特立独行的绘画天才

1989年对于部分中国人而言是很微妙的一年,赵半狄也参与其中。在广场上等待的日日夜夜令赵半狄激动和期盼,这被其称之为“艺术家的小小的社会责任感”。这一年是他88年自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的第一年,尚在实习期的他被告知因为表现不够好,需要再接受一年时间的考察,得知这个消息的赵半狄没有半点犹豫的选择了辞职。

1990年作为职业艺术家的赵半狄创作出了如今拍场上被盛赞的两幅作品:《在那个早晨》和《蝴蝶》。从这两幅作品中不难看出,此时艺术家借画面中的人物表现出的失望和对于未来的不知所措。赵半狄在微薄中这样评论《蝴蝶》:“那一天,我的心很痛,这痛的感觉席卷画布上每一个角落,包括自己失望的脸……”“事实上,当听说我的作品被拍卖到了两千多万时,一点惊喜的感觉都没有。”赵半狄又展露出了他一贯狡黠的微笑:“因为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高价,当然单从价格角度来讲确实不是一个小数,但是如果横向和同价格的其他作品相比较,我觉得简直太便宜了。”也许正是赵半狄骨子里的自信让他一直游走于艺术圈的边缘,特立独行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再适合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赵半狄忙于在国外各大美术馆中举办个人绘画展,“我站在欧洲的美术馆里,看着自己的画作,在心里暗暗的对自己说:‘这些画很好,非常对得起自己在那个年纪的心境和创作’。”

1995至1999年,赵半狄一直在找寻新的表达方式,从装置到摄影再到影像、行为。寻找突破的赵半狄甚至放出了“绘画已死”的狂言。当然,赵半狄口出狂言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在早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还曾嘲弄过视其为得意门生的靳尚谊:“他(靳尚谊)的教育完全是反面教材,他的道路完全走不通,我跟他背道而驰。”

寻找新的创作语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赵半狄正式放下画笔,这对于头顶“美院才子”的赵半狄而言意味着,研习多年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将不再是他艺术创作的语言方式。画笔一放,便十几年未再碰过。“新古典主义绘画是我的少年时期,我不可能永远活在少年时期里。1999年我觉得应该采用新的方式步入我的成年时期。现在你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我的成年时期。”

1999年,他正式启用熊猫为其主要创作元素,将北京地铁里的广告牌作为自己艺术作品的承载方式,将自己与熊猫的合影大张旗鼓的公之于众,这些照片带有公益性质,他化身为猎人、民工、教师等等形象与熊猫在一起。“刮目相看”这个词他做到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恶评也铺天盖地,甚至有媒体称他已从“艺术家”的身份角色转换为“艺人”。 赵半狄对于恶评不以理会,对自己的新作感到十分得意,在此之后他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与熊猫在一起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2005年在瑞士伯尔尼举办的《bandi奥运会》、2008年的“抵制《功夫熊猫》”等活动,令其最为津津乐道的,当属2008年创作的《熊猫时装秀》。这场秀在巴黎举办,他吸纳了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及当时的电视红人杨二车娜姆作为此次秀场的模特,并为此支付了不菲的出场费,效果不出所料的引人注目。但同时,反对的声音也与蜂拥而至的新闻一样不绝于耳。他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超然世外,来自民众的批评同样令其感到不适:“如果说‘恶俗’的评价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趣味还应当理解的话,那更为不堪的就是许多评论直接指出我‘丧国辱华’。我想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而言,再不会有比‘恶俗’和‘丧国辱华’这样的诋毁更为令人难以接受的了。‘恶俗’是说这个艺术家的品味有问题,而‘丧国辱华’则完全是说这个艺术家的人品有极大的问题。”赵半狄说起当时公众对于这个作品的反应依然有着无法掩饰的情绪,但即便是这样,他依然认为这是一件无法取代并且非常完美的作品。

同一个赵半狄

网上随处可见艺术家赵半狄“奢华生活曝光”等字眼的图片,香车美女的生活令人联想这个艺术家过着怎样奢靡的生活,甚至不得不令人想到他的生活是否早已成为自身作品的一部分。然而眼前工作中的赵半狄却与这些图片相去甚远。赵半狄的黄色阿尔法·罗密欧跑车依旧停在楼下,将近十年的时间这辆车一直都是他的代步工具,它是赵半狄在欧洲的另外一个偶遇:在欧洲的某一条街道里,这辆车被摆放在商店的橱窗,这种放置令他感到痴迷,仿若回到儿童时代在玩具柜台里看到的心仪玩具。“你看到的每一个赵半狄都是真实的我,无论是网络上、作品里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我,都是真实的。每一个人都是由不同的形象构成,我也并不例外。”赵半狄摩挲着他手中早已陈旧的茶杯说。

“永远都是一小撮。早期的绘画作品欣赏并收藏的人在当时是一小撮,收藏现在作品的人同样是一小撮。这对于我来说倒是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因此我的生活也并没有因此发生巨大的改变。”这段话来自于对其作品先锋性的探讨,"先锋"这个字眼在他的眼中应该是艺术家与生俱来的能力:“没有人反对创新这个词,而且人人都在鼓励,但是当我真的做出不一样的作品时,在公众的层面上大家又都骂声一片。不过这样也好,新的事物总是需要时间来证明,如果我做出来的作品大家全都夸奖、一片赞誉,反而我会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不是一个新事物该有的面貌。”

2008年之后的赵半狄似乎有些沉寂,除了2010年底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大众媒体上出现了一下的“抵制《功夫熊猫2》”的广告,他并没有过多的动作。这几年间的赵半狄在忙活一件大事,他以《用创造力换一座孤老院》为名召集全国近2万名青少年参加了这场活动,这些青少年所创作的作品被著名收藏家乌里·希克收藏,希克在展览开幕的当天拿出100万元来支持此次活动。2011年底,这座孤老院的奠基仪式在河南省开封县仇楼镇举行,没有广泛的媒体宣传,赵半狄只是在自己的博客上贴了张图片,以此纪念。

“艺术家需要有小小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在我这里不是在嘴上说说,或是做几件作品,我需要的,是付诸行动。”时值午休时间,忙着剪辑电影的工作人员都去吃饭了,赵半狄依旧忙于工作。这部电影将是他的下一个作品,与展示在画廊、美术馆的作品不同,它将在寒假当期进入各大院线,这也是他对于“抵制《功夫熊猫》”的一个回应。“我们现在所受到的美学影响全部来自西方,连少年儿童所观看的电影电视也是一样,这是西方的一种文化入侵,他们希望中国不再有属于自己的童话。”所以赵半狄自筹1000多万拍摄了这部电影,他希望的,是青少年能够受到正确审美价值观的影响。

“你相不相信,即使我不用熊猫作为创作符号,一样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驴也一样可以。”在谈及这段话语的时候,赵半狄一贯的半真半假表情又不自觉的浮上面庞,这个表情略带玩世不恭,却又十分正经。

上一篇:ITV启示:创新文化的失去 下一篇:友达获颁SID最佳显示产品金质奖55英寸4K2K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