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成本宏观管理发展历程

时间:2022-08-18 06:49:50

我国人工成本宏观管理发展历程

我国在高度计划经济时期,一直比较重视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国家曾经先后三次颁布相关的规章制度(夏修全,1984),但由于职工是全民和集体所有制身份,工资由国家统一制定,政府主管部门也就未对人工成本进行宏观管理。高度计划经济期间,成本管理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逐步走向市场,市场的激烈竞争、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提高,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关注日益增长的人工成本压力;政府主管部门也逐步开展了人工成本的宏观管理。总体看,虽然我国在人工成本宏观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人工成本统计与分析及宏观监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人工成本宏观管理大致分为四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1978―1990年),建立基础――我国相关成本法规文件,人工成本宏观管理尚未明确提出。

改革开放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重点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激励企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政府调控企业的工资主要采用工效挂钩等手段。这一阶段,我国还未提出人工成本管理的问题,仍然只是颁布了有关成本管理的法规文件,主要有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会计法》《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以及1986年财政部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1988年我国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必须提高劳动效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努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成本,意味着要对人工成本进行控制,才能真正提高经济效益。国家有关成本管理法规文件的颁布,为人工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1991―1996年),明确思路――原劳动部提出要制定人工成本管理办法,并尝试进行人工成本调查试点。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企业工资应当如何管控,是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3年,原劳动部关于印发《劳动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劳动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通知(劳部发〔1993〕411号),提出通过改进经营者收入分配办法,“控制企业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人工成本的管理问题。同年,原劳动部提出,对工资总额调控时,还要通过人工成本管理制度等强化对工资总量的调控(朱家甄,1993)。

1994年原劳动部和国家统计局在联合制定的劳动统计指标解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人工成本概念。1994年,原劳动部综合计划与工资司在全国劳动计划与工资工作会议上提出:“研究制定企业人工成本标准和管理意见,按照国际惯例规范企业人工成本的范围及其标准的确定办法;各级劳动、财政部门每年年终要对企业人工成本执行情况进行决算。”1995年的同类会议上,综合计划与工资司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规范的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办法,严格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列支的人工成本项目。”这项工作也被列入原劳动部颁布的1995年工作要点中。1996年,原劳动部关于印发《劳动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劳部发〔1996〕177号),其中规定:“加强对行业、企业人工成本情况的调查和监控,有关信息,指导企业合理控制人工成本水平、调整人工成本结构。”至此,人工成本宏观管理纳入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中。

政府主管部门为什么在这一时期开始重视人工成本管理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一是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逐步参与竞争,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加强人工成本管理。有的部委同志建议要逐步实行企业全部人工成本费用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曲凤杰、王砥,1994)。二是1992年我国颁布《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号)、《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5号),而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实行后,取消了原来的企业工资基金项目,许多人工成本列入不同会计科目中,企业就会利用非工资科目增加个人收入,甚至违法乱纪(明瑞峰,1994),所以要加强人工成本管理。三是国际劳工组织要求各会员国都要开展人工成本统计工作。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后期专程来我国,召开有关人工成本方面的国际会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要逐步与国际接轨,进行国际比较,就必须进行人工成本统计与管理。

为了开展人工成本统计工作,原劳动部设计出了人工成本统计调查表。1995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人工成本统计表被纳入劳动统计报表制度。企业人工成本统计调查在小范围内尝试开展起来。

北京市是我国第一批开展人工成本调查的地区,其人工成本调查具有探索示范效应。1994年北京市劳动局对重点行业人工成本进行了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的9个行业和非制造业的2个行业共计300余个企业,当时调查的内容包括:平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占销售收入比重(即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工资与人工成本比例(、吕景海,1994)。原劳动部主管部领导对北京市劳动局的人工成本调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996年北京市《企业人工成本预警预报管理办法(试行)》,这是我国最早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工成本方面的政策文件。

原劳动部1995年在全国第一次开展了企业人工成本抽样调查工作,涉及22 567户企业,职工1 099万人,取得了我国制造业企业1995年人工成本状况的资料。

人工成本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阶段,一些企业也开始进行人工成本的管理、调查与统计分析。早在1991年,邯钢以降低人工成本,加强劳动定员定额管理为契机,推行了“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营机制;中国石化总公司人事教育部对所属11家石化企业1991―1993年人工成本进行了内部(炼油型企业、炼油化肥型企业、化工型企业)的比较分析,人工成本指标包括人事费用率、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结构;宝山钢铁(集团)公司非常重视人工成本管理工作,他们直接将宝钢的人工成本与一些发达国家钢铁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人工成本指标包括:工时人工成本、每吨总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这一阶段早期,也有关于规范企业人工成本方面的研究报告形成②。

这一阶段,国家劳动部门主要提出了对人工成本管控的思路,重点是制定了人工成本统计表格,使人工成本宏观管理从建立数据调查等基本手段入手。

第三阶段(1997―2003年),深入调查――原劳动部正式文件,广泛深入开展人工成本调查,着手进行人工成本的宏观管理。

1997年,原劳动部专门成立《加强人工成本监控管理的研究》课题组,针对人工成本监控管理的基本理论、建立人工成本监控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主要配套改革措施等问题,第一次正式对人工成本进行了研究。就在这一年,关于人工成本的261号文件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并颁布,标志着在我国,正式明确了人工成本的定义和范围,为规范人工成本统计、广泛开展人工成本数据调查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9―2002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所属四个部门和单位又联合成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体系技术支撑系统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在人工成本研究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人工成本调查的指标体系、企业人工成本统计调查及组织实施、人工成本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和预测预警方法研究、人工成本调查分析软件开发。

这一阶段,人工成本的统计调查在前一阶段小范围探索尝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全国范围推广。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在全国主要的中心城市开展了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体系试点工作,截至2001年,全国已有12个城市了企业人工成本信息。这项工作是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共同进行的,政府转变职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指导和服务,这在当时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开展人工成本统计调查工作,其目的在于:一是准确计算人工成本总量,反映人工成本构成及变动情况;二是开展人工成本的分析与预测,对人工成本异常情况及时做出提示和预警;三是开展人工成本的国际比较,为我国企业进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阶段(2004―2012年),形成制度――政府建立人工成本制度,逐步形成了人工成本宏观管理架构。

前三个阶段,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和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建立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30号)。该文件的,标志着我国人工成本制度的正式建立,人工成本和工资分配的宏观管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建立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为企业工资分配提供信息指导和服务,促进企业加强人工成本管理,合理确定工资水平。

文件明确规定,计划到2005年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不含拉萨)建立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2006年各地区再增加2-3个中心城市,力争3-5年内,在全国各中心城市全面建立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形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多层次、广覆盖的人工成本信息网络。

2009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完善企业在岗职工工资和人工成本调查探索企业薪酬调查方法试点的通知》(人社厅函〔2010〕371号),结合企业薪酬调查,提出人工成本调查的方法。

在这一阶段,人工成本状况也被用于国家制定相关政策中。2005年,国务院制定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时,就采用了人工成本的统计分析手段对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政策措施(邱小平、苏海南、马小丽、刘秉泉,2005)。

2012年下半年,根据国家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总体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始就构建企业人工成本宏观监测系统进行专门部署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人工成本的宏观管理在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有序开展起来,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从建立基础、明确思路、深入调查、形成制度四个阶段,逐步建立起了人工成本的概念与构成、调查与分析、预测与预警三位一体的宏观管理架构。

注释:

①四个阶段的划分主要以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人工成本宏观管理工作部署和出台相关文件规定时间为依据。

②原劳动部工资研究所孙群义1991年研究并撰写《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实际操作研究》;刘福海1992年主持并执笔《规范企业人工成本研究报告》。

(作者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

上一篇:拾慧志林 粥之德 下一篇:新常态下兵团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