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新媒体冲击下的记者现状思考记者如何定位

时间:2022-08-18 04:13:10

从网络新媒体冲击下的记者现状思考记者如何定位

【摘要】当19世纪大不列颠帝国的臣民因为《泰唔士报》的舆论权利,将“无冕之王”这一至高赞誉放在了记者的头上时。没有人会知道,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强势出现,仿佛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摄影图片,在如此强大的冲击下,记者这一行业是否将失去“无冕之王”的光环?本文试图从记者这一行业在面临网络带来的各种冲击和挑战的角度入手,分析(思考)记者应该在以后道路上如何让自身逐渐适应网络媒体的冲击和挑战,用自身具备的优势和网络媒体实现“双赢”。

【关键词】网络媒体,记者,新闻

记者舆论权利的至高体现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在公众看来,记者就是荣耀、诚实、道德、良知和正义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是把人们和周围世界相连接的桥梁。社会越发展,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就越来越强烈,对记者的期望值就也就越高。

一.网络新媒体带给记者这一职业的巨大挑战

但是自从网络媒体的出现,记者的权利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从兴起到席卷全球,不过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其发展的迅猛实在是让悠悠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咋舌。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政治、地域经济、地域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互联网上信息的极大丰富、迅速及时、无边无际、交互往来、多媒体等特点对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形成了极大的挑战。这一新的传播媒体正以无可想象的空间使传播领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同时也挑战着记者这一行业的先天优势。

1. 挑战一:海量信息

从新闻的数量上,网络的出现,让我们进入了所谓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在网上,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是开放的,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网络和接收信息。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会受到版面、播出时间、频道等各方面的限制,而网络却可以以一种全开放的形式接纳各种形式的信息。网络为所有的人提供了任何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自由传播的空间,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得从任何传统媒体所得不到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上的“传者”和“受者”,就如万维网的发明人伯纳斯•李所言:“在网上,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这种趋势严重挑战了作为从事新闻报道的专职人员的记者的地位。

2. 挑战二:即时性

在新闻价值的六要素中,时效性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它决定着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关键。“昨天的新闻就是历史。”作为传播新闻的专职工作人员来说,记者最主要的任务是用最短的时间捕获住新闻并且将其。但是由于网络的出现,记者在新闻时效性这一重要因素的掌控上越来越立不从心。因为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来说,由于种种原因,其新闻内容的采集、加工、处理、编排、播出,都有一段相应的时间滞后,而网络上的速度与效率却是无法比拟的,其消息的制作与简便,任何人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网络向全世界信息。可以说,网络信息的采访、编辑过程就是其出版、传播的过程。

3.挑战三:”把关人”面临挑战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介中“把关人”的角色和地位。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在网上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传统媒体未予披露的新闻内幕,也可以是传统媒体众多信息的集纳甚至个人生活的所见所闻等等,这使得过去大众传媒组织所特有的把关“特权”开始为广大的公众享有;因此,不少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在网络时代,“把关人”机制出现了缺失。尤其是作为新闻第一“把关人”的记者的“把关”权力几乎在播客,博客等网络工具的出现下消失殆尽。

二.记者应该如何面对挑战,赢得”双赢”

面对网络带来的来势汹汹的挑战,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传播的从业人员,记者除了需要更加注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以外,还应该迅速的调整自己面临这一个巨大冲击的心态,积极的寻找如何让自己利用网络这一把“双刃剑”,找到与网络媒体“双赢”的有效方法。事实上,在面临着这些巨大的挑战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优秀的素质高,能力强的记者率先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积极利用网络带来的功用,化被动为主动,做出了一些“双赢”的成功新闻事件,同时也为广大还未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找准定位的记者提供了一些经验作为参考。

1.浪里淘金,从网络中找到新闻热点线索

海量信息是网络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在高度开放的空间,人们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地自由调阅网上的信息和信息,仿佛人人都可以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新闻。在互联网上新闻的快速滚动以及新闻信息的巨大流量使记者的工作权力受了极大的挑战。

但是必须清楚的一点是,新闻只是信息的一部分,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尽管网络上的信息的流量非常的大,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新闻。由于如此大量的信息不停的出现,让网络媒体的受众常常莫衷于是不知道到底该接受哪一条信息,再加之网络媒体缺乏严谨真实性的致命弱点,很多大量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海量的情况被漏掉。在这个时候,记者工作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记者大可以利用在传统媒体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化被动为主动,利用网络的海量信息,浪里淘金,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和传统媒体的工作一样,在网络中,新闻事实就分布在甚至隐藏在千奇百怪,变幻莫测的各种信息中。那些已经迅速适应了网络挑战的优秀记者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包含着新的具有某种新闻价值的信息从众多的,另人眼花缭乱的信息中剥离并收集起来,奉献给受众。今年年初著名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的始末就是一个从网络信息中抽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反响的典型。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许多举报人为举报问题也会经常到论坛上发公开信或举报信,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中青在先的青年话题,天涯论坛等,优秀的新闻敏感性强的记者就经常可以发现类似的线索信息。今年3月初,网上各大论坛开始流传一个帖子,题目是《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帖子的内容是一张图片: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重庆网友将其命名为“史上最牛的钉子户”。3月8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将起刊发在专门报道网络新闻的“网眼”版上,随后,众多媒体记者云集重庆,进行深入调查,最终形成了新闻热点事件。事实上,只要正确看情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利用网络进行新闻报道,记者是可以在网络带来的冲击下自由穿行的。

2. 抓住”真实和深刻”,弥补”时间”缺陷

在使用网络媒体的过程中,受众和媒介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网络在时效性上先天的优势让记者作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者的地位逐步下降,新闻工作者失去了传统的对新闻源的优先接近权。对新闻事件第一手材料的获得,占有和解释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独家专权,而成为受众与媒介共享的资源。特别是针对突法事件,网络媒体在时效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新闻记者往往不能出现在现场,而在场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新闻事件出去,因此网络新闻报道在这方面可以大显身手。

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深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很是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同时,或许是由于网络新闻太芜杂、网络言论太散漫之故,即便有一些具力度、具深刻性的文章也易被湮没。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对网上简单的,有价值的,背景深厚的信息进行重点挖掘,是可以作成优秀的调查性系列报道的,如中国青年报有许多特别报道,编辑室都是先从网上率先知道的,然后派记者迅速感到现场采访,并寻求深度的突破。比如矿难,中青报的记者就经常根据网络信息的线索对,瞒报,超能力开采等进行深入调查,从而形成比较好的调查性报道。

3. 化被动为主动,对舆论进行“导向把关”

在高度开放的互联网上,人为设置障碍阻止人们获得他们想获得的信息已变得不可能,因此面对互联网络,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特权和地位似乎正面临崩溃。不可否认的是网民与传统媒体的受众相比具有了一定的把关能力,但是,据此就认为“网民已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把关人”却也未免为时过早。也许记者的“第一把关人”的身份在网络新媒体的今天已经不在适合,但是他们仍然可以凭借自身的舆论导向优势成为“新闻的导向把关人”。

与普通网民相比,专业的新闻记者拥有遍布全球的即时信息搜索网络、专业的新闻信息传播知识、统一的信息服务行业规范等,他们是一群受过职业训练、拥有职业操守的“职业把关人”,他们的把关效率和质量都是普通网民所无法比拟的。南方都市报记者谭人玮作为

最早报道、跟踪华南虎事件的记者之一,在关键时刻在网上抛出周正

龙回现场照片,在 “华南虎事件” 峰回路转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在“陕西当法官”这一网络大新闻爆出时,北青报记者再次成

功的扮演了“导向把关人”的角色,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并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调查和采访后,证实了这是一个虚假的网络消息。成功的扭转了网络上对这个事情一边倒的声讨状况。因此,普通网民对要想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效率,还得依靠“职业把关人”的帮助。在网络传播时代,记者仍然是“把关人群体”中的弄潮儿。

三. 结语

当然,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给记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远远不止文中所提到的这几点,本文的目的不过是“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分析一些已经迅速适应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的优秀记者面临这些挑战的处理方法,让记者这一职业早日结束与网络媒体这一新鲜媒体的磨合,继续发挥“无冕之王”的舆论权力,与网络媒体形成“双赢”。

【参考文献】

1.杨秀国著,《新闻采访学通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2.洛特非•马赫兹著,《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挑战》,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9月;

3. 曹增节 《互联网的文化意义反系》刊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杭州),1998,2

4.刘路悦《角色变异:网络传播挑战“把关人”权利》,《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

上一篇:焦炉下喷管 清扫管预埋施工技术 下一篇: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