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做一体化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8-18 03:35:15

基于教学做一体化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拟在深入分析当前《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该课程人才培养的不足,以培养学生办理报检事务能力为目标;以报检业务流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校内外实训资源为依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辅助,依靠“双师型”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随着工作过程逐步掌握职业技能。

关键词: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

F745-4;G642

一、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以进出口报检工作为背景,以培养能够正确执行我国对外经贸方针与政策、精通报检业务工作的外贸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是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实践性和操作性都特别强。但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不够,该课程教学中出现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目标设定难“两全”

从教学目标来讲,由于报检工作具有专业性、政策性、涉外性的特点,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能够掌握检验检疫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报检单的填制规范;掌握报检流程知识;顺利地完成报检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因此,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训,需要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多媒体软件模拟报检等手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开拓,使高职毕业学生时能够掌握报检这一特定岗位具备的操作能力,独立、高质量地完成企业报检工作。

从就业目标来讲,虽然自2013年起取消了报检员资格考试,替而代之为报检员水平测试,但获得该合格证书仍是企业招聘报检人才的一大标准。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责无旁贷地应该帮助学生通过考试,取得报检员水平合格证书。

(二)讲授与实训难协调

进出境商品检验检疫课程内容多而细,再加上报检操作中的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讲授课时量是很难将重点交代清楚的。2014 年报检水平测试涉及基础知识、国际贸易、基础英语、法律法规等四个方面内容,因此本课程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其重点难点,再加上考试内容的分析以及辅以一定量的习题,可见教学任务十分艰巨。

另一方面,这一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辅以一定实训教学。特别是在企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传统的实训方式很难达到工作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的条件下,教师必须通过多媒体软件模拟报检流程,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多种现代高效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置学生于真实报检环境中,增加对报检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对报检工作的认识。

因此,理论讲授部分与实训操作部分各占多少比例,内容如何衔接,以及对课程的考核体制上如何侧重,就是亟待解决的矛盾。

(三)教学资源建设不合理

目前,教授本课程的教师由国际贸易老师承担。不可避免的是,其本人在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正规报检课程的教育,工作后没有机会接触报检工作,容易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水平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具有丰富报检一线工作经验,熟悉报检实务操作的人员不能将专业经验充实到报检教学中来,社会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教材选择上,高职教材重视实践,能够直观地展示出报检每一个步骤,包括细节处理的先后次序和规范。现实中,校内实训室建设不完善,所以即使有实训,学生也是走马观花地练习,很难深入业务,企业与院校没有达到深哟蔚氖笛到涣鳌

二、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理念是: 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与重庆当地的外贸公司、外贸型生产公司、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合作开发、项目设计,将报检的知识内容整合融入项目之中,构建以项目为载体,以实际任务操作为中心,融报检理论知识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思路是根据报检工作的实际需要,依据一笔货物进出口报检的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内容。将报检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项目,在项目工作任务的引领下,分解为不同的子项目逐步训练。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货物,虚拟当地或口岸企业的买家、卖家、货代公司、报检公司、重庆商检局、口岸商检局、商检公司等进行货物进出口的模拟报检操作,以满足不同类型货物的特殊报检要求,提高学生的报检实践操作能力。

本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课程由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体系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项目课程转变。项目课程结构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项目 1、项目 2 重视学生的流程操作,到了项目 3 就开始在流程中增加突发事件,如货物报检后,买方要求增加数量,以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面前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项目化任务的设计。项目化工作任务是教师教学、学生实践操作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对项目任务的操作,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而在操作完成多个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整个的工作内容,并具备从事该职业的专业能力。

(三)课程特色

1.课程设置基于报检业务的专精化,课程内容基于检验检疫部门对货物管理的专项化,学习任务基于业务流程的专程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习内容、实训项目和考核项目适时更新与调整。

2.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单一课堂讲授的模式,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手段。确保学生掌握真正技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素质的报检人才。

3、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我们一直秉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宗旨,面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应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QQ群、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及时学习任务并分享行业热点;运用翻转课堂,录制微视频,学生线下自主学习,线上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成果,提升课堂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梁丹丹.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课程的教学问题与探索[J].当代经济,2014(06).

[2]王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中的运用[J].商界论坛,2013(22).

[3]王莉、高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J].商业现代化,2008(06).

作者简介:彭渝,女,讲师,1987年9月,经济学学士,主研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问题的设计 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