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18 03:16:22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课程整合;途径探索;

一、 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

信息技术用于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方式,因为多媒体提供的是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记忆是非常有心理学价值的。因为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而且便于重复和编辑。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传统的呈现方式要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同时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表述的内容的70%。[1]可见,信息技术作为媒体的呈现工具,其优势是明显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信息技术对课文进行背景资料的介绍,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如果缺乏基本的储备,对课文的理解可能出现障碍,此时教师在适时的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就能有效解决。

二、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识字能力

(一) 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要内容,因为识字是小学生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前提条件。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各学段要求掌握的汉字情况如下表:

1、直观演示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直观演示指导学生看画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在教学《我读对联识汉字》中的”网”字,屏幕中出现一张大大的网,慢慢地缩小,缩成一个”网”字,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实践证明,直观演示汉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好。

2、 游戏法

识字的”机械化”,枯燥无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低年级学生好玩,百玩不厌,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设计各种与生字联系起来的游戏,创设愉悦的习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例如:(1)打气球。气球飞起来了,每个气球上有一个生字,请学生起来读,读对了,气球就会爆炸,生字掉下来了,就得到10分,10个都读对就得100分,可用作全班的练习。(2)小猫钓鱼。画面上一只小猫在钓鱼,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每条鱼身上有一个生字,钓上一条鱼,指定一个学生读字,读对了,鱼就会跳进鱼桶里。反之,鱼就会溜回水中。(3)找朋友。画面上左方有带有汉字的食物画,如:小虫、竹叶、青草、萝卜,右边有几种带有汉字的动物画,让学生分别度相互各种动物和各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帮助动物找出它们各自喜欢的食物,相对应地连在一起。

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连一连,贴一帖,猜一猜等活动,不时产生一种新鲜感,增强识字兴趣,充分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

(二) 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识字空间

利用多媒体识字,能帮助学生尽早学会识字方法,解决了识字教学中最基础,最难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图识字。为了使学生掌握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教学中很好体现形声字的特征。如教"请、青、蜻、清、情、晴、睛"一组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河流水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教师在“青”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青”字组成了“清”字。操作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以同样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几个字。[3]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学完毕,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这一组字的整体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校园网是一个识字的“海洋”,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识字信息。学生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仓库,及时而主动地去认识各类字,在无意中扩大了识字空间。阅览课上,我们充分利用电脑的优势,开展网上识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低年级阅读素材库中的生字,短文。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图文结合,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巩固生字。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实施了个别化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往学生对新字的组词范围较为狭小,而网络大大拓展了他们识字、辨义的空间,学生可以一下子学习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生字。另外,网上信息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的识字环境。学生在平时上网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丰富的生活词汇。他们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联系实际,培养独立识记生字的能力,提高识记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教师可以打破以往先集中识字,再学课文巩固识字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由此,学生对课外阅读也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些学生已开始阅读简单的课外读物了。通过网络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游戏活动有机结合,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更轻松、更快乐、更主动地走进课堂,更热爱快乐的语文课。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 运用媒体,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要求必须具有很强的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这正是被传统语文教学所忽视的重要环节。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二)运用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黄山怪石》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详尽地描写了黄山的奇石、怪松、云海与温泉,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黄山,没有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先通过观赏《黄山怪石》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黄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上一篇: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下一篇:网络交往信任危机的内容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