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范畴下的开放性系统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2-07-14 02:44:13

哲学范畴下的开放性系统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摘 要:开放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开放给我们社会带来了繁荣与进步,对于大学的管理与教育也离不开开放二字。高校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在哲学的范畴下指得是什么,它又会对现代大学管理出现的问题带来什么新的灵感和启示,这是本文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哲学范畴;开放性系统;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B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46-02

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会的整个自然、经济、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系统之中的各个子系统发生交换关系,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开放性系统。那么什么样的系统具有开放性,首先我们从哲学层面来一一剖析。

一、哲学范畴:系统的开放性

事物(或系统)的开放性是指事物与环境发生交换关系的属性,亦即事物具有从环境输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属性,也具有向环境输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属性。输入与输出是表征事物开放性的两个方面[1]。思维领域由于存在最复杂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因而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开放系统。思维是人脑输入客观信息,并对信息存贮、加工、变换以及输出信息的全部活动过程。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又有成千种联系,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正是这种难以想象的开放的复杂结构产生了奇特的思维功能。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

领域各系统,自身存在输入与输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能力。这表明开放性既具有客观普遍性,又具有内在必然性,是事物、系统固有的一种规律性。

系统为什么要开放?系统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环境中,必须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才能生成、存在与发展,这就驱使系统的结构是开放性结构[2]。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所以,孤立于环境中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系统既要内部开放,又要对外开放。系统内部开放,即各子系统相互作用,才能形成系统的结构。系统对外开放,即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系统,使自己成为更大系统的子系统,这样才不会孤立。更大系统也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也要开放,即与其他更大的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更大更大的系统――以至把整个宇宙联系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

列宁早就指出,相互作用要有中介条件,他说,“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3]”现代科学揭示了列宁所说的中介条件就是作用双方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我们知道,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产生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尽管性质不同,但都表现为场量子物质的交换。既然有交换,说明事物是开放的,即作用双方既有输入,也有输出。这就是说,开放是相互作用的条件与原因。可以说,没有开放,没有输入与输出,就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好比生命体,若无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就没有生命的一切相互作用,生命也就终止。天体之间没有引力波的输入与输出就没有引力相互作用,就不能形成天体系统。可见,输入与输出是相互作用的条件与原因,相互作用是双方均能把对方的输出转化为自己的输入的结果。即互相交换了对方的物质、能量与信息, 从而引起了双方的状态与属性的改变。因此,一个全面的认识是:有开放(输入与输出)就有造成开放的相互作用;有相互作用,就有形成相互作用的开放(输入与输出)条件。开放与相互作用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4]。

二、高校管理的开放性

(一)师资队伍管理的开放与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层次及整体素质均有较大的提升,基本能够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然而,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渐推进,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规模、效益、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高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造力、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高校师资队伍。作为高校师资建设与管理的职能部门,也需转变观念,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体现管理的开放性。

首先,高水平的知名学者、学术带头人缺乏。师强则教强,才兴则学兴。决定一所大学影响力及实力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其教授的水平和素质[5]。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培养以及稳定是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艰巨且十分重要的工作。培养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是师资队伍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次,为加强学科建设须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根本与龙头,学科发展的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重要体现。要把某一学科真正在某一领域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点学科,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来引领。一个学科的存在及发展往往取决于这个学科的带头人,如果带头人走了,那么这个学科也就跨了。所以,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开展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这所高校是否能够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大学。最后,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特色需要有优秀的教授来培育。一所学校拥有的文化氛围的优劣,将决定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所具有的素质的高低。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教授的学识、人品及影响等。

“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的思想和理念,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精髓所在。“以人为本”柔性管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体现人本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运用灵活激动的管理方式,为教师自身发现、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机制和环境。高校实行“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而是依靠健康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管理环境和民主的管理制度,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学校作出贡献。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师资柔性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是转变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师对完善自我、寻求发展方面的要求日趋迫切,通过引入“以人为本”柔性管理的理念,使得师资队伍的管理从传统的“居高临下”向“引导扶持”方向转变; 交流沟通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交流向“双向沟通”模式转变[6-7]。

二是转变机制。构建一个中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教师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能够同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大方向一致,这就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提升高校人力资本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进而也能够使教师的人力资本转化成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一部分。

三是体现核心价值需求。教师的核心价值需求可以通过声誉、自主感、使命感和获得成长机会等方面体现,高校对教师的柔性管理可以基于这些需求来创造一个允许、鼓励教师从中得到奖励并获得激发个体不断发展的动力的环境。使高校文化对教师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起到良好的规范和软约束作用,这也是实现教师核心价值需求的有效途径。

(二)校园文化的“无为而治”

高校管理模式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阶段后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即用一种共同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陈玉琨认为,学校发展正处在“文化治校”阶段,就是创建适合学校特色发展的学校文化,通过文化引领和带动,体察每一位学校成员的内心情感,培养他们的信任和理解,从而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8]。实施文化治校,应当结合高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以及现时代所处环境,在高校形成一种精神氛围,一种相对稳定和可以秉承的校园精神,它能使每一个成员在无形和潜在的价值信仰以及行为准则面前产生文化自觉的行为,体现学校的奋斗目标与进取精神[9]。文化治校包含着以下三层要义:

第一,文化治校必须建立在高校文化历史传承的基础之上。文化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必将积淀并衍生出自己独特而深厚的学校文化,如共同遵循的精神信仰、办学理念和行为价值等等,并以其特有的存在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等学校也必将蕴含着学校发展的巨大机遇和广阔空间,并会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学校文化的内在魅力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推崇和重视。

第二,文化治校必须上升到关乎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大学要保持长久战略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规划。大学实施文化治校首先要明确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多渠道多途径梳理和凝炼学校的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交往、校外资源等文化内涵因素;其次要基于本校独特的文化内涵,结合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客观准确地分析高等教育形势,科学分析学校发展的各种资源,对学校发展趋势做出科学谋划; 最后通过全面统筹战略分析将高校长远发展目标阶段化、细致化,把学校治理方略和发展理念循序渐进地转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认知。

第三,文化治校必须注重高校文化建设。文化治校逐步成为教育改革的创新点和生长点,发展为高校管理的新境界、新趋势及新阶段。一所大学的文化是一种显性与隐性并存的教育资源,包括大学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面貌,并且渗透彰显在学校的历史传统、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先进的学校文化已成为现代高校办学成效显著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建设高品位的有特色的高校文化是其文化品性的内在要求,这与大学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相辅相成的。注重高校文化建设旨在突出高校内涵发展,突出高校特色。值得提出的是,高校文化建设应与学校历史传统相传承,与学校学科文化相吻合,与所处区域文化相适应,这样能够有效建立起为学校全体成员广泛认同的价值体系,能够有效建立起满足学校发展需求的高等教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曾广容.关于“开放”范畴的哲学思考[J].湖湘论坛,1991(4):80.

〔2〕曾广容.系统的开放原理[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3).

〔3〕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37.

〔4〕曾广容.关于“开放”范畴的哲学思考[J].湖湘论坛,1991(4):80.

〔5〕许安国,赵庆先.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4(9):106-109.

〔6〕周运来.高校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J].湖南社会科学,2009(5):177-179.

〔7〕全京.关于高校师资队伍柔性化管理的一点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102-106.

〔8〕陈玉琨.光有好校长还不够――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N].文汇报,2005-3-16.

〔9〕张忠家.走向文化治校:高校管理的最高境界[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0(3).

上一篇:不同姜汤的奇效等 下一篇:EB―CU600Wi交互式投影 让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