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进步才是“真理”

时间:2022-08-18 03:14:11

摘 要: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本文作者结合这一要求,对小学数学整体性教学活动开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整体性教学 策略 运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师选择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对象和依据。长期以来,部分教学工作者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的重心和着力点放置到部分学生身上,采用“精英式”、“局限性”的教学策略,只注重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导致“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加剧。而新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则明确指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由此可见,片面式、狭隘性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而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整体发展和进步作为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和落脚点,树立“整体性”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我现就如何开展整体性教学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一、重视学习情感培养,创设融洽情境,点燃整体学生学习激情。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探索活动,往往建立在良好学习情感基础之上。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时的有意注意时间小于无意注意时间。加之小学生极易受到外界不良情感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自身学习情感表现出消极被动的一面。而通过对小学数学学科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材在内容的设置和问题的引导上,严格遵循了学生情感发展规律和认知事物的特点,将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教学激励因素,渗透融入到知识内容教学设置中,有效激发和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能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内容的激励性特点,在内容的设置、问题的选择和方式的运用等方面,设置具有能动性和激励性的生活问题情境或趣味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习情感受到感染,自觉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学习主动性的有效增强。

如在教学“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知识时,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水平还没有养成,在教学中可以将生活性问题情境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开展动手剪纸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形成初步影响和概念,为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打下情感基础。

二、凸显问题难易特性,开展分层教学,提升整体学生解题效能。

问题是事物及其自然现象的有效概括和集中体现,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探索自然的有效抓手。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点及其内涵的有效反应,是教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有效载体。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未能将数学问题难易性进行有效运用,进行有的放矢的问题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得不到整体提升。而新实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分层教学策略运用”,“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将问题教学作为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特别是整体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利用数学问题在表现知识要点内涵上的层次特性,设置出具有递进式的数学问题,让各种类型学生都能获得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从而实现不同学生在各自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和发展,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教学目标。

如教师在“百分数应用题”知识教学时,根据该知识内容在学生能力和情感发展要求上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难易特性,向学生设置了“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200m,第三天修的是前两天的总和,这条路全长多少米?”、“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30%。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一根绳子截去20%后,再接上6m,结果比原来的绳子长了1.5m,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等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让好、中、差三类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活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将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后进生的指导和点拨上,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使每一个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的时机,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主体特性激发,搭建评析舞台,促进良好数学思想养成。

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数学思想作为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学生智力发展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良好数学思想的形成,可以为学生数学品质和素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教学评析作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探究分析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能够将学生主体特性进行有效体现,为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提供活动舞台。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主体能动特性,利用数学问题的典型效应,设置具有矛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开展形式多样的辨析评价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分析等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建立数学思想。

如在教学“工程类应用题”时,教师结合以往学生解题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设置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出示了“解题过程”。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上述问题解答过程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怎么解答?说说你的观点和想法。”这样就为学生问题辨析提供了基础,调动了学生辨析思维的能动积极性。学生在辨析中发现,在解答该问题时,由于未能抓住工程问题“工程总量=工作天数*工作效率”这一解题关键,从而出现问题解答错误。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从而实现良好解题思想的树立。同时,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设置了“一件工程,甲独做10天完工,乙独做15天完工,二人合作几天完工等问题,让学生进行巩固性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和解题习惯。

总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抓住教学关键要素,设置有效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在有效教学中学习效能和学习习惯的同频共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巧用比较法,效益大提升 下一篇: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