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创新

时间:2022-08-18 12:18:18

中国制造的创新

从最早的服装鞋帽开始,今天中国企业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世界各地。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角落,大到摩托车、家电,小到打火机、雨伞,“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价格”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只要中国人做了,其他人就不要做了;只要浙江人做了,其他中国人也不要做了。”这是当今制造业的生动写照。从最初笨拙的模仿,到不断实践、创新,到总结升华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管理模式,中国制造业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同行近200年的历程,其中秘诀何在呢?

第一、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造就了制造业的巨大能量。有的工厂只做机器上的一个垫圈(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圆孔的铁片),并没有高额的利润。但是这样的产品,中国企业可以做到每年千万级的规模。这对于美国、欧洲、日本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不按常理出牌”。奇瑞将汽车从研发到投放市场需要36个月的行规改写成12个月。当奇瑞销售QQ整整两年之后,通用才推出SPARC。现在奇瑞每卖出8台,通用才卖出1台。一位美国公司总裁说,大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快速灵活的羚羊和精明的猴子。

第三、中国企业把产业分工做到了极致,充分发挥了资源的最大优势。中国的华东、华南目前已经出现不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之间的分工非常细致。一把小小的雨伞,要20多个工厂协作完成。一辆摩托车要100多家工厂协作完成。这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产业分工体系-分工精细,配合严密。

2001年,笔者曾代表中国企业和一家德国发动机公司谈判。在谈判中,中德企业对产业的理解很不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德国企业推崇自动化,工人日益减少,设计了“无人化工厂”。而中国企业反其道而行之,同样的规模,同样水平的产品,制造成本却只有德国公司的40%。两年以后,该公司开始学习中国企业的流程和生产组织模式,按照“简化流程、做到极致”的思路设计了一个最新的工厂。

第四、中国企业在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过程中,还探索出“虚拟企业”、“从最后做起”等产业运作模式。以发动机为例,一台发动机平均有300个零件。10年以前,一个做发动机的工厂要做10个核心零部件,5年以前则只要做5个零部件,现在发动机工厂只要做3个零件甚至更少。再过5年,一个发动机工厂可以一个零部件都不做,因为在中国市场可以找到更便宜的、可整合的资源。

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同样存在短板。当分工越来越细,企业自身所做得东西越来越少,供应链系统越来越长的时候,也会生发出诸多困惑。第一:更细的专业化分工,更多的企业参与合作导致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和管理的复杂化。第二,诚信度不高导致管理监管困难及管理成本上升。第三,技术含量增加导致产品开发需要很多企业同时参与,同步开发。第四,工业计算机的普及要求其系统资源与现有管理系统集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供货商可以提供99%,甚至100%的产品,分工细化后如何去控制质量,这将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巨大挑战。

未来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协同技术平台及工业计算机信息集成管理平台。如果将中国制造特有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等借助管理软件实现,将帮助中国制造业基业常青,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全面跨越。(作者为江铃汽车集团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上一篇:Avaya:统一通信是座金矿 下一篇:保险信息化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