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音乐教学的隐性功效最优

时间:2022-08-18 12:00:17

怎样实现音乐教学的隐性功效最优

【摘要】长时间以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众多问题。本文通过论述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区别及其联系、隐性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探讨怎样实现音乐教学隐性功效最优。

【关键词】音乐教学;隐性功效;最优

长时间以来,我国的音乐课形成了一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论学的教学模式。把开放、灵活的音乐课变成了单调的、呆板的固定模式,从而排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庸俗化、单一化,歪曲了音乐课的教学宗旨。

一、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区别及其联系

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区分依据是分类与构架。分类是指不同范畴间的区分。具体可以表现为机构之间的分类,师生之间的分类,课程或科目之间的分类等等。分类有强弱之分,分类的强弱的区分取决于范畴之间的界限。构架指的是教师或学生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控制权,特指教学实践中沟通的原则。构架也有强弱之分。

显性教学通过强分类与强构架得以实现。传统的以统一大纲为导向、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主要评估手段的教学方式便属于典型的显性教学;而一些革新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内隐的衡量标准,故而称为隐性教学。隐性课程是难以预期的,它潜伏在显性课程即正规教学内容及其延伸之中,靠主讲教师随机地设立和规划出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意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认识到实践教学的价值,然后使它显性化,并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考虑到相应的隐性知识。

二、隐性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隐性教学,可以恢复音乐教学的本来面目,起到开启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许多教学实践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显性教学的烙印。主要表现在:

1.音乐教学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只重视学生对于歌(乐)曲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参与,缺乏了师生的互动,导致教师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些均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扼杀其创造力,无形中损害了音乐课应有的开放性与参与性。

2.对知识的实用性体现不够。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具体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缺乏了解,拘泥于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环节,将学习与娱乐完全割裂开。

3.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过度控制。从教师方面来看,主要由于教师不能适应传统权威角色的转变,在上课时沿用讲解知识点的旧方法,忽视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缺乏灵活性,过分限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语言和行为表现;而学生则表现为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度依赖。

三、怎样实现音乐教学隐性功效最优

1.重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当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并为其创造条件;大力提倡和鼓励教学创新;倡导教师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加强不同层次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另外,音乐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其课堂的质量和效果,而且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将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2.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实际需要,注重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以公平的教学参与机会,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当有一定的弹性;教师进行教学不是将现成知识作单向的传授,而是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寓教育于快乐中,寓教育于音乐中,真正起到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的作用,体现出音乐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宗旨。

3.建立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促使教学信息传输通畅,而且使教学过程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爱的基础上的,师生人格平等,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共鸣”,使教学达到最佳心意交流和信息传递状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尊重学生,抱着真诚的态度关心、帮助和发展他们的个人需要,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启发、引导学生,而不应对学生发号施令。而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一定要给予肯定和赞扬,这会激起学生喜悦的心理体验,唤起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教学心理气氛。

4.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思想,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思想将会使音乐课发挥不同的效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才可能形成生动活泼、热烈宽松的教学心理气氛。在正确的音乐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根据音乐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结合教学实际的气氛,实施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教师不仅是教学气氛的调控者,还是学生心理状态的观测者。学生在课堂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是他们情绪的晴雨表,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到学生的表情的微妙变化,洞察他们思维所处的状态。教师接受到学生发出的情绪反馈信息时,应及时进行调控,改变教学节奏和方法,或改变指导角度,或改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心理气氛适时得到调节,始终保持适宜的状态。

5.丰富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又要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融益智、感情和兴趣于一体,从而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音乐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避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应将传习式的、封闭式的音乐教学,发展为创新式、开放式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教学活动,力求使本身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以不断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愿望。

总之,学校中的音乐课要注重并深化隐性教学过程,使音乐课变得开放、灵活而富于生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进而实现音乐教学的隐性效用最大化,体现音乐课的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董国华,龚春燕.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上一篇:由一个贫困生引发的希望启动工程 下一篇:垃圾袋是用来装垃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