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8-18 10:15:57

例谈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全面激发学生参与思想品德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理当思考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视听引导兴趣,感官激发升实效”和“调查获取真知,学以致用强实效”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理论结合案例方式,论述具体课堂教学策略,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论述,希望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给出一些参考。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引言

2014年,我国教育部了最新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是落实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在教学组织实施中,应坚持课程改革理念,全面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上述国家权威政策性文件已经从宏观角度出发,阐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实效性、有效性的重要意义。然而,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我国很多地区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以“灌输法”、“一言堂”方式展开教学,导致“学生听得累,教师教得苦”,课堂陷入“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有效性十分低。笔者认为,新课标背景下,“重视学生的主观作用,强调课堂互动性的展现”,理应成为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

新课改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成为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施的切入点,在上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有效性自然成为课程教学质量是否达标的关键指标。目前,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国内外教育界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笔者在综述前人文献成果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对课程教学质量、满意度进行综合考量的标准。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主要以“教学是否有价值、教学是否有效果、教学是否有效率、教学是否有魅力”为指标,对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上述指标为评价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切入点,组织和设计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程的精髓真正融入学生心中。以下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具体教学实施策略。

三、视听引导兴趣,感官激发提高实效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诺曾经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他的话阐述了一个教学哲理,即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好方法在于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多年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向我反映: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性过强,学习起来感觉十分枯燥,没有乐趣。而我在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法”展开教学,确实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课堂有效性没有任何益处。

在反复教学摸索中,我逐渐认识到,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中,结合书本内容,创设“视听引导”课堂,配以合适的教学设计,用图片、视频进行新课引导,可以让一些抽象、深奥、乏味的问题具体化、生动化,从感官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对于提升课堂实效性,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部分内容《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网络上下载了视频《盘点改革开放30年后百姓生活的变化》,并用“视频编辑大师”进行剪辑,重点突出视频中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服饰等动态、鲜活、与同学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事物在经济发展中的变化情况,视频中的动画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眼球,此外,视频中还包含虚拟主持人,它那夸张的动作和幽默的辞藻,瞬间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笑过之后,他们对即将学习知识的兴趣自然被点燃,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基础也被打下。

四、调查获取真知,学以致用强实效

在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教师不应将教学改革眼光仅局限于课内,而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课程教学场所延伸至课外,通过调查、总结、探究的方式,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参与获取知识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最好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实践应用性强的思想道德教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与生活的紧密性,感受到思想道德学习的实效性,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教学完成后,我将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布置了一份课外调查任务:随机对城区内一户人家进行走访调查,了解该户家庭近5年的物质经济生活变化情况,仿造《能力训练》编写调查报告,并给出总结。在之后教学组织中,我为每一组学生安排了一名带队老师,在老师的带领下,各小组编订了调查问卷、访谈问题,进行了深入走访,在整个调查学习中,一些同学担任了“小记者”的角色,进行“一对一访谈”;一些同学担任了“书记员”角色,进行随访记录;一些同学则担任起“资料员”的角色,收集整理调查资料。总之,每一名同学都在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将课堂所学知识用到了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彰显无遗。

五、结语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和激发有决定性作用。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应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作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手法,大胆尝试新的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在高效的教学环境中,获取思想品德课程的真知。

参考文献:

[1]李美英.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2007(25).

[2]鲍传伟.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3]倪娟,李广州.课程改革:我们究竟要改什么[J].教学与管理,2006(11).

上一篇:强化高中政治教学效果的途径分析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媒体的选择与应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