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18 09:42:58

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大部制”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性。大部门体制在我国毕竟是一种新兴的制度,我国政府缺乏推行“大部制”改革的经验支持,为了避免盲目的改革实践,加强对大部门体制的相关理论探讨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部制改革 优势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和内涵

(一)“大部制”改革产生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了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虽然都以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构为目标,却无一例外地走进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二)“大部制”改革的内涵

所谓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 ,即指在政府机构设置中,将那些职能、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整合重组为一个较大部门,来统一行使管理职能,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弊端,还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有积极意义。本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有15 个 机构,正部级机构减少 4个,新组建五个部门,改革后的国务院除国务院办公厅外,组成部门为 27 个。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必然性

政府职能部门设置历史悠久,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至今,前后绵延近 3000余年之久,各个历史时期所设置的政府职能机构,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背后存在着某种一般的规律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必然诉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渐意识到了“市场”的重要性,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由高度集中、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放松规制和下放权力这一国际化潮流使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同时充分发掘其中的机遇,成了各国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现代政府的组织结构一般采用马克思・韦伯所设计的“官僚制”模式。

(三)提高政府效能及降低成本的目标导引

目前我国政府的效能情况总体来说偏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体制不能很好适应时代的需要;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现象较为突出;政府部门内部存在习气,人浮于事,公文旅行等等。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自总书记提出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该执政理念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并且后一种和谐是更本质层面的和谐内涵。

三、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问题

(一)推行“大部制”的主要优势

1、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大部制”改革的推行,按部门的性质和内容予以有机合并,从而减少了机构设置,机构的减少,政府欲行细化的管辖显然已经不再可能。

2、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落实问责制。正是由于政府部门设置过多,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难以避免。相对而言,我国即将推行的“大部制”能较好地协调这一矛盾。

3、有利于克服部门本位主义且实现决策科学化。实行大部门体制改革,通过实行类似职能部门的整合,原来的部门利益融入到大部门整体利益之中,由大部门统一行使权力,分配资源,有利于打破了部门间的壁垒。

(二)推行“大部制”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

1、部门整合问题。大部门体制改革,必然要进行部门之间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并不能等同于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将某些相关部门有机合并,进而开展权力与机构的重构。

2、上下级权力关系及权限冲突问题。“大部制”下的行政首长与其下属的权力关系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大部制”中的行政首脑其管理幅度必然增大。因此,行政首脑对其下属的监督控制能力极为重要。

3、大部门体制的协调问题。我们要重视“大部制”的协调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一项决策在部门决策层形成以后,关键是要落实到各司局处室去付诸实施,其次,大部门体制是一种新的制度,这就意味着我国行政机关缺乏相应的协调实践经验,并且一个新机构的良好运行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4、大部门的监督问题。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抑制权力的消极作用,保证权力的积极作用,始终是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是“大部制”监督问题的理论源泉。

5、人员分流问题。我国推行“大部制”改革,虽然不以机构精简为其主要目标,但精简人员仍然不可避免,机构的减少势必产生一批机关富余人员,而要安置好这批人员,做好员分流工作并不容易。

四 、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具体建议

1、相对稳定原则。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定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和前提。对稳定的重要性认识,我国已有较为深刻的教训。

2、回应性调适原则。政府回应性,即政府注重民生、反映民意,按人民的意志和要求办事,对回应性提高的追求是责任型政府的直接体现。

3、总体性统筹原则。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处理问题要从整体着眼,纵观全局,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我们推行“大部制”改革必然要涉及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这要求改革者要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和统筹,才能制定出符合改革实际需要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及推行策略。

4、自上而下改革原则。到底是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线,还是走自下而上的改革道路,这实质上就是改革的逻辑路径问题。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1、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我国从党的十四大以来,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培育的状态。

2、推行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衔接点,行政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实行“大部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求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以避免行政体制改革“孤军深入”。

3、法律规制“大部制”改革。“法治”是当今世界性的趋势。为了减少政府治理中的人治现象,使各项工作进入规范化的法治轨道,我国也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主编.转型中的政府[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2]王林生,张汉林.发达国家规制改革与绩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上一篇:论房地产企业应增强法制意识履行社会责任 下一篇: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