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

时间:2022-08-18 09:09:27

论企业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

[提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逐渐升温。本文试从东风汽车公司电力处现状,就直线经理的具体人力资源管理职责进行阐述。

关键词:直线经理;人力资源管理;职责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5日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由西方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传播和认同,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热潮近年来逐渐升温。然而,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很多企业还存在许多观念误区,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的观点存在于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事实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不是一个专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能完成的。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职能都交给人力资源专业部门,那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因疲于应付繁忙的日常事务而忽略人力资源及管理的重要基础建设和核心工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决策层,直线经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员工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直线经理作为直接管理、指导员工进行作业或提供服务的基层管理者,他们不仅直接从事着具体业务,同时也是能否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关键。

一、直线经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个人的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直线经理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在个人工作经验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发展有准确预测,对自己的定位明确起来,他们不但注重职务的晋升,还趋向于丰富的工作内容、希望在工作中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希望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工作中获得创造性成果,也希望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能够得到工作上下级的认可、公司领导的认可。懂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经理人,会正确对待自己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令人精神为之振奋和低落的时刻,做到成不骄、败不馁,在公司发展前景很好的情况下,即使自己可能已经具备了成为更高一级领导的能力,在公司中由于暂时没有适合的职位,他们也会尽心尽力在本公司工作。

(二)直线经理实际上是通过别人来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的。每一个直线部门的工作不可能是经理人单独完成的,而是要通过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来完成,很多部门在规划、组织、控制等方面做得都很好,但是因为用人失当或者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相反,有些经理人在规划等方面做得一般,但就是因为用人得当,并且经常激励、评估和培训这些人才,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电力处成长至今,各级班组长、主任、科长已经形成了对资金、市场、质量、安全、环保的强烈意识,这是我们东风电力人的宝贵财富,是电力处文化的精髓,这些财富的形成,是各位中层管理者和他们领导的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由中层管理者亲自培养起来的班长、工作负责人、主管、技术骨干一般会对自己的培养人有一种信赖感,从心里乐于协助他们将工作做得更好,不愿意让中层管理者对他们自己失望,而中层管理者能得到员工的这份信任已经为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迈出了一大步,再加上良好的沟通、有效的激励、恰当的集权与授权,将有效促进中层管理者工作目标的实现,可以说,这样的中层管理者肯定是一个成功的管理人员。

(三)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的有效合作是推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仅仅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直线经理和人事经理的有效分工与合作。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针对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它的开展不仅需要领导的支持,还需要各直线经理的协助。以工作分析为例:人事经理要做的一方面是持续地向公司领导强调执行工作分析对提高公司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强调工作分析信息对基础管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要做好组织工作,确定目标与对象、向直线部门收集信息、确定岗位分析的次序、把收集来的信息总结归档、控制工作分析的进行、形成工作分析结果等;直线经理一方面要协助完成工作分析,如检查和评估职位描述的准确性,当岗位的工作内容、范围或人员具备的素质要求发生较大变化时,要及时通知人力资源部门要求对该岗位重新进行工作分析;另一方面直线经理要执行工作分析的结果,要认真向新员工解释岗位说明以培养员工在某个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感。这样做出来的工作说明书才具有准确性和有效性,才能使其他相关工作做得更好。

(四)直线经理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结合,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努力缩小员工个人在企业中的职业期望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偏差,促使员工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使员工感到在我们电力处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得到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人事科长虽然负责企业中所有员工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制定一些与所有员工密切相关的如薪酬、培训、考核制度,但是,真正直接理解下属员工的是他们的部门领导,他们在人力资源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往往在企业中听到这样的话语:“这件事情与我无关,这是人事部门的事情。”很多直线部门领导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仅仅是企业的人事部门服务于其他直线、职能部门的事情,认为人力资源部门就是为员工签订合同、办理请假、结算工资等比较琐碎的工作,对人力资源开发了解不多。在更多情况下,直线经理更关注资金、市场、质量、安全等问题,而忽视了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一人力资源,他们往往将自己看成高级员工,而不是一名在本部门内有人力资源管理权限的管理者。直线经理从思想上轻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不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走向正规化、规范化所表现出来的典型问题,也是电力处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偏重于人事行政管理作业,只是在处理招聘、出勤、奖惩、薪资、档案管理等一些行政事务性的工作。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从Personnel(人事)到Human Resources(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不仅是要Management(管理),而是要Development(发展),它侧重于把人力当成资源来看待,强调人性化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也更强调对组织目标的把握,其工作要求具前瞻性,成为企业策略性规划的一部分。人力资源部门正摆脱行政、事务部门的角色,而逐渐成为一个绩效部门。据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逐渐成为绩效改善的顾问,成为专职的教练,成为企业文化最有力的推动者,而参与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因此,未来对人力资源经理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另外一个区别,就是直线经理也成为人力资源经理,直线经理的角色扮演又多了一项新的职能。这是一个新的管理理念。

电力处的人力资源管理以“人皆为才,共同成长”为人才理念,以管理、技术、技能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主线,为三支人才队伍搭建成长平台,紧紧依靠员工、情系员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培养能吃苦、能战斗、能超越的“三能”员工队伍而不懈努力。目标是实现对全体员工的价值开发,这不仅包括基层员工,而且包括中层及高级管理层。只要员工存在之处,人力资源管理就延伸,整个企业实际上是一个大人力资源系统。所有部门经理都应是人力资源经理,因为他们对下属负有招聘、考评、开发、激励等职责。人力资源工作要想切实有效,没有各职能部门的执行、配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直线经理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开发职能。直线经理的基本任务是要完成本部门的组织目标,因此直线经理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具体的工作流程和结果,可能忽略本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但是作为经理人,“管理”是其本职工作,那么部门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其“管理职能”的一部分,是经理人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他的核心价值是要带领部门员工共同来实现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因为每一个直线部门的工作不可能由经理人单独完成,必须由经理人通过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部门员工来完成,而且不能简单地以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依据,还需要直线经理通过良好的沟通、有效的激励、恰当的集权与授权、有计划的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等方式,使部门在完成工作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电力处作为电力这个特殊的行业,更需要专业的人才团结协作才能干好工作,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效能往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直线经理要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电力处直线经理都应具备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并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工作分析明确界定下属员工的权力和责任、如何通过岗位评估合理地评价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如何进行有效地分解并管理所属部门的目标、如何理解并执行单位的薪酬体系并发挥其激励作用、如何有效地管理员工的绩效、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招聘、甄选和离职管理、如何帮助员工规划其职业生涯并建立学习型组织等。经过培训直线经理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让自己首先成为一个人力资源经理,以便更好地承担起对部门员工的招聘、分工、授权、考评、培养、激励等职责,做好本部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直线经理与人力资源经理的分工与合作

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的人力资源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职权。直线经理的基础工作是完成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同时在本部门范围内执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并接受人力资源经理的指导和监督。直线经理所具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职权包括:指导组织的新进员工,训练员工掌握新的技能,分派适当的人员担任适当的工作,培养员工之间的合作工作关系,协助员工改进工作绩效。向员工传达组织的各种规章和政策,控制本部门的人事费用,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激发并维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等等。

一般来讲,当组织规模很小的时候,直线经理是可以独立完成上述各项工作的。当组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直线经理就需要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协助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支持。

直线经理一般是本部门的优秀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业务经验,但不一定具有管理经验,这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经理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岗位职责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并掌握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每个直线经理都应知道自己在本部门范围内,具有哪些人事决策权、人事建议权和人事操作权,并合理、恰当地使用自己的权限。比如,对于绩效考核、新员工试用期限他们有决策权;对于本部门员工的招聘、辞退、薪酬等他们有建议权;在他们行使权力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填写相应的表格,这些就是操作权。这样,直线经理就很清楚怎样争取人力资源经理的支持并与之配合。而人力资源经理就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企业整体的人事协调和安排上,当直线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则积极地进行沟通和讨论,为其提供必要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职权。人力资源经理的直线职能包括两方面:第一,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内部,行使直线管理者的职权,指挥其下属的工作;第二,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人力资源经理所提出的建议经常被当作为上级指示,从而受到直线经理的重视。

人力资源经理的服务职能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组织最高管理层的助手,要协助组织最高管理层确保人力资源方面的战略、目标、政策和各项规定的实施;第二,人力资源经理要为直线经理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支持。包括协助直线经理处理员工的任用、培训、评估、激励、晋升和辞退等各项事宜,处理健康、保险、退休和休假等各种员工福利计划,督促遵守国家各项有关劳动和人事方面的法律和规定,帮助处理员工的不满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协助开发员工的潜力等,努力设法提供最新的信息和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例如,2005年电力处制定了《关于印发的通知》(东风电力发[2005]18号)文件,此文件是为了更好地激励人才的成长,搭建适应各类人才成长的平台,探索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电力处技术、管理、技能三支人才队伍成长和发展的通道,规范员工岗位归级的管理,所制定的实施细则。其典型的运用实例,就是在2009年,运行工区由机关开闭所改造为无人职守开闭所,原机构撤销及部分员工退休,工区对人员要进行调整。运行工区按照《关于印发的通知》(东风电力发[2005]18号)文件精神,对空缺岗位进行了盘点,并对人员知识、技能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很好的招聘方案,方案做出来之后,提交到人事教育科进行了补充完善,经人事教育科与运行工区协调好,将调整好的方案提交处长办公会通过,在得到领导的认可之后,运行工区组织了招聘,由于对员工的状况比较熟悉,招聘采取了公平、公正的方式,并且对部分没有达到上岗要求的人员招聘之后进行了培训,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是直线经理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很好地分工和合作的案例。

(三)直线经理与人力资源经理的各主要职能模块上的大致分工。直线经理在正确理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前提下,还必须掌握基本的人力资源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同时积极与人力资源经理沟通配合,及时了解企业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尽量争取人力资源经理对本部门工作的支持,这样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HR职能。

那么,一线经理负责人即非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应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有哪些?在此,拟将人力资源部门与非人力资源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主要职能模块上的分工合作事项予以介绍,算作抛砖引玉。(表1)

四、总结

总之,在企业的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性资源,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最大工作潜力,需要企业领导、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的共同努力,不但要从管理方法上创新,更重要的是从观念和认识上的突破。直线经理应该突破人力资源部门仅仅是为其他部门做一些服务性工作,不需要专业技术的指导、不需要直线经理的配合,直线经理的工作也涉及不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等错误认识。对电力处而言,作为电力处直线经理的中层管理者,不但要注重本职业务和技术工作,也要考虑怎样有效领导下属员工去完成这些工作,考虑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了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的相互协作,才有望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处“做优秀企业,建亲和家园”的美好愿景做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雷蒙德·诺伊等,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梁维凯,当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7

[3]李锡元,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

[4]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机构减持基金玄机 下一篇: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