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型扶贫移民模式案例分析

时间:2022-08-18 03:04:28

企业参与型扶贫移民模式案例分析

摘 要:近年来扶贫移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众多的移民案例中,根据移民组织形式可概括为3种类型,即自发性移民、政府组织移民和企业参与移民搬迁3种类型。该文章以岢岚县宋家沟村移民为案例,在对移民农户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移民过程中迁移地域与空间距离的长短、移民主体在迁移中的地位、移民集散程度、谋生方式和从事行业的产业安置和移民后期开发6个方面对宋家沟村企业参与移民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探索在企业参与型模式移民中存在哪些隐患,对今后企业参与型扶贫移民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发改委或者扶贫局今后企业参与移民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参与型;扶贫移民;岢岚县;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66

1 引言

扶贫移民是在政府和其他机构或个人的组织协调下,使贫困人口摆脱现实的恶劣生存状态获得较好的发展条件与发展环境而进行的一种人口迁移活动,是基于扶贫、脱贫的目的而进行的移民[1]。,近年来在帮助贫困地区人们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实现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移民组织形式可概括为3种类型,即自发性移民、政府组织移民和企业参与移民搬迁3种类型[2]。本文以宋家沟村企业参与型移民模式为案例,从移民过程中迁移地域与空间距离的长短、移民主体在迁移中的地位、移民集散程度、谋生方式和从事行业的产业安置和移民后期开发6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移民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中用到的数据是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贫困地区大规模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式自愿性生态扶贫移民模式研究”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得来。对岢岚县宋家沟乡宋家沟村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做了18份调查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统计法。

3 案例分析

以岢岚县宋家沟乡的宋家沟村为例,从移民过程中迁移地域与空间距离的长短、移民主体在迁移中的地位、移民集散程度、谋生方式和从事行业的产业安置和移民后期开发6个方面对移民现状展开分析。

3.1 宋家沟村移民概况

宋家沟村为岢岚县宋家沟乡的一个行政村,只包含宋家沟村一个自然村。从2009年开始筹划移民工作,主要接收本乡镇甘沟村(甘沟村处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农业生产极为困难,每667m2地1a只能产粮食200kg,农民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的移民户,到目前为止,移民工作告一段落,共接收移民户25户,从甘沟移来12户,其余均为本村村民的村内迁移。移民工作分2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也就是2010年移入8户,第2阶段即2011年迁入17户。迁入地住宅由政府同意施工建成,只需移民户出7万元,每户移民在迁入地就都拥有4间砖瓦房,附带1座温室大棚、1个羊圈、1个庭院。具体移民情况见表1。

3.2 迁移地域与空间距离

从地域上考虑包含以下类型,村内搬迁、乡镇内搬迁、县内搬迁、跨县搬迁、跨地区搬迁和跨省搬迁;从空间距离上可分为就地迁移和易地迁移,长距离与短距离移民这4种类型。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搬迁模式。张小民(2008)在研究陕西省移民时,根据移民距离分出近距离迁移(100km)[3],从迁移地域与空间距离的长短而言,宋家沟村主要是针对本乡镇甘沟村的移民,甘沟村距离宋家沟村25~35km,可知宋家沟村的移民为中等距离的迁移。

近些年虽然国家加大了种地补助,但种地的收益依然是各种收入来源渠道中最少的。而对于从25km外的甘沟迁移过来的村民,他们的耕地均在原村,无形之间增加了种地成本,收入来源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除此之外,2010年入住的这批农户院子中的大棚由于质量不好,冬季温室内温度无法保证植物生长,所以并不能真正发挥温室大棚的效益,不能从实质上增加农民收入。

3.3 移民工作的主导力量

从我国扶贫移民的主导力量来看,我国移民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居民自主型和企业参与型[2]。目前,政府操控型移民是占主导地位的模式,居民自主性移民还是并不多见的形式,企业参与型移民也处于探索试验阶段[4]。目前移民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是政府,移民自身尚未成为移民选择的决定主体,主张变革现行政府操控型移民模式为居民自主性移民模式[5]。

从移民工作的主导力量而言,宋家沟村属于企业参与型,即扶贫办、发改委和白曹家沟的私人企业,三方注资修房、扩路、建大棚,为解决搬迁难题,县里专门出台了扶贫政策,每户的搬迁费用政府负担一半、农户负担一半。每户只需缴纳7万元即可入住。政府为解决农户资金紧张的问题,出面为农户在信用社无息贷款3万元/户,减免一年利息。这种模式属于张志辽(2005)论文中提到的目前我国生态移民处于探索试验阶段的企业参与型移民。该模式能从最大程度上整合社会资源,财政投入、部门协同、社会赞助、信贷扶持,各方力量共同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

3.4 移民集散

学术界根据移民规模把移民分为集中搬迁与分散搬迁模式、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等形式。

在移民集散方面,宋家沟村属于分散搬迁与集中安置的形式。宋家沟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耕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从2009年开始,县里统一协调周边的甘沟村、东场沟等迁移至此。搬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宋家沟村的搬迁自主选择权为100%,也就是说不存在强制搬迁现象,完全由村民自己的意愿决定。虽然政府提议帮大家无息贷款一部分,但大部分村民还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只能放弃搬迁。加入搬迁的均是有一定积蓄的富户,导致最终搬出来的农户比较少。

在移民安置方面,县政府通过扩建中心村镇建设了宋家沟乡宋家沟移民新村,移民集中有序的安置在新村内,还配备了小广场。

总体来说扶贫移民改善了移民户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移民户的生活水平。

3.5 谋生方式和从事行业的产业安置

对于移民户来说生态移民之后收入来源与维持生计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定意义上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移民的成败。如果移民后居民的收入来源方式增多,劳动力基本都能就业,那么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对于移民的满意度就会提升,如果满意度提升了,那么这个移民至少在移民安置后期生活方面有了成效,某种程度上也保护了原来居住地的生态环境,达到了生态移民的目的。扶贫移民与生态移民是分不开的,通过移民实现生态改善与扶贫的“一石二鸟”策略,大部分生态移民工程都是与扶贫工程是结合在一起实施的,扶贫的对象也是生态移民的对象[6],而扶贫移民工程中改善迁移户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得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搬迁前后移民户的总体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见表1),但是移民户的谋生方式和从事行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表2),为了使得移民搬迁后能稳得住,考虑到移民户回迁出地种地太远,在搬迁之前就为每户移民都配备了温室大棚,希望大棚能成为移民户增收的一种方式,切实站在农民角度想问题。政策虽好,但在实际落实中却遇到了问题,不能让迁移户真正受益。2010年入住的这8户移民院内的大棚由于质量不过关,无法在冬季保证植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所以无法发挥大棚的真正作用。而2011年的入住的这部分移民大棚质量很实用,能够达到为人们增收的目的。

结合表2和图1可以看出,移民前后从甘沟村来的移民户收入来源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搬迁前养殖业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比例的31.68%,远远高于其他2个村;移民后甘沟村收入来源中打工占的比例最大,养殖业占的比例最小,打工成了主要的收入来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2点,搬迁前当地有很大的生存空间,能够自由放牧,以种地为主的土地经营一定意义上为牲畜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如秸秆、玉米和草等。而搬迁后这些有利于发展畜牧业的条件都没有了,养殖业就发展不起来了;搬迁前甘沟离县城20km路,农闲时间不多,去县城打工也不方便,而搬迁后到县城的距离大大缩短,比较方便外出打工,而且农闲时间特别多,也有时间出去打工。

3.6 移民后期开发

移民后期的开发关系着移民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众多的实践中经过总结共有下列开发模式,城镇化开发模式、产业开发模式、产业与城镇化开发模式相结合、区域特色开发模式等四大类型。宋家沟村考虑到移民区后期的发展,为移民户修建的一排排蔬菜大棚,这些大棚位于209国道旁,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大棚中间点缀着整齐划一的砖瓦房,非常的醒目。蔬菜大棚的修建想给移民户增收;也可以通过新型农业促进当地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走产业与城镇化想结合的开发模式。

但在后期开发的蔬菜大棚质量问题上,政府没有严格把关,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给移民户增收的目的,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 移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宋家沟村的移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4.1.1 政府的政策非常实在

不仅想改变移民户的居住环境,也想让迁移户能稳得住,修建温室大棚,让移民户无后顾之忧,但在实际落实中却大打折扣,第一批大温室大棚的由于质量关没把好,造成了冬季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无法保证植物生长需要,最终都成了摆设。

4.1.2 虽然也考虑到移民户的养殖需求

每个移民户都配备了一个圈舍,但没合理地预测到实际运作中的效果,最终大量圈舍空闲,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1.3 当初把甘沟划入迁移村考虑到2个原因

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但在实践过程中只是一部分中上等家庭的农户迁移出来,还有一部分贫困户依然按固有的生活习惯在原村生活,这并未达到迁移的最初目标。

4.2 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4.2.1 在以后的实践中应加强对统一修建工程的质量验收

建立政府、企业组织者相互监督督促机制,必须保证工程的质量,杜绝这种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最大限度的为移民户的利益着想。

4.2.2 在实际构想中,要立足实际,多观察,多思考

加强对迁出地村民的调查研究与评估,找出最适合迁出地移民的对策,正确估量移民户的数量及生产能力,最大限度的使得预测接近事实,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2.3 在移民之初深入调查了解迁出地村民的搬迁意愿与搬迁成本的承受能力

依据调查评价结果制定搬迁计划,使尽可能多的村民可以搬得起,给迁出地留有足够的生态恢复空间,在以后的移民实践中紧紧围绕移民的目的展开,加强探索,争取能找到一条“一石二鸟”的路子,既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当地生态,又能使得迁出地村民搬得起,在迁入地稳得住,提高移民户生活水平。

5 结论

宋家沟村的移民工程虽存在不少问题,但也有很多值得推广的地方。该项工程集合了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来推动移民的发展是很好地模式,在以后的实践中应尽可能推广,鼓励社会企业家投入到移民的支撑工作中来,在以后的移民工作中很大程度的整合政府、移民和社会3大资源,发挥政府、移民和社会3大机制作用。

参考文献

[1]施国庆,郑瑞强.扶贫移民:一种扶贫工作新思路[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04(8),68-75.

[2]张爱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移民研究文献综述[M],2014.

[3]张小民.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张志辽.生态移民的缔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8):149-153.

[5]方兵.由生存移民到生态移民的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3-01-17.

[6]Longyi XUE,Tao XUE,Mark WANG.“One Stone, Two Birds?”:A Case study of displacement of China’s poverty population for both environmental and poverty reduction purposes[J].2011 Melbourne Conference on China,The City,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WorldCChina’s urban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s and their global connections,held in Melbourne, Australia,2011(08):6-7.

作者简介:许艳芳(1989-),女,山西吕梁中阳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薛龙义(1956-),男,山西运城闻喜人,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区域发展研究。

上一篇: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酒店英语课程设计 下一篇: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