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阅读教学

时间:2022-08-18 02:31:25

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过程,即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虽应使“教”与“学”相辅相成,但更应以学生“学”为主。在新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很多学校或教师依旧走不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阴影,比如:“四步曲”式的传统教学依旧盛行(“词语解释”“分段并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 );流行多年的重讲解、重分析的讲读式教学法依旧占主体地位。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走出传统教学模式,回归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

一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与课堂氛围密不可分。教师精力充沛、感情丰富、情绪激昂,组织教学有条不紊,学生当然“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掌握知识的效果自然好;反之,教师萎靡不振、讲课干瘪、情绪低落,学生积极性全无,学习成了负担,又谈何乐学呢?

二、灵活运用教法,使学生想学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教师如能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地应用教学手段,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教师应用多媒体手段,先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寻找春天的痕迹,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在教学各段的时候,分别配乐朗诵课文,并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所感受的图画。然后,教师课件出示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应理解分析。这样,既让课堂更形象生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兴奋,兴趣十足,效果当然更好。

三、注重学法传授,让学生会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人也有“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然而,传统的教科书教育,只会让学生成为强制被动的一知半解的“压缩饼干” ,只有传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才会让学生终身受用。

(一)朗读是基础

“三分文章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些名句,无不说明朗读的重要性。朗读一般分三个阶段:准确地朗读,流畅地朗读,有表情地朗读。当然,教学生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朗读,还应把默读、速读、精读、复读、背诵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各种读的优势,更好地培养阅读的能力。

(二) 质疑是深入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学贵有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若能带着质疑的态度,自然读得更透,学得更深。质疑的方法一般有两种:求异质疑法(从相反的角度发散思维,即从事物不同角度提出各种问题的方法)和添加质疑法(即对某人某事的引申、补充的提问法)。新课标教改,要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质疑,并利用阅读策略(如著名教育家钱梦龙的“基本式”、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 )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

四、遵循指导原则,让学生好学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课改后的阅读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激发动机性原则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学法指导必须注意学生的主观情绪因素,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是先决条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循序渐进性原则

人的身心发展状况,决定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经历开始——忘却——强化巩固——自觉运用的过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阅读方法指导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采用相适宜的手段和方法。

上一篇:顽皮学生之我见 下一篇:基于ASP.NET的高职院校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