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活动的趣味性

时间:2022-08-18 01:40:36

浅谈科学活动的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09-0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选材上,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上,以小实验为主,兼顾其他的科学方法,注重学前儿童的自主操作;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在内容上,增加情境表演等游戏类活动,增添有趣性,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玩科学的快乐;丰富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探索环境, 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感受科学教育活动的有趣。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上海市小红花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一直在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在实践中,传统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比较枯燥和无味的,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应该是游戏,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它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了它的有趣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孩子们才会主动的进行科学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萌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心,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幼儿教师在设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时,一定要使其活动具有趣味性

二、 使科学活动设计得富有趣味性的有效策略

1.在科学活动的选材上,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

(1)每一个年龄段幼儿都有他们特有的特征。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也有其特有的特征。3~4岁学科学的特点――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的状态,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认识带有拟人化的倾向,认识带有片面性。4~5岁幼儿学科学的特点――好奇好问,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开始能根据事物表面属性、功能和情景进行监督的概括和分类。5~6岁幼儿学科学的特点――有积极的求知欲,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隐藏和内在的因果关系,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2)设计出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活动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设计科学教育方案时,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征,设计出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和求知探索的欲望,比如:针对3~4岁幼儿,就应选一些比较浅显的,让幼儿直接观察现象,感觉到明显的物质变化的科学活动。我设计了一节《奇妙的魔术瓶》的科学活动,活动目的是让幼儿认识三原色,然后通过操作,知道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现象。在这节活动中,幼儿通过摇一摇水瓶中的水,让水接触到瓶盖中的颜料,然后水会出现变色的有趣现象。在观察水变化的这个过程时,由于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认识了三原色。接下去,让幼儿将有颜色水的水瓶瓶盖换一换,再摇一摇,实际就是让两种颜色能够混合,那么更加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水的颜色又有变化了,而且是和之前的颜色都不一样,幼儿被这一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进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虽然他们这时的探索是比较浅显的,但这为他们今后的科学道路铺下奠基石。

2.在科学活动的形式上,以小实验为主,兼顾其他的科学方法。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小实验,应以它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方法有多种:观察、小实验、分类、测量和信息交流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针对内容。其中,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应是小实验。因为小实验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幼儿是在十分有趣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进行科学探索。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儿童的可操作性,即以儿童为活动主体,让幼儿在操作中观察现象,在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在玩中学科学。注重学前儿童的自主操作,让孩子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有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调动了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我设计的《沉与浮》科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分组做小实验,幼儿将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然后观察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还是会沉下去,通过观察物体沉与浮的现象,幼儿基本上都会了解什么是“沉下去”,什么是“浮上来”的概念。幼儿在观察时,觉得物体的沉浮现象很有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继续实验的欲望,他们觉得想看看哪些物体是可以浮上来,那些物体是可以沉下去的,为什么呢?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不断的实验、观察和研究讨论,最终问题得到逐一解决。小实验可以使幼儿通过自主操作,直观的看到物质的变化或者是物体的改变,能够充分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幼儿自主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在自己的自主操作下,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现之旅。在这次的发现之旅中,孩子们因为有趣的现象而想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自主的探索中,他们又感受到了新的乐趣,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实验,而发现了自己的未知世界。

3.在科学活动的在内容上,增加情境表演等游戏类活动。

(1)情境表演等游戏的加入,增添科学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科学活动是一种很严谨的活动,作为幼儿,他们更喜欢游戏类的活动,如果将科学的活动中增加游戏类的情境表演,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

(2)让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充分体验玩科学的快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加入游戏,幼儿充满了对科学活动的好奇,不断在玩科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为孩子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开启一扇大门。比如:在科学探索活动《弹性》中,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活动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老师变魔术的环节,首先给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橡皮筋)?然后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让橡皮筋爬山,由此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增加活动的有趣性。让一根橡皮筋在另一根橡皮筋上面从低处自己爬到高处,老师向小朋友提出问题,为什么橡皮筋能爬山呢?想不想揭开谜底啊?想揭开谜底可以,但是在此之前先要完成下面几个科学试验。探索弹性的奥秘,原本是很枯燥的活动,就是拉拉橡皮筋,小朋友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是在本次活动中,一开始就增加了情境表演――变魔术,孩子们对于橡皮筋爬山的现象感到十分的好奇,特别想知道是为什么,所以,在接下去的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科学实验中探索弹性的奥秘。在科学活动中增添情境表演,能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探索科学的秘密,增长科学知识,畅游在科学世界的海洋里。

三、探索环境,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1.创造丰富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探索环境。环境和教育不仅影响人的心理的形成,而且也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等。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学前儿童创造丰富的探索环境,使得孩子们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充分的想象、探索未知的世界、寻找科学的答案。因为科学答案是没有定论的,它就是在人们的不断想象和探索中发展的,人类也因此不断地在进步。

2.提供多种的可操作的材料,探索科学的真理。例如:在大班科学教育活动《过滤》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绿豆、芝麻、各种漏勺、纱布、污水、盆、过滤纸、图片等。在活动的第一环节中,让孩子们想办法将绿豆和芝麻分开,孩子们想了各种办法,最后孩子们自己通过探索发现,用漏勺将绿豆和芝麻分开的又快又好。接下去的第二环节,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过滤的要求,那就是将污水变清。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利用纱布可以将污水变得清一点,利用过滤纸可以变得更加的清澈。在这次科学教育《过滤》中,学前儿童利用老师所创设的环境和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发现过滤的概念,并简单的感受过滤的过程。通过实验知道通过过滤可以让污水变清澈,初步了解水的再循环利用。教师为幼儿创设自由的探索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在这里充分的感受科学世界的有趣,探求科学的奥秘。

让孩子们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科学的趣味性,并乐于去探求科学的奥秘,为将来探寻科学的世界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做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上一篇:音乐游戏对儿童发展关系的探讨 下一篇:今天超市不关门